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有用」?
知乎上有很多類似於「XXX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
如何定義「有用」?怎麼樣算「有用」呢?
謝邀。
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下去,並獲取精神愉悅。這是寫在DNA里的。
飲食男女,社交需求,以及其他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情,即一切有利於滿足生存+愉悅需求的,都可稱為有用。
這其實沒什麼爭議。
所以會產生認知差異,很有趣。
妙在人類社會極其複雜,所以對一個東西是否有用的判斷,可以因人而異。
有些有用是很基礎的,一切能滿足飲食男女與經濟利益這些基礎需求的,都有用,這點上,大家都沒問題。
但有許多行為,許多東西,滿足需求的方式,是建立在高度分化的社會基礎之上的;若沒有這點基礎,就不一定有用了。
比如我外婆會養雞,會種花,會攤煎餅,會砌花圃,會編藤椅。
我懂點英語法語,也看得懂簡單的西班牙語,會寫點東西,有幾個亂七八糟的學位。
在1980年代的中國江南城鄉結合部,我會的這點東西毫無用處,我外婆比我厲害多了。
但在2018年的巴黎,我會的這點東西,可能比我外婆的技能稍微有用一點。
所謂有用無用,離不開基礎。
所以有那個段子嘛:一個富翁跟水手吹噓自己會這會那,說水手不會各種技能,真是人生褪色了一半啊;結果船翻了,水手問富翁會游泳嗎,富翁答不會,水手聳聳肩:那您的人生徹底沒了。
一個砂鍋居煮白肉的特級廚師,扔他去沙烏地阿拉伯,那也英雄無用武之地嘛。
因此,身處不同境地的人,對一個東西是否有用,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實在也無法強求。
從長遠來看,獲取有用事物的能力,比事物本身更有普適性。
即,有些東西不一定能立刻有用,但卻能持續不斷地讓你獲取有用的東西——嗯,比如專業技能,比如高級一點的,獲取專業技能的學習能力。
容我講一個NBA的故事吧。
德克·諾維茨基15歲時,跟霍爾格·蓋施溫納老師學籃球。那老爺子代表德國國家隊參加過1972年奧運會。他跟德克說的是:
「我知道你要打籃球,但我也要你完成中學學業!你還得去上樂器課,讀文學經典!」
聽上去很奇怪是吧?
「我要讓你有一個完善的人格……我還要你學會,如何去學習!」
五年後諾維茨基進了NBA,不久成了明星。又三年後,他回維爾茨堡過暑假,霍爾格·蓋施溫納又來了:
「我們去看德國擊劍冠軍賽!你要學著練擊劍!」
然後,他讓德克做美國啦啦隊姑娘那種大劈叉、雙手倒立走半場。
以及最奇怪的一個:讓德克站在罰球線,靠一隻腳起跳投籃。
——稍微懂點的都知道了,這就是德克後來天下無對的金雞獨立投籃。
然後:穿上10公斤重的加重訓練服,再跳,再投!
