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登山隊罹難,登頂珠峰有多危險?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韓國登山隊罹難,登頂珠峰有多危險?

NO.724-珠穆朗瑪峰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酸奶泡

10月13日,一則韓國喜馬拉雅探險隊集體罹難的消息震驚世界。這支由韓國知名登山家金昌浩(Kim Chang-ho)率領的登山隊從11日開始就與外界失去了聯繫,全部9名隊員的遺體直到14日才被轉移到了尼泊爾。

登頂喜馬拉雅諸峰本就是充滿風險的難事,最頂尖的攀登高手也有可能會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實力很多時候都不能左右命運,命運到來時誰都無法躲避。如其中最高的珠峰攀登,史上整支團隊被滅的故事也不少見……

登頂前的亡靈

迄今為止人們能夠統計到的死在珠峰探險中的人類,已經將近300人。登山者們在登頂的路程中,不僅要面對風雪和高反的考驗,還要眼睜睜看著零散各處的勇士屍體,增加了一份心理素質的考驗。

最有經驗的登山家也不能有一絲懈怠

這些死者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個人原因倒下的。有些是因為身體素質原因,畢竟在登頂珠峰的這個高度,身體的一切小毛病都會被無限放大,直到自己完全受不了的地步,成為壓垮登山者的最後一棵稻草;有些則是因為裝備缺陷,比如氧氣攜帶量不足或是繩索斷裂,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死在了世界屋脊上。

珠穆朗瑪及其高聳的小夥伴們

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強烈的外界干擾或是嚴重的裝備缺陷而整隊死在珠峰上的。

有據可考的第一批成隊遇難的登山者是7名受雇於英國探險家的尼泊爾搬運工,全部死於1922年6月7日的一場雪崩。

搬運工所在的探險隊

當時這支英國探險隊已經兩次登頂珠峰失敗了。他們甚至啟用了原本被各國登山家嗤之以鼻的氧氣輔助設備,希望代表英國第一個登山高峰。第三次沖頂,已經是壓著全隊人馬的體力極限在進行,帶隊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不免有些急躁。

於是他選擇帶領隊員和搬運工從西藏側北坳的冰冷山坡進發,希望能夠儘快登頂。但是由於他選擇的冰坡角度太陡,而領頭的三個英國人又沒有體力把前方的雪壓實,最終人為引發雪崩。跟在隊伍後面的尼泊爾人全部都被大雪崩擊中,有9人被直接打進了一道裂縫中,其中2人被救出,7人長眠在雪山之上。

探險隊嘗試通過北坳-北嶺

路線攀登(左黃)

英國人馬洛里對自己的冒失非常自責,終結了此次登山。但兩年後,出於對珠峰的強烈征服欲,他又一次率隊嘗試沖頂。但在即將沖頂時,他的隊員們都已經到達了極限,馬洛里只能選了一名名叫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的學生一起沖頂。

在下方等待的隊員們看見他們的背影消失在雪山之間,卻再也沒有見到他們回來。直到1999年,人們才發現了馬洛里的遺體。

上圖:馬洛里遺體

下圖:馬洛里和歐文

這是珠峰早期攀登史上的偉大嘗試,但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知識條件,似乎都不足以支持人類征服珠峰。一直到了1953年,紐西蘭養蜂人愛德蒙·希拉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蓋才代表英國探險隊,有幸成為了第一批登頂珠峰的人類。

前赴後繼的犧牲者

1950年代,受到英國隊成功登頂的刺激,珠峰探險成為了登山界的一門顯學。不僅國家機器願意出錢出裝備給專業人士嘗試登頂,甚至還出現了大量的小型探險隊,依靠登山家的個人威望籌款,並試圖找到與眾不同的登頂路線。

明知山有虎驚險

偏向險山行

這一時期湧現出了15條與英國第一支登頂隊選擇的南坡傳統路線不同的新路線,每一條都更加難登,甚至連發現人自己都要憑運氣才能複製奇蹟。而越來越大的危險,也正潛藏在這些勇敢的探險活動中,登頂珠峰的死亡事件比以往更加常見了。

征服珠峰,想想就令人激動

1960年,中國人第一次從西藏一側的北坡登頂珠峰。這是比尼泊爾的南坡登頂更加困難的一條路線,在此之前進行嘗試的發達國家探險隊都沒有能夠成功。而新中國的探險家們,為了證明中國人的勇氣,以及彰顯中國人對這座世界第一高峰的主權,勇敢地進行了嘗試。

中國一側的北坡其後也成為登頂的熱門方向

挑戰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王吉和邵世清兩位前輩和當年的馬洛里和歐文一樣,雙雙倒在了征服珠峰的道路上,成為了第一批為征服珠峰而犧牲的中國人。

