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為什麼我們會有武俠夢?
作者 | 京畿部長
我們都要學會告別。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去世,時年94歲。
這位曾陪幾代人走過青春, 給無數人帶來武俠記憶的文學泰斗,現在徹底的離開了我們。人們總說一個人的離開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是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沒準備好,結果就這樣悄無聲息的登門,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時代,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卻不得不告別。
金庸原名查良鏞,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他是香港報業《明報》的創刊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富豪榜排第64的企業家。同時他也是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與黃霑、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他總是一副文質彬彬的書生模樣。襯衫扣子繫到最上面的一顆,領帶紮緊頂到喉結,標準的國字臉上架一副細框眼鏡。他用一支筆,創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
他一生創作著名長篇武俠小說15部,並為自己的作品寫過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飛是指《飛狐外傳》, 雪是指《雪山飛狐》 ,連是指《連城訣》 ,天是指《天龍八部》, 射是指《射鵰英雄傳》, 白是指《白馬嘯西風》, 鹿是指《鹿鼎記》, 笑是指《笑傲江湖》, 書是指《書劍恩仇錄》, 神是指《神鵰俠侶》 ,俠是指《俠客行》, 倚是指《倚天屠龍記》, 碧是指《碧血劍》, 鴛是指《鴛鴦刀》。
還有一部沒有添加進去的《越女劍》。
就這十五部作品,讓金庸技壓群雄,在60年代新派武俠小說創作巔峰時期,四百多人的創作隊伍的萬餘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當之無愧的武林至尊。
他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開創革新者與通俗文學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的小說,以及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承包了無數中國人的回憶。
年輕時候的金庸最在意的身份是報人。寫作從來都是玩玩而已。和武俠小說的結緣,對於金庸來說完全是一種意外。
1948年,作為《大公報》記者,金庸從上海奔赴香港,此後他又在《大公報》下屬的《新晚報》做副刊編輯,在《新晚報》工作時,他和梁羽生是同事。1955年,梁羽生處女作《龍虎鬥京華》剛剛連載結束,實在寫不動了,想讓金庸頂上去,金庸沒多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答應了。
這一寫,就寫出了《書劍恩仇錄》,這一寫,中文世界就多了一位武俠泰斗。
江湖是快意恩仇,江湖是兒女情長,武俠中的江湖是成年人的童話。
在武俠的世界裡,大俠是人們最理想化的職業。小時候看《笑傲江湖》的時候,看到那些俠士自由、浪漫、純粹,不受世俗的約束,我甚是羨慕,也想著有朝一日仗劍天涯,鮮衣怒馬。其實說到底,我們如此的上癮武俠夢,更多的也是我們內心渴求的映射,我們渴望擁有俠者們高深的武功,精彩的人生,而現實的差距又難免令人無奈,所以我們只能在武俠小說中找到自己內心的影子。
金庸武俠世界中的大俠,因為有著高深的功力,所以他們不怕受到傷害。同時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面對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令人尊敬。所以大俠是我們最羨慕的人,我們的武俠夢就是憑一己之力匡扶正義,建立秩序,替天行道的迷夢。
在武俠世界中,不需要你有什麼背景和資質,普通人都可以擁有碾壓眾生的能力,別人辛辛苦苦練功多年,不如令狐沖受高人指點學習幾天。或者因為某個機緣巧合得到功夫秘籍,傻小子張無忌也能正面硬剛六派高手。同時,得到這種能力也不用付出什麼代價,該吃肉吃肉,該喝酒喝酒,不愁吃穿不愁銀子,美女事業還應有盡有。
我們都知道,這些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寄夢武俠小說,把自己代入書中的世界,實現精神層次的滿足。而金庸,就是給我們編織了這樣一個夢,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武俠的甜沖淡了現實的苦,所以人人愛讀武俠,人人逐夢大俠。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在江湖中的過癮,到現實中難以做到知行合一,但金庸仍不失坦誠。「要我財產完全不要,我做不到;妻子兒女都不要,做不到;名利不要,也做不到。」
在此之前,曾有消息傳他去世,當時他正在劍橋上學,金庸又變成了那個別人不太關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環、不再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他背著雙肩包,裡面放滿了課本。他還說:「我姓查,筆名金庸,我要自己把握住這個『查』字,多用功讀書,化去這個『庸』字。」
時光流逝,流雲百轉,斯人已逝,江湖久遠,老先生走了,他的武俠世界雖然留給了我們,只是以後也再也沒有這個願意給我們編織武俠夢的人了,也再也沒有令我們舒適的心理角落了。
行文至此,淚灑信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