——為什麼要穿這玩意?「你現在超過210公分,卻只有103公斤,太輕了;你接下來幾年得長個10公斤體重,你得提前適應這分量!」
當時小牛的老尼爾森教練對這些訓練很贊同,雖然不知道具體的目的,但是,「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有規劃的,看著就行了!」
各種柔韌性訓練。奇怪的投籃姿勢。提前為增加體重做準備。
完善的人格。懂得如何學習。
這些都不是當下就能立竿見影的東西。但對德克·諾維茨基漫長的職業生涯有巨大的幫助。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可以吃,漁不過是技能,沒法吃,但掌握漁技能久了之後,能捕到更多的魚。
有些人判斷有用無用,是看眼前的魚;有些人判斷有用無用,是預測自己能不能考漁技捕到更多的魚。這就很容易在是否有用的問題上,產生認知差異。
魚的好處人所共知,漁的好處就得稍微琢磨一下,可能還要發揮點主觀能動性,還需要有漁具之類的基礎。
最後一點。
依靠某技能獲取過利益越多的人,得到了越多積極反饋,便越相信某技能有用;沒依靠某技能獲得過利益的人,自然越覺得某技能無用。
所以任何一個行當,對某技能是否有用,行業內外,往往有巨大認知差異。
因此許多時候,只能訴諸於大家都懂得的方式來進行激勵。
比如我一個酷愛唱歌彈琴的朋友——是那種手頭沒鋼琴時,戴著耳機彈電鋼琴都能自己搖頭晃腦的人——很難跟他的二姨解釋彈琴或聽琴的樂趣,只好聽二姨念叨「哦喲彈琴很賺錢的吧,我還是要讓孩子多考考級」,不停點頭。
在音樂的樂趣帶來的益處方面,雙方顯然有認知差異,所以就只好附和二姨「好像很好賺錢的喲」這點眾所周知的好處。
即,許多人做某事,其實是出於自身樂趣使然;但因為外人未必能領會,所以,「大概是因為很掙錢或者很招女孩子吧?」
這再次證明,飲食男女與經濟利益上的有用,人所共知;複雜一點的有用,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的了。
每次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問「你喜歡的這個有沒有用哦,掙錢不掙錢哦」,都是同理。
莊子 07視頻 莊子 08視頻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葯者,世世以洴澼 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 ,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 ,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 10視頻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莊子 09視頻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個問題就要引入我們的馬克思大神,別誤會,是另外那個馬克思,馬克思·韋伯,這位馬克思大神將人類的理性分為了兩種,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而工具理性,本應是我們所說的有用。
兩種理性的區別顯而易見,價值理性是人用來判斷「什麼是對的」的標準,工具理性不管對錯,只管"怎麼做才最有效率"。
所以,所謂有用,其實能高效達到目的的一個方法,至於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好是壞,其實是不關心的。
但是,知乎上「XXX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其實都有一個功利潛台詞,即"XXX能不能讓我賺錢/加薪/升職/考高分。。。。。」我們理所應當的把階級上升當作目的。而把非以階級上升為目的的工具理性稱之為【沒用】。
這種「有用」並不是所謂「工具理性」了,變成了一個價值判斷的標準。
我們每個人,都被這種【有用】詛咒過。
"你看這閑書,有什麼用,考試能加分嗎?"
"你打遊戲有什麼用?」
"你做個碼農有什麼用,還不是給人打工,趕緊回家考個程序員」
既然【有用】在這個語境里已經變成了一種價值判斷,那麼回答以上問題,就簡單了好多,三個字即可:
「我樂意」
我也覺得知乎上『XX有用』的問題太多了。如果是實際性的技術問題,答案不言而喻,樓上已有較為滿意的答案:有幫助,有用處即為有用。但諸如下面這些問題
哲學有用嗎?
讀閑書有用嗎?信仰到底有沒有用?一言以蔽之,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本身就無太大用處,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不能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泛起一絲漣漪,即使你能站在風口浪尖改變歷史的軌跡,相比浩瀚的星辰大海又何足掛齒呢?
