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後才學會愛

如果你看到了這些文字,而且現在的你很難過,你不是一個人,也希望這些文字能夠幫助到你。

分手後,看了三本書,教會了我三樣東西。如何溝通,什麼是愛,以及我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第一本書是《高難度談話》,這本書一直躺在我的文件夾里,大概已經有兩三年了吧。第一次愛上一個姑娘的時候,在後來總是吵架的時候,我曾翻開過這本書尋求幫助,每次都會像一劑安神葯一樣讓我心情平復下來,但是當時的自己並沒有耐心的看完這本書,也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根源,結果就是最終我錯過了一個很愛我的姑娘,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曾一度以為她並不愛我。

現在,我又錯過了一個我愛的姑娘,當時的自己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四處尋找方法去解救自己,心裡有一個聲音,引導著我,打開了《高難度談話》。這本書提煉一下,大概一頁紙就可以說清楚了,但是我大概花了三周的時間把它看完,甚至需要用更久的時間去消化和實踐。每一章都做筆記,每一種自己曾經經歷的場景都會回過頭去反思,即使是現在我也不能說我完全吸收了這本書,我覺得大概在未來我還會反覆的再去看它吧。

那現在,我就試著來說一下我從這本書里吸收到的東西吧。高難度談話將我們的對話分成三種,最基本的發生了什麼對話,最揪心的情緒對話,以及隱藏最深的自我認知對話。回顧自己,在發生了什麼對話上,曾經的自己就像一個蠻不講理的小孩,認為自己的故事就是事實,就是對的,自己總是對的那個人,總是想要去說服對方。其實,對待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故事是不一樣的。經典的吵架畫面,就是兩個人都再反覆的重複自己的觀點,甚至都沒有認真去聽對方說了什麼,然後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當兩個人為了某件事情爭論不休時,情緒就會將我們控制,我們將失去理智,成為情緒的傀儡。而更可怕的是,我們又都很害怕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爭論到最後,你說出,你不愛我了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想表達的確是,我感到很難過,我不想失去你。當我們充滿了情緒,卻又不敢表達的情緒,情緒會化身為各種行為和態度,充斥在我們的對話和行動當中,我們變得斤斤計較了,說話變得綿里藏針了,我們不在坦誠相待了。所以面對情緒,如果你試圖自己消化他,或者隱藏他,他只會在最終的時候,以最可怕的形式爆發出來,影響不可估量。

表達情緒,就變得尤為重要,而有些人會把表達情緒當成指責對方的工具,切記,表達情緒的時候不要帶著意圖和指責。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試想一下,如果生活中你是否有一些朋友,他們從來不會像你表達情緒,你和他關係很好,但總感覺沒有走到別人的心裡去。

而隱藏最深的,就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對話,當生活一帆風順的時候,我們很難和自我認知對話,因為我們在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里,過得還不錯。所以,當你處在低谷,處在負面情緒之中的時候,是你和自己對話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隱藏在你內心的那個負面的,懶惰的,消極的你壓過了曾經那個積極的,正面的,樂觀的你,你就可以看的很清楚。我們在面對當下很多事情時候的情緒和行為,都不僅僅是此時此刻才有的表現,而是一直存在於我們身上的圖式,被當下的事情所反映出來而已。用我自己做例子,分手之後我曾有過一個念頭就是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種想法很恐怖,因為當這種想法出現在你內心的時候,會讓人變得很焦慮和自卑,對生活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樣的想法產生,有性格的關係,也有很大部分原生家庭的關係,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小時候我曾有一段時間會不停的給我媽媽打電話,打通之後就掛掉。我害怕被拋棄,想證明母親是愛我的。可是事實就是,母親是愛我的,不是嗎?而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當我們過分依賴一個人的時候,當我們在一段感情當中失去自己的時候,當我們面對看不清楚的未來的時候。改變自我認知是最難的,也是最痛苦的,你要不停的去和內心那個負面的自己去對話,你要試圖去改變控制你至今的思維模式,所以不要寄希望於一蹴而就,先接受自己,再一點點改變。因為,我們都是好人,我們希望變得更好,也希望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所以我們能夠克服種種困難。

第二本書是斯科特·派克博士寫的《少有人走過的路》,這本書幫助我重新定義了什麼是愛。陷入愛河,不是愛,雖然他和愛的感覺及其相似。那愛是什麼呢?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墜入愛河是最初的吸引,和本能,而當這種感覺消逝時,總是會消逝的。能不能由此建立起愛,才是一段感情能否持續走下去的關鍵。而大多數人,往往在這裡就走散了。最美好的愛情,兩個人應該是兩顆獨立生長的樹,但是我們的枝葉卻能在生活的風中交錯交織。寫到這裡我有些自慚形穢,因為那個所謂深情的自己,並不懂得愛一個人。

