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普的一些反思

做人文類的科普也很長時間了,不算多成功,磕著碰著結了些疤,所幸能厚著臉皮說這是過來人的經驗。其中也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議題,以及大眾對科普的錯誤認知,特撰此稿,與諸君共論。

一、大眾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且高質量的科普。

我們須理解這個「不需要」,這個「不需要」非言大眾沒有提高的空間,或是科普不重要。而是說在內容注意力戰場上,科普類內容的傳播力頗弱。雖然我們總能舉出那麼些特例,但畢竟杯水車薪。客觀上需要科普,也就是說大眾可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認,實際上對於多數人而言,不需要掌握那麼多精確正確的知識,也能自給自足的過得很好,呃,好吧,至少能湊合過下去。

所以我一直認為,科普問題不僅是科普工作者和受眾之間的問題,還囊括了知識環境的問題。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需要改變,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也不是一兩年,乃至一二十年能轉變的事。這是滴水穿石的過程。

這樣來看,科普在當下的力量很弱,科普對當下的推動力很強。

二、科普是什麼?

這個概念很多人沒搞清楚,科普其實是一種帶有啟蒙性質的社會教育。它的目的,即普及知識這一點要求它的內容是相對淺顯易懂的,且無孔不入的——它應該要使用一切可使用的傳媒資源。

這也難免在其中混入不少偽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科普普及的知識,包括科學的技術與應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基礎思想。

但在當今自媒體環境下,為了趣味性,往往缺乏對後兩者的嚴肅探討,而後兩者其實更為重要。

以下內容將根據此條發散進行探討。

三、科普的第一要義是正確,而非有趣。

正如 @汗青 先生所言,科普首先要保證正確性,然後才是普及性。若正確性都談不上,無論有心無心,都可以說是在造謠。

最可怕的是某些半真半假的「科普」,最惑人耳目,終成隱疾。

四、科普不一定需要有趣。

趣味化是幫助普及的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我們日常看到的一些生活小貼士,裡面有很多也算是科普。

五、有趣的科普不一定好。

這是很多人對科普的錯誤認識,科普的有趣是有限度的。將科普趣味化,往往需要加入許多修辭的內容,或者多餘的內容,比如舉例啊、講故事啊。

在一定範圍內,是好的。過了,一是有損知識的真實性,二是反而增加了記憶成本。

大家可以回憶以往地方台廣告的英語學習法,其中一類就是通過把英文字母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言其有幫助孩子記背英語單詞的奇效。比如把「L」想成鏟子,"I」想成骨頭,"V」想成垃圾袋,「E」想成「扔垃圾的柜子(有點牽強)」,於是"LIVE」就是用鏟子鏟起骨頭放進垃圾袋裡,最後骨頭住進了垃圾箱。

我相信大家都看累了,也許有人說我舉的例子很無趣。無論如何,希望大家理解這個意思,趣味化在一定程度能引起人的興趣,但也是知識層面上的妥協。

科普是否需要有趣,有趣的度如何把握,需要看具體的場景。而非越有意思越好。

六、科普是社會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引起人興趣。

既然是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剔除人的愚昧,使人具有智慧。

對此,有不少靠偽科普,或者不負責任的知識來謀取利益的內容輸出者,常為此狡辯——我們就算知識是錯誤的,輕浮的,但我們至少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與關注。比如羅文益與他的好友,劉大可與他的粉絲。

這其實就是混淆是非了,荒謬至極!他們這是在給科普工作者幫倒忙,瞎添亂,把本該入海的魚引到了泥河裡。

科普引起人興趣,很重要,但興趣只是中間環節。科普是想要正確的引導人,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對此,光是引起興趣,本身是沒有什麼用的。何況基礎打錯了,那麼就容易在科學的道路上走歪或踏步不前,乃至於遁入魔道。

民科就這麼來的,他們對科學老有興趣了!

七、科普無小事,殺雞用牛刀。

另一個荒謬的說辭在於許多人認為哪怕能力差,也能科普一些所謂「淺」的知識。

知識確實有深淺,但知識的「淺」連著「深」,是系統的。知深者可談淺若深,也可由淺入深,但只知「淺」者談「淺」,就容易胡言亂語了。

這就好像普遍說來,教高一的也得是大學生,而非高三學生就能教高一的學生了。實際上現在中學普遍聘用碩士。

國外許多啟蒙教材都由最前沿的科研人員編成,就是因為基礎的知識非常重要,如何去教授、科普這些基礎的知識,直接關係到以後如何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

更別說某些知識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要說清楚,還是得泰山北斗來。

八、科普有它的局限性,能力範圍。之所以叫科普,而不是叫學術。

人們對科普最大的錯誤理解之一在於此,與上文呼應,認為不能把一類知識講明白,講的有趣,講得「老嫗能解」,那是科普工作者的能力問題。

實際情況是,如何寫好一篇科普文需要技術與經驗,但很多時候,科普的有他的局限性。

按照以上那樣的錯誤理解,豈不是任何人都能通過科普學會最前沿的科學?人人都能去造宇宙飛船?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有的知識,普不了;而有的知識,能普,卻也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學習成本。

想要簡單輕鬆就要做遊戲一樣通過科普積累知識,這是惰者的奢望。

九、當下許多科普都碎片化很嚴重。

這跟在知乎上看中產爽文看不出百萬爽文一樣,靠科普也成不了某領域的學者,還得靠自己努力。你能在知乎上看到的你能看懂的科普文,是其領域的冰山一角。

科普事業仍待更長遠的發展與大眾的支持。

這裡作為這篇文章的作者分享兩件私貨:

1、科普工作者不是慈善家,更不是聖母。不要對其有過多的道德要求,科普工作者也不須認為自身有神聖光環。

2、請善待人文類學科。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科學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