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肯抬頭面對聖賢的人,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價值的
「做人為什麼不做得簡單一點呢?為什麼不做得暢快一點坦蕩一點呢?理想和德性是求之在我的,所以要以高明、優雅、清澈為標準,而現實的追求,是求之在外的,所以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這樣做人,不是很自在嗎?你不就是幸福的人嗎?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人格。
一、禮樂不是死的——損益以合人性」
請坐在後面一半的全部移到前面來(眾人移動位置,復靜下來),讓大家像這樣擠著,不很整齊,是不合禮數的。但為了讓大家都聽得到,所以我們就不拘這個禮了。因為這裡設備簡陋,廣播系統不完善,只在前面有音箱,房間又有回聲,所以聲音不能開得太大,後面的人會聽不到。
再加上屋頂是塑料板,外面還下著陣雨——雨點打在塑料板上,本來是很好聽的。明朝王禹偁有一篇文章叫做《黃岡竹樓記》,黃岡是的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盛產竹子,當地的人就用竹子來建築,屋頂就把竹子破開,覆蓋起來當作屋瓦。下雨的時候,這個竹樓,諸聲並作,那真正是太美妙了!
我們這個屋頂雖是塑料,但也一樣諸聲並作,如大家不坐近一點,就聽不到我的講話了。所以我們就不拘禮數了,但我們的主要目的因此達到了,這反而是大禮啊。
講究禮樂,禮是規矩,但守規矩的目的是要順人性、合天地,總之就是要把好事情做好。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讓天下的人在生活細節有所遵循,容易安頓情感,把事情做得有條有序。在一般的場合之下照一般的規矩做,就可以了,但在特殊情況之下,禮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孔子說三代的禮有損益。損,就是少一點,益,就是多一點,就是隨機可做微調。做微調的目的,跟原來制禮作樂的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調節過的禮樂,雖然形跡上跟原來聖人所作的禮樂不一樣,但其內在精神正好合乎聖人禮樂的精神。如果聖人在此時此地,他也要這樣調節一下,這樣就是真正的禮樂了。
二、從動物也會做教育說教育的人禽之辨
因為我要大家移動位置,就講以上這段不相干的話。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干,其實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們體制的學校——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有學校的制度,這也算做一種「制禮作樂」。
古時是沒有這種體制學校的,最古老的時候,人就像野獸一樣,叫做「野人」,野人是沒有禮樂的。禮樂是一種文明的表現。
但是人類從最原始的時代就知道要做教育了,本來動物做教育,好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止是人,我們看到所有的動物,尤其是比較高級的動物,都好像也會做些教育的工作,譬如母雞會帶小雞,這不是教育嗎?越高明的動物,我們看到它們父母教養它的下一代,教學的內容更複雜,教學的時間更長久,可見教育是動物的本能。
我們人類當然也有這種本能,都會做教育。但是人類的教育跟其他的動物有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動物教育的目的,只要讓它的下一代適應世界,能夠好好地生存下去。怎麼生存呢?是動物性地生存,所謂「食、色,性也」 。教到能夠讓它生存下去,它們的父母就不教了,像一隻母鳥教小鳥,只教到小鳥能夠飛翔,能夠去覓食,母鳥的教育就完成了。
只有人類的教育很奇怪,時間很長,尤其內容很多,不只是想讓孩子能夠活下去,而且要他活得好。什麼叫做活得好?那當然有各種層次了,第一層是經濟生活好,這個經濟生活雖然比動物的生存還要精緻一點,但它跟動物的生存是同層次的。 人類除了活下去之外,應該還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部分,就是活得更有價值。
什麼叫做價值呢?價值的初義是市場價值,古老的市場是以物易物,如兩頭羊可以換一頭牛,我一頭牛值得一百隻鵝,這是對價的價值。後來以金錢來作中介,多少人民幣可以換一棟樓、一斗米。這樣的價值還是在經濟生活中,還在現實中,而我們剛才所強調的人生價值,不是現實上的價值,而是心靈的價值,生命的價值。
就是人之所以為人,還他本色的高與低,那麼什麼叫本色呢?就是人雖然也是動物,但人不只是動物,所以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在人跟動物差不多的地方說人,而是在「不只是動物」這一邊來說。照這個道理來講,假如一個人賺了很多錢,過著很富足的生活,這不是人的價值。
因此孔子才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不是人的價值,又說「富而好禮」,「好禮」的這一部分才是人的價值。既有好禮的內涵了,那富可以因為好禮而變得也有價值起來,因為如果不富,那好禮的表現就不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造福那麼多的人群,於是富就不會是罪惡,富也是可追求的,因為好禮讓富有了高一度的價值。
三、人生的最高價值
所以一談到人生的價值,我們就要有價值的觀念,叫做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一個人要知道什麼是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用普通的話來講,人類要追求什麼?這個「追求什麼」就是你的價值觀。
有些人的價值觀認為人就是要過好日子,像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稱之為現實的,或庸俗的,其實不是現實庸俗而已,而是動物性的。有許多家長一談到孩子的「前途」,總是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過一種富足的生活,以為它就最有價值了。但真正對人、對人的意義認識的人,不在這裡說價值,他在另外一個層次、另外一種境界說價值,那另一種境界,超越於現實的層次。
但所謂境界也有高低純雜之分。有的是比較低的,比如說治國平天下,那是很大的價值了吧?但這種價值還是比較低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往這裡去追求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價值,因為它是純粹的價值。
所以一個人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將來能夠賺大錢,掌大權,升大官,甚至也不在於這個孩子有學問,有才華,能創業,成為社會的精英,到最後也不是期待他去治國平天下,而是他要成為一個「人」,他要合乎人之道,而這個人之道就是天之道,所以要「志於道」。這樣他人生的價值觀就漸漸地從動物性往上升,升到最純粹的境界。
而這裡有一個一般人不容易透澈了解的關鍵,一般人都知道志於成為社會精英的人,是比較容易發財,比較容易陞官的。有許多人原來是為了升官發財,才立志要成為社會精英。怎麼成為社會精英呢?有學問有才華,就能夠成為社會精英。所以他們一心只追求學問才華,不必管升官發財。
但一個人能夠有學問有才華,成為社會精英,是不是就夠了呢?如果覺得不夠,認為還要加上有品德有智慧,那就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而已,進一步是為了他的價值的無窮性,他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除了要有學問才華之外,還要有心量。於是我們可以發現要有學問有才華是比較容易的,要有這種「立人達人」的心量是比較不容易的。這越不容易的地方,就代表越有價值,不是嗎?