誠如蔡康永《別問「這有什麼用」》文中所言:相信章魚兄問的也是這類較虛的東西,我搜腸刮肚也實在拿不出一個令我信服的定義來,因為在我的世界裡更多的是』美不美「,」有趣沒有「,『喜不喜歡「之類的問題。「這有什麼用?」幾乎是我們這個島上,最受歡迎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好像上好發條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後腦一下,他就理直氣壯的問:「這有什麼用?」
「我想學舞台劇。」「這有什麼用?」 「我正在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有什麼用?」 「我會彈巴哈了。」「這有什麼用?」 「我會辨認楝樹了。」「這有什麼用?」 這是我最不習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沒被我爸問過這個問題。 從小,我就眼睜睜看著爸媽做很多「一點用也沒有」的事情。爸買回家裡一件又一件動不動就摔破的瓷器水晶;媽叫裁縫來家裡量制一件又一件繁複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沒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堆倒又砌好的麻將,從來沒有半個人會問:「這有什麼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歡?」「好不好吃?」這些才是整天會被問到的問題。長大以後,越來越常被別人問:「這有什麼用?」才忽然領悟很多人,是隨著這個問題一起長大的。
我不大確定——這是不是值得慶幸的事。一直到,反覆確認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用」時,才覺得自己運氣真好。 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 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一提到有用我就想起了莊子。。。雖然高票答案說了,但是我想說一下我的觀點。
有一個詞叫做無用之用,語出自內篇人間世。
故事是這樣的,有個木匠到齊國去,走到曲轅看見一顆被叫做杜神的櫟樹,樹大到可以給幾千頭牛遮陰,用繩子有百尺粗。大概就是很大理解一下就好,然後看的人很多,木匠表示不屑,直接跑路,而徒弟看了個飽。後來徒弟追上了師父問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樹,師傅為啥不看。
師傅說,打住打住,這樹是真.沒用,木頭做船會沉,做棺材立馬腐爛,做工具很快會壞,做門會有液體滲出,做房柱會長蟲。這棵樹就是這麼廢,所以才會有這麼長的壽命。
木匠回家之後,櫟樹託夢說,你說我沒用,拿什麼比?果樹有用但是果實熟了就被剝落,剝落的時候會受損害,就是才能才害的他們被損害,不能享受完整的壽命。我追求沒用的境界很久了,現在對於你的沒用,就是我的大用。
莊子里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逍遙遊里的大瓠之種。大概意思就是對於你來說沒用的東西,對於其他人來說有大用,只是你不懂,卻在這裡蹦噠貽笑大方。
綜合通讀內篇之後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的:
對於每個人而言,有用和無用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有些事有些東西而言,你不能以淺薄的眼光去看待。比如說逍遙遊里有個故事,就是大瓠之種這一章節的,有個人能製造一種不裂手的葯,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漂洗絲絮,只是為了方便。但是有個客人聽說後用百金去購買,很快就買到了。於是這個人拿著藥方遊說吳王,正巧在冬天與越國水戰。靠著這個藥方在冬天大敗越人,吳王分給了他土地作為獎賞。
你看,很多時候很多東西其實並不是沒有用,只是你的人生閱歷限制了你進一步挖掘你的用處。一種不裂手的葯,有人不知道幹嘛用,有人卻能獻給帝王用以軍需物資。
一如之前的櫟樹例子,他就是靠著他的無用活到了能夠罩住幾千頭牛的大小。而其他有用的樹呢?因為有用,所以往往很少能盡享其壽。
回到話題,如何定義有用?這個誰也說不準,哪怕是莊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在現在也有人認為其思想有糟粕之處。
綜合題主的問題而言,如何定義有用?我覺得這個很難。對於木匠而言櫟樹就是垃圾,看都不想看,但是櫟樹就靠這個苟到了這麼大。所以我認為,有用和沒用不應該去由人定義,正如莊子里的例子,你的無用就是我的大用。
人活一世,為何要讓別人來評價你而不是你自己去判斷?他所謂的有用,只是你的某點對他有用。一如塞翁失馬的故事,他兒子摔下了馬來,有人安慰他,他認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有用的。很快健壯的人對於君王而言有用,於是徵兵參戰死亡的人很多,而他的兒子因為腿瘸不用參軍。
對於君王而言,塞翁的兒子是殘疾,對他來說是無用的。而對於塞翁的兒子來說,正是這種無用保住了性命。
就和我的id一樣,渾沌為什麼七日而死?因為有人覺得人都有七竅,渾沌沒有,七竅對人來說是有用的。於是有人日鑿一竅,七日後,渾沌死了。人有七竅有用,渾沌有七竅而有害。
所以如何定義(有用)?
對於你來說,對你有益處的才是有用。對你無益處的就是無用。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得去增廣見聞,看見更大的世界,這樣才能深度的挖掘你的有用,而不是限於狹小的眼光,將黃金當成無用之物拋掉。
同時拒絕其他人的有用之處,他人有益不意味著對你有用。謹慎的衡量自己,擇優而學。
——————
彩蛋。
所以親愛的朋友,還在等什麼?挖掘人生的寶藏,見識更大的世界,擴充你的閱歷,將你的無用變成有用!
上知乎,增廣見聞,就在現在!
哈哈哈哈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