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棠地觀魚
魯息姑進入執政的第五年。仍然還是低調謹慎,不過相對於前幾年來說已經輕鬆了很多。
>>>> 因為本年的春天,他為自己組織了一次春遊,就是到棠地去觀魚。
觀魚在春秋時是一種娛樂項目,和狩獵類似,由捕魚人放置好取魚的裝備,然後觀看取魚的過程。
>>>> 可是呢,臨行之前,就有人跑出來勸他不要去。
這個人叫魯彄(音摳)。他是魯息姑的叔父,也是魯國的公子。公子是之前說過的,國君之子稱為公子,不要覺得年輕人才叫公子,叔叔輩的就不是公子了。
魯彄,字子臧,他的後世就把「臧」字取出來作為他們的氏,這就是臧姓的由來,像我們熟知的臧天朔有可能就是魯彄的後人。
魯彄勸魯息姑說:「國君做任何事情,只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端正法度,一個是敬奉神靈。
所以每年春天蒐獵,夏天苗獵,秋天獮獵,冬天狩獵,一年四次田獵都是為了在農閑的時候演習軍事,而且每隔三年還要有一次大演習,回到國都要整頓軍隊,祭告家廟,犒賞臣下,清點俘獲的物品。車輛、服裝、旌旗,紋飾都要貴賤分明,等級清楚,少長有序,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把民眾納入法度。
鳥獸的肉可以敬奉給神靈,皮革、牙齒、骨角、毛羽能夠製作供奉神靈的禮器,這種情況下國君才會親自出面處理。
至於說山林河澤的出產,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下等人的事情,是臣下官吏的職責,不是君王需要涉及的。
您這次勞師動眾跑到棠地,不能端正法度;在棠地觀魚,捕獲到的這些魚不能敬奉神靈。您的舉動既沒有端正法度,也不能敬奉神靈,就是亂政,屢行亂政,魯國就會衰敗。」
魯息姑多謹慎多低調,一聽這話馬上說:「寡人真的不是去觀魚,而是到棠地去視察軍事,視察邊境。」
魯彄沒有再說其他的,就自稱有病,沒有跟隨。
>>>> 於是魯息姑就按計劃來到棠地。
一到棠地,他馬上陳設各種用具觀魚,坐到那兒開始觀魚。
其實魯息姑執政只有5年,算下來他的年紀也就二十齣頭,或者二十四五歲而已。年紀輕輕當然喜歡玩啊,好新鮮啊,你要是一意不讓他去,當然也不合人情。
>>>> 但是呢,國君出行有兩個麻煩事。
一是安全問題。古人常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就是說,富人家的孩子,坐的時候不會坐在房檐下面,為什麼?怕的是房檐上一塊瓦掉下來,啪,一下砸到腦袋,砸壞了怎麼辦,千金之子都這樣,何況國君呢。
春秋時代可不像我們現在,從這個省到那個省,除非飛機掉下來,或者火車出軌,正常情況下不會遇到什麼危險,可是春秋時代車匪路霸到處都是,以後我們會講到,一個諸侯走在路上突然就被劫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所以呢,安全問題,是下面這些大臣首要考慮的麻煩事。
二是費用問題。剛才說了,因為安全問題,所以國君出行必然是成群結隊,其次國君要顯示出來威嚴,什麼樣的身份,帶多少人,這都是有一定製度的。可是大批的人出去,這些都是費用,地方上接待起來更加困難。
像後世那些皇帝,動輒上萬人一塊,一塊兒,浩浩蕩蕩就去了,結果就像蝗蟲一樣,到一個地方吃窮一個地方。
所以後世這些官員,儒家的學者,總是希望皇帝、國君、居上位的人最好老老實實在家呆著,哪也別去,啥事別露面,除非必要,比如前面提到的端正法度或者為了敬奉神靈這些情況,一般最好不要露臉,最好就跟這個人不存在一樣。
>>>> 但是我們要注意,所有的有道明君都是歷練出來的。
你不讓他出門,他怎麼能夠歷練呢。像我們常說的這些明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在宮外有過歷練的人。
秦始皇從小的時候就在趙國做人質,那時候秦趙之間還在交戰,搞不好什麼時候就被人拉出去砍掉了。可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歷練,所以後來他才能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一統九合。
漢武帝倒是少年天子,很早的時候就做了皇帝。可是漢武帝小時候喜歡幹什麼呢?沒事了就帶一群小混混出去打家劫舍,在長安附近經常鬧的雞飛狗跳。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後來才能成就一番偉業。
唐太宗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就帶兵打仗身先士卒啊,弄不好一支冷箭就給射死了,正是這樣才能成為後來的唐太宗嘛。
趙匡胤就更不用說了,他本來就是武將出身,後來黃袍加身,才成為了皇帝。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小的時候父親就讓人給毒死了,流離失所。
所以你沒有這些歷練,能出來這些有道明君嗎。
所以我們說,後世的這些,官員,儒家的學者,他們都面臨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如果你不讓國君歷練,國君可能會變成一個窩囊廢,甚至是一個無道昏君。可是你要讓他出去呢,你就得承擔風險,前面說的這些安全問題,國君可能在外面被幹掉了,其次呢,出去以後就是一大堆的費用。
這個兩難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
有時候就在想,也許,當時儒家的人,可能更希望國君是君主立憲這樣性質的,就是名義上的,需要的時候出來露露臉,說話不怎麼管用的。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