你要買一斗米比較容易,你要買一頭牛就不容易買了;你要買一頭牛容易,你要買一棟樓就不那麼容易了。那不表示牛的價值比米高,房子的價值比牛高嗎?一個人要他「立人達人」,他必須是個社會精英,可見立人達人的價值更高。
而這個人的價值越高,他必定已完成了比較低的追求。或是更進一步說,縱使他不能完成比較低的追求,他也無所謂。因為人生的價值、意義、追求不在比較低的地方,而是在更高的地方。
所以你認為什麼才是做人的意義,這是你自己如何立志以及你如何教你孩子最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這個竅門不開,你將浪費了自己,也將浪費了你的孩子。
所以,人有些時候要放棄某些東西,這個放棄不是不要,而是無所謂、不在乎,有也好,沒有也沒有關係——但它一定有。做人為什麼不做得簡單一點呢?為什麼不做得暢快一點坦蕩一點呢?理想和德性是求之在我的,所以要以高明、優雅、清澈為標準,而現實的追求,是求之在外的,所以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這樣做人,不是很自在嗎?你不就是幸福的人嗎?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人格。
四、如何獲取人生最高的價值:參考經典
那怎麼使他成就這樣的人格呢?你一定要先有價值層級的認識,一步一步地高上去,高到最後,只有一個念頭——「志於道」。我們要他學道。道在哪裡?
本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因為道就在人人心裡,但都被世俗所埋沒了,發不出來,以為自己沒有道,現在有個方便的方法幫助它發出來,我們可以先說道就在聖人的心裡,但哪裡去找聖人的心?
聖人的心已經表現在經典里。去讀經典,感受到聖人的心,你的心便容易受到啟發,回歸於道。所以, 經典,不是要你跟著聖人走,而是把聖人作為一個參考點,你對照一下,誰比較高明。
如果你讀了《論語》,認為孔子太遜了,你比孔子高明得多,那你就依你的能耐去做你的人,不必再讀《論語》了。但我相信很少人敢這麼說,所以教你讀《論語》是使你的眼界高遠,雖然你一時做不到,但是你畢竟看到了,能夠感受到聖人的心靈而起追求,這輩子你就有了方向,你所做所為就值得了。
這種感受和追求,有的人是連夢都夢不到的,所以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把價值觀建立起來。你要給孩子教育,先要自己對人生的價值有一點判斷,要自己問:做哪種人比較有價值?於是你就不會再為職業和地位考慮了。這不考慮不是他就會被餓死,他就永遠沉淪在社會底層,而是你不在意。當你不在意他是否賺大錢、是否當大官的時候,它反而才會來,或者來了他才可以消受得了,要不然,錢越多越不幸呀,官越大,離監獄越近呀!
五、用經典做對照 跳出現實洪流
但畢竟人生長在現實中,現實還是需要照顧的,而且現實的壓力是很大的,價值上有沒有缺憾,不會有切膚之痛。現實一有缺憾,馬上令人感受到痛苦,所以現實是很壓迫人的,人也很容易去注重到現實,而且很容易被現實所衝擊,所以人生常會隨波逐流,其中有許多的無奈,我們實在不忍心太過苛求。
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每個人自己能夠從滾滾洪流中跳出來,自己跳不出來,人類有方法,就是從能夠跳出來的人這裡取得典範,興發志氣,你就可以去學習,誠懇追求,也能達到聖賢的境界。
顏淵一見到孔子,興起了一種「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感受,對高的對象,如果不仰,就不知道它的高;對堅的事物,如果不鑽,就不知道它的堅。
譬如你到泰山底下,只低著頭,便不會知道泰山有多高,你必須抬起頭來,才能感受到泰山的高,而且你越抬頭,你就感覺到泰山是越高聳。 一個不肯抬頭的人,不肯面對聖賢的人,他可能永遠只看著眼前三尺的路,雖然一步一步地,好像走得也很勤快,但他不知道自己會走到哪裡去,他的心是不安的,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價值的。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變化你的孩子的氣質,要讓他往高處走,志於道,回歸到人性,回歸到天地,回歸到太極。再重複講一句話:你所志的境界高了,那低層次的東西就很容易把握。再講一句:那些低層次的東西不把握,我也不在乎,你怎麼樣?!這才是豪傑之士啊!
豪傑不是英雄哦,英雄是屬於氣質的,放肆的;豪傑是屬於修養的,理性的。所以要鼓勵我們的孩子做豪傑,要給他將來可以成為豪傑的機會,就是要讓他一開步,就走最高端的路。你想清楚了,就不要再有很多的煩惱、猶豫,你煩惱越多,越是扯你孩子的後腿,你猶豫越多,越是搖動你孩子的根基。
本文選自王財貴教授《教育的價值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