道士怎麼看因果?

天地之間真的有善惡報應嗎?會不會善有惡報,惡有善報?(前世作惡,今生反而因此得到好處;或者上輩子做好事,這輩子反而因此倒霉)獅子吃斑馬,會遭報應嗎?因果與「天地不自生」相悖嗎?(感覺冥冥之中,有個程序員在撥弄我們這些代碼)


道教說的是承負,如果要分析承負和因果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既「承負包含因果,但超越因果。」所以道經中也說因果。

如果一個好人過得很慘,運氣也很慘?迷信因果的人會說,他是上輩子作惡了。理解承負的人則不會這樣想。

因果是一條線,每個因果線都不交際,同時它穿越時空,不管你記不記得上輩子,都要懲罰你。

承負好比是一個因果網,認為萬事萬物互相糾纏。一個好人倒霉不一定是他上輩子作惡,也不一定是啥報應,很可能是他遭遇了無恙之災。

這就像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楚國亡猿,禍延林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請問這裡的魚、林、毛如果你用因果看怎麼解釋?

承負的視角是整個因果網,認為萬物聯動,如科學家所說的蝴蝶煽動翅膀引起颶風。其視角更為宏觀,考慮的是整個世界。所以看到一個好人倒霉,不會臆測他前世作惡,所以這輩子當好人還是要倒霉。

所以此處勸大家一句,如果有好人過的不好,請不要污衊他上輩子是壞人。好人在承負中也是有好報的,再小的善行都會引起好的承負,但也會被其他人的惡影響。

認同好人該有好報的人不應該僅僅是抱怨好人沒好報,還應該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而不是說「小孩才講對錯,成人只看輸贏。」因為壞人多了,人們就會越來越熱衷於互相攻擊,而非是感恩,對傷害自己的人下手也會更狠。所以說壞人一多,善的果報就會變小,同時惡的果報則會變大!

承負更偏重不可只看一代,因果則偏重不可只看一世。

承負的觀念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砍樹後人曬死。在承負觀念中,我們不僅受到除「我」以外的一切事物的影響,也受到前人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究敬天法祖,講究感恩,因為我們今天的很多優勢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

如同上文所說,承負看的是人和這個世界的互動,所以不會像因果那樣分什麼有情眾生,無情物什麼的。以承負的視角看,不會忽略無情之物。這就好比先人把樹砍光了,那麼後代就得生活在沙漠中,飽受苦楚。同樣我們也可以在此生保護環境,留給後代金山銀山。

這非是杜撰,在承負的影響下道教特別重視保護自然。如大家可以觀察是不是漢人佛教徒最愛搞放生?最早記載放生的,不是佛教經典,是道教經典《列子》。《列子·說符》:「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 簡子 , 簡子 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 簡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

這裡的放生是在冬天放生動物,因為冬天時獸類大多懷孕,好趕上春天生產,好在夏日食物眾多的時節讓幼崽快速長大,故此時放生野生動物,很有好處。

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就有""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蟲物。""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不得焚燒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樹木。"這些事物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環境,好可持續發展。因為在承負觀念中如果人把自然毀滅了,人也活不下去。


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道教講究清凈無為,該舍則舍,該得則得。獅子吃斑馬這是理應自然的,這也叫道法自然!


一、中國宗教的教化作用:強調勸人為善

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宗教強調的是教化的作用,即用宗教的理念去對社會生活推動正面積極的影響,從而與官學教育形成相互補充。

與某些一神性的排他宗教所秉持的教理教義不同,受到中國本土文化滋養的宗教與文化思潮,都非常強調勸人為善的主題。

如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易傳》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指出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作惡壞德的人家,也必然會多出更多的禍殃。

同時,本土化的佛教也講因果,認為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民間老百姓亦有非常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因果報應理念。

由此便可知,強調善念、善行是根植於我們日常的身、心、意、行之中的,並且被文化教育所傳承,成為傳世的瑰寶。毫無疑問,「善有善報」的人生理念具有莫大的積極意義。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會遇到相反的情況,即真正行善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長生福壽果,相反那些為惡的人們卻有可能福壽延年。

《竇娥冤》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便借竇娥之口發問,曰:「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面對這一現實狀況,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天地神明真的是不辨人間善惡嗎?若果真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呢?