其實在經歷上一段感情之前,自己是有所成長的,只是依舊沒有做好經營一段感情的準備。那段時間正是暑假,我回國了,身邊的男生朋友很多都在玩探探,手機的聊天窗口一個接一個沒有停過,我當時寂寞無聊,看他們頗為投入和享受,也就下載下來玩了兩天。可是兩天之後,我就刪了這個軟體,因為我發現這種快餐式的關係或者短暫的肉體歡愉已經不在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了。我曾經做過一些很混蛋的事情,但是我真的為那個時候的自己高興。當時的自己已經意識到,與其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只是單純的為了和別人發生關係,之後各散天涯,真的太浪費時間了,而且事後可能還會更空虛。所以那段時間,我收拾好自己,當時單曲循環著林宥嘉的《致姍姍來遲的你》。我沒有焦慮,也不羨慕別人的幸福,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那個人快出現了。然後我就在人群里看到了她,她過了一周才給我回消息,但是那一周自己也沒有很焦急,因為當時自己覺得應該是沒有希望了吧。所以,期待著美好,但是得失心低一些,其實就好了。追她的時候,我很真誠,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很快樂。但是漸漸的,我陷進去了,我丟掉了之前那個不求得失,那個期待美好,樂觀的自己。所以,分手了,先找回過去的那個自己,那個光彩奪目的自己,然後去弄明白,為什麼現在的自己變得面目全非了。

學會去愛一個人是一件漫長的,兼具困難的事情,但是一旦實現,它會持續的為我們帶來墜入愛河時的快樂。

這裡想多說一些關於安全感,派克博士文中有提到一句,在他人生最低谷時候對安全感的領悟,:「當你經歷了所有不安全感的之後,你就擁有安全感了。」我自己的體會,大概是當你經歷總總事情之後,你會發現,生活是一個人的,每個人都需要獨立成長,依賴的事物,人,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到不安全感。所以想要擺脫不安全感的束縛,或許你要回溯到你的同年經歷,你需要和自己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對話,改變一些認知,然後最重要的,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面對失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能夠承擔起責任去面對,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通往相同的地方。

第三本書,是楊絳先生晚年的回憶散文《我們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有劇本的話,那故事的主角,除了我們自己,真的就只有我們的另一半,和我們一兩個孩子了,別的人,真的只算得上是龍套客串了。楊絳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是擁有著歲月洗禮後的強大力量,充滿了愛。

文中有講述了他年輕時候和先生錢鍾書去歐洲留學的經歷,正在國外留學的自己感同身受,學生時代的生活雖然拮据,但是苦中作樂,享受每天點滴的樂趣也會是極為開心的事情。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夜生活的人, 過了十點,潛意識就會告訴自己要上床睡覺了,即使躺在床上玩手機,也不喜歡在外面呆的太久。我不喜歡蹦迪喝酒,偶爾有過幾次不錯的體驗,但是大多時候的體驗,都讓我更想回家休息了。所以當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個周六晚上,我們相擁在沙發上看《愛樂之城》,兩瓶啤酒,點著布林布林的小燈燈,本來說好要早睡的,結果又磨蹭到了1點鐘。看著窗外的燈火,當時我感到很開心,因為自己不會去羨慕外面的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也不會一個人寂寞孤獨,我感覺到自己的心被填滿了,因為我抱著我愛的人,即使再平常的晚上,也變得格外的幸福了。

站在楊絳先生的視角,這一生,是幸福的吧。沒有追名逐利,兩人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是別人強交給自己的工作也能用心的完成。有自己的愛人,伴侶和兒女,比任何人都親近。書中有提到,鍾書教書回來,再也不想和家人分開,便說,今生只有死別,沒有生離。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大概也是等到自己將要老去的時候,有一個愛人陪伴一生,有一雙兒女,幾個一生的摯友,在自己從事的領域,留下了一些印記。

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挺無聊的人,對食物沒有什麼講究,對衣服沒什麼講究,不喜歡太鬧騰的地方,不喜歡迎合。周末的日常,是去超市買菜,回家做飯,看個電影。約會最喜歡出去走路,走很多路,說很多話。一個人的時候,喜歡睡覺,看書。但是這些能讓自己達到心安。我希望看到這些文字的你,能夠變回那個最初陷入愛河的你,而且是在經歷過這些蹉跎之後變得更加美好的你。對生活充滿期待,有自己的夢想和生活,獨處時能夠自得其樂,與人相處時能夠讓別人感到舒服,給人歡樂。

推薦閱讀:

TAG:分手 | 分手失戀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