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崔永元說的?為何十年前的一篇教育文章,今天刷屏了?

前幾天,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崔永元說:別再讓孩子聰明伶俐地進去呆若木雞地出來!》

是的,就是這篇。

文章署名崔永元,內文從讀高二的侄子的歷史考題開始,講到了我們的考題與美國歷史考題的差異,以及與日本歷史考題的差距。

同樣講窩闊台,我們通常考他於哪年去世,有何戰績。而美國考卷問,假如當初窩闊台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我們的學生有標準答案;美國學生要運用所學知識綜合思考,答案五花八門。

我們有具體分數,而美國只有顯示答題質量的A、B、C。

同樣是甲午中日戰爭,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於哪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了多少土地?賠了多少銀兩?而日本的考題是: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中日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與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我們在給孩子灌輸一堆枯燥無味的數字;日本在培養孩子的能力。

我們在讓孩子記住挨打的歷史,日本在讓孩子思考未來。

文章又講了我們自己小學的教育。四道題:

1.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 )?

作者發現,侄子答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判了錯。

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文中感嘆,假如一個北方人,遇到此情此景,能說出這種江南岸的詩嗎?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還能有標準答案?

2.默寫《桂林山水》的一段話。

文中感嘆,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麼用?

3.將朱自清的《匆匆》里,你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

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但這句話又被判錯了。

問原因,標準答案竟然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文中感嘆,難道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也要統一?

4.請用一句話說明π 含義。

侄子回答的是:圓周率。

結果又錯了。

標準答案: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文中作者狂汗!

就是這樣一篇文章,被大家轉來轉去。因為我身邊的朋友關注教育者眾,朋友圈裡被數人轉發。

第一次看到本文,我便打開讀了。而且,讀完馬上發給了小夥伴,讓她查查是否真是崔永元寫的。因為我也感覺本文不錯。

查詢的結果是,本文2006年就已經在網上有了。當時也只是網傳,並沒顯示為崔永元所寫。

小夥伴在查的時候便有疑問。文章邏輯不對吧?為什麼前面說侄子讀高二,後面又說讀小學?

我調侃:估計崔老師有兩個或多個侄子。

當我們大抵確定這只是一篇普通不過的網文,而非崔老師所寫時,就不再關注了。

怎奈,它依然頻繁在朋友圈蹦出來。

估計大家跟我一樣,都被其表相吸引了,為其講到的教育問題暗自喝彩。

然而,靜下來想想。之所以我們看這些問題感覺無奈、愚昧,大抵因為這跟我們當年的考題相似吧。我們當年有默寫題,有背概念題,但貌似還沒有愚昧到寫一句最喜歡的句子也要統一答案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十年前的一篇不知名的文章,在今天火了起來?

這是件蠻有趣又細思恐極的事。

我們轉載一篇文章,無外乎認同其觀點。這觀點,要麼能代表我們的心聲;要麼能彰顯我們的「品味」;要麼是想分享給朋友們,希望幫到更多人。

因此,這篇引起大家共鳴的文章,說明了大家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當前教育的不滿。私以為,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教育之進步,恐怕並不明顯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如果說我們的教育沒有變化,那是不負責任的。比如我們可見的,幾個教育大省始終在探索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只是,這創新與變革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教育人自己的思維觀念與思想意識是怎樣的,我們教育人自己能否適應未來的時代?這些都是問題。

這不,這篇文章之所以刷屏,其告訴我們的一點就是:教育的改變並不大,教育者的迂腐與愚昧恐怕還居多數。

2. 大眾之教育意識之覺醒

10多年前的文章,在當年恐怕並未引起多少關注,而今卻大火。

這與社交軟體的發展不無關係;與信息傳播的力量不無關係。但究其根本,是大眾對教育品質與教育意識已經覺醒。

如今80後的女生,大部分都將步入高齡孕婦的行列;而90後已經是年輕父母隊伍的主力軍。這兩代人,尤其是中產階級或者雖然生活物質達不到中產,但思想意識到了中產水平的人,他們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擁有開闊的視野,也擁有焦慮與不安。

因此,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所以他們痛恨教育中的迂腐與愚昧,他們希望能有人發聲,改變現狀。

3.缺乏求證精神與批判性思維

這幾日,很多公眾號轉發這篇文章。很多人分享。

轉發的,閱讀量都極高;分享的,點贊量頗多。

當我們看到那些不求甚解,紛紛署上崔永元的大名,堂而皇之轉載時,內心是悲涼的。

我們現在提倡,要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維,要有求證精神。然而,我們的社會給孩子們做的榜樣是什麼?

我們大人具有批評性思維嗎?我們有求證過嗎?

朋友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首先你要自己做到。

捫心自問,希望孩子們做到的,我們自己做到了多少呢?

4.博眼球、跟風心理作祟

如今流量為王的時代,大家為了吸引流量,博眼球、跟風等行為已經無可厚非。但細思之後,又感覺這是恐怖的事。

崔老師本身自帶流量與話題。尤其最近的明星稅務問題、人身威脅問題,讓崔老師更是熱點的中心。

因此,不知道誰,將一篇不知哪裡來的文章,署上崔老師的名字,就火了起來。

我們不能否認,文章本身的內容足夠讓人反思(且不談我們教育的現狀是否還如文中所說,畢竟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真正火起來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崔老師的威力。

在信息泛濫的今天,我們想挑選一些於己有用的精品信息,已經不易。如果還要甄選信息的真假,真是我們生命的悲哀。

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生成視頻新聞。從文稿到主播形象、主播聲音,完全不用人來參與。試想,未來,我們如何抵擋那些為了博眼球的人,通過科技製造假新聞?

最近,在一門音樂欣賞課上,老師說:我經常思考,我為什麼要來這所學校講課?你們為什麼要來聽我的課?我能帶給你們什麼?我想,我之所以來講課,就是希望讓你們站在我的肩膀往上爬。所以,我的肩膀有多高級,你們就有多高級。

這是讓我傾佩的一位老師。

他說,一個老師,教學生時,要讓學生看到未來,讓學生擁有能適應未來的能力。因此,在電子音樂流行的今天,他會去研究,去琢磨。他會思考應該怎麼教這些孩子。

他說,他不喜歡有的老師把音樂說得玄乎其玄,並始終端著,貌似只有鋼琴才是高雅的。因為,一個老師,要讓學生看到更多,不能不考慮學生的未來,而只考慮自己的工作能否保得住。

如果你也關注教育,看到這個老師的例子,相信你可以鬆一口氣了。

因為,目前,除了大眾的教育意識覺醒外,很多老師也有了這樣的意識。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教育改革向好的星星之火早已呈燎原之勢。

當然,也只是「勢」,而非普遍現實。

可是,要想將其變為現實,我們只抱怨學校和老師,恐怕並不夠;只在朋友圈轉發一下沒有考證、邏輯不嚴謹的文章,也不夠。想有好的未來,好的教育,需要每個家長與每個教育人一起去努力,才好。

—完—

親愛的朋友:

這兩日,看到好幾個朋友轉發了前面提到的這篇文章。

若不是讓小夥伴查了,恐怕我也會分享,甚至會在我們的公號轉發。

感覺這是蠻恐怖的事。於是想,應該寫點東西。

我們之所以提倡批判性思維,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太慣於拿來主義,慣於接受了。真的希望,每個走在教育前沿的人,在鼓勵學生、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能做到。

從舊有教育體制走出來的我們,想改變並不容易。

但智能觀願意與你一起,攜手同行!

祝好!

智能觀 靈米

2018-10-12 於北京中關村


推薦閱讀:

TAG:科研 | 崔永元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