二、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道教「承負」理論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並不是簡單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是道教所秉持的「承負」理論。

承負」的思想源出於道教經典《太平經》,其對「承負」的解釋可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承負是建立在先人與今人、今人與後人之間跨越時間範圍的報應手段。

經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意思是說,先人因小過而不自知,於是遺衍於子孫,前者「負」,後者「承」,這是「承負」思想的基本內容。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翟灝《通俗編·卷一》寫了一句俗語「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體現的便是道教的承負思想。以此可知,承負不僅包含個人行為的因果,更把此理論延伸到了家族系統中。

其二,究其本質,承負強調的是自然循環之理,是建立在物極必反基礎上的育人之方。

經中又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姦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陰陽互化

這段其實是在敘述承負產生的緣由,細讀會發現其仍然不離陰陽互化的道理,這乃是道教哲學的根本。今世有罪未遭罪,只是因為尚未達到極點,若不知悔改,便會將報應體現在子孫身上。

不可否認的是,「承負」中包含著很明顯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卻又不能把目光僅僅限制在個人自身的善惡報應上。

在「承負」理論中,一個人的善行、惡行不但會影響到個人的人生,更會近報子孫,遠及整個社會生活體系。這便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的通俗道理,其實是把個人行為的因果擴展到了更長的時間範圍和更廣的空間範圍中。受此影響,善惡的報應也就不一定會在現世出現了。

「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於蝴蝶效應(資料圖)

用比較流行的話來理解,「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於蝴蝶效應,前輩行善之蔭可以庇佑今人福祉,今人行惡之罪則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造成後代人的受禍,個人的善惡之行會波及到與己相關的更多的人和事,並且禍福的結果還可以超越人類種族,會對其他物種及整個自然界造成影響。

因此,「承負」不僅僅是人生指導觀,其中更蘊含著中國人所獨有的自然宇宙觀,隱含的仍然是「道法自然」的終極命題。

道家「承負」思想強調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因果強調的主題是個人,承負則把施受對象擴展到了同一個文化話語體系下的每一個人。

之所以會有此種區別,與中國社會體系的鄉土性基礎密不可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各個社會成員之間具有或多或少的聯繫,這種細微的聯繫所造成的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果正是承負想要傳達的理念。

因為任何一個人的善惡所能造成的結果,往往都會超越自我個人所受的範圍,從而對子孫、家族乃至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影響。由此,才會誕生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聖訓。

費孝通先生

與儒家所強調的「慎獨」思想類似,道家「承負」思想是在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對自我不斷進行完善,唯有積功累德、好善利人,才能逐步實現《太平經》中所設想的順天地之法的太平理想。

在此前提下,「承負」又強調為善、為惡將不再是某個人一人的修行,而是將一個家族、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實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圖景。

因為個人所背負的不僅是自我造就的禍福,個人之「應」往往會來自於他人之「施」,所以往往就會出現現世為善而不得善果、現世為惡卻不得惡報的情況。處於複雜社會關係鏈條中的人們,每一個人隨時都會承擔起他人行為可能造成的果報。

處於社會關係中的個體

為了避免出現「一損俱損」的情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善惡觀與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都會被著重強調。從社會學觀點來看,「承負」文化其實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增加集體凝聚力,提升整個社會群體的道德水準。

作為一種宗教,對善行的強調是其基本母題,勸善則直接體現出了宗教的社會教化作用,其教化的每一個信徒都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一份子。

如果能夠通過信仰和規誡的力量,使之達到完善個人道德的目的,那麼宗教所具有的積極社會意義也將會在更大範圍內傳播。而這才是勸善的最高追求。


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是因為人天生就該如此,不是去求什麼好報。


「道法自然」,獅子獵食其他動物屬順應天道,無可厚非。來到人類世界中就沒有自然界這麼簡單,人有很多具有主觀性的倫理道德,比如:道教中不敬日月星三光為大逆不道,具體包括謾罵、裸露於三光下、朝向三光排泄。

因果說起源佛教,在歷史中與道教融合,就道教宋明清的經書記載中確實體現了大量因果信仰,也就是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提問者,至少要先動腦子,作基本的了解再提問

同樣,經典里已經闡述到清晰的不能再清晰的問題,就不用自己在庸人自擾了。意淫一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至少看過經典之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更有效果。


推薦閱讀:

TAG:道教 | 因果 | 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