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市場熱潮「法華彩」極其稀缺
法華彩又稱琺華或琺花,是我國民窯中風格獨具的陶瓷產品。它始創於元代,盛於明,早期在山西蒲州一帶燒造。法華彩的裝飾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畫所採用的勒粉彩繪。先在陶胎上用特製帶帶管的泥漿袋,好似一支裝滿泥漿的自來水筆,一邊擠壓泥漿,一邊在胎上勾勒凸起的圖案輪廓,然後用黃、綠、紫色釉料填上色彩,再經過低溫烘烤而成。明代晚期以後,江西景德鎮仿製的較多,然而用的是瓷胎。法華彩瓷器造型莊重大方、色彩濃艷、立體感強,這是它的特點。法華器的器型以罐和瓶居多,人物造像有為出眾-圖案以人物和花鳥為主。藏品資訊:176_2034_6011
河北省邯鄲市峰出土了一明代磁州窯法華彩釉雕塑聖母瑪利亞神像,雖為上半部的殘件,卻稱罕見。筆者也收藏一件完整的聖母瑪利亞素胎瓷塑,高17厘米,兩爿合模,造型逼真寫實,人與衣著中西合璧。她面貌豐腴,彎眉大眼高鼻,面目清秀俊美,臉露慈祥微笑,儼然一外國貴婦的形象。但穿著卻是中國式的,戴明代士人冠帽。
法華彩——亦稱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產地在山西晉南地區,以及陝西、河南部分地區。它的燒制工藝源自漢代的琉璃工藝,以牙硝作熔劑,屬低溫色釉。其中山西晉南地區生產的琺華器最負盛名,器型多以較小型的花瓶、香爐多見。
「法華彩有陶胎和瓷胎之分,陶胎大多燒制於北方窯口,瓷胎多屬南方窯口。」資深古瓷鑒藏家何滿光解釋,釉色常見的有綠,藍,黃三色,也少見白色,紫色。
對於琺華彩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中晚期而盛於明。到了明代法花彩的用途較為廣泛,到了清雍正以後便漸漸停造。其主要特點是,表面採用堆貼技術,紋飾圖案富有立體雕塑感,玲瓏華麗。
琺花的主要產地在山西一帶,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場開始燒制瓷胎琺花器,其釉色稱其為「琺花釉」。有琺翠、琺黃、琺藍、琺紫、琺青等多種,色調較之陶胎琺花更加精美,藝術表現力更強。康熙時期瓷胎琺花器燒製得相當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綠釉為代表。一件琺花釉筆筒,通體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綠釉斑點作裝飾。釉下刻畫垂柳、山石、蜻蜓圖。元代琉璃製品有香爐、寶燈、樓閣等,琺花是在琉璃基礎上發展的一個新品種,是陶胎彩器。琺花器胎質白灰,釉色鮮亮,製作方法與琉璃不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