1970年,由日本登山名家三浦雄一郎(此人不僅是第一個在珠峰滑雪的人,也是以70、80歲高齡不斷刷新登珠峰最年長記錄的人)率領的日本滑雪探險隊在珠峰也遇到了險情。

三浦雄一郎80歲時(右)三度登頂

他們在著名的孔布冰川遇到了雪崩,6名尼泊爾嚮導和1名日本隊員遇難。這也是自1922年的那次人為雪崩以來,損失最為巨大的珠峰登山隊團滅事件,再次引發了全球登山界的轟動。當時正是日本經濟烈火烹油,試圖向全世界證明日本人能夠征服全球的年代,登山隊仍然前赴後繼地趕赴珠峰,試圖征服人類之巔。

但日本探險隊在珠峰的運氣似乎一直都不太好。1979年,嘗試從北坡登頂的日本高山俱樂部偵察探險中的三名中國人王洪寶、樓蘭、尼瑪塔西又遇到了雪崩,沒有能夠活下來。1982年和1983年,又有兩支日本登山隊的日本隊員連續跌落縫隙,一共折損5人。

孔布(Khumbu)冰川 雪崩和珠峰位置

另一邊,被英國人搶了先,而且從來還沒有能成功登頂珠峰的法國人繼續前進,於1974年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很不幸,這隻探險隊也遇到了雪崩,包括2名法國人和6名尼泊爾嚮導在內的八人全部受到了衝擊,最終只有一名法國人成功存活。

其他國家探險隊的運氣也都有好有壞。1982年,又有一支加拿大探險隊團滅,3名尼泊爾人和1名加拿大登山家死亡。1984年,澳新聯合探險隊里的三名探險家又因跌落集體失蹤。1985年,一支印度探險隊因為裝備準備不足,暴露在高冷空氣中,全部因失溫而死。1988年,4名捷克斯洛伐克探險家趁著這個合併國家擺脫蘇聯控制後的最後榮光嘗試登頂,卻消失在了8000米海拔線附近。1989年,一支波蘭探險隊遇到雪崩,5名波蘭探險家不幸去世。

雪崩中驚險逃生

到了1980年代末,包括各國探險家和尼泊爾嚮導在內,已經有105人死在了前往珠峰的路上。其中有不少,正如前文所述,甚至是整支團隊全滅。可這依然沒有給登頂珠峰的活動降溫,反而越發催生出了商業性攀登的新項目。

商業時代的死亡陷阱

進入1990年代,冷戰結束,與太空競賽/軍備競賽同時展開的珠峰國家間競爭黯淡了下去,個人探險家也把能開發的路線都開發了一遍,業餘探險者終於有機會進入這個神秘的人類禁區了。經濟落後的尼泊爾國放開了各種禁忌,吸引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借道本國登頂珠峰,為他們帶來豐沛的外匯收入。

北面已經被一代代登山隊走出了很多條路線...

登山禁令的放開和更多菜鳥的湧入,卻給登頂珠峰帶來了更多死亡威脅。

1996年是珠峰攀登史上的黑暗一年。這一年,登頂珠峰的登山隊會發現他們要面對過去探險家很少見到的劇烈的雪暴,不僅讓已經冰冷刺骨的珠峰空氣變得更加致命,還降低了能見度,讓呼吸變得越發困難。

最終,冒險顧問(Adventure Consultants)和山嶽狂熱(Mountain Madness)兩支商業探險隊,和中國台灣、印度組織的兩支小型探險隊都遇到了糟糕的天氣,大量隊員或是因失溫而慘死山中,或是不慎跌落冰縫而死。前後死亡的探險者人數多達15人,成為了到當時為止人類登頂珠峰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一年。

一些登山者遺體仍在珠峰

已經成了公認的「地標」

1996年的這次風波,還被死裡逃生的美國記者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寫成了小說《珠峰之死》,後來還改編成了電影《絕命海拔》,作為2015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作品。人們對珠峰攀登危險的關注,一時間達到了頂峰。

但人類顯然是大意了,高冷的珠峰很少會給人好臉色看。

許多亡靈就此安息了

2014年4月18日,當地時間清晨6時45分左右,珠峰1號營地至海拔5800米左右區域毫無預警地發生雪崩,19名尼泊爾嚮導正在當地鋪設繩索,躲閃不及,全部遭襲。最終只有3人被直升機救出,送往醫院救治,剩下16人全部罹難/失蹤。僅這一次雪崩,就造成了比黑色的1996一年更慘重的損失。

雪崩位置位於2014路徑上

隔年慘案又現,2015年4月25日下午尼泊爾發生地震,造成珠峰大本營附近雪崩。據統計,當時一共有700至1000人在山上或附近,包括在大本營的359名登山者。雪崩同樣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最終美國國家地理給出的死亡人數為24人,又一次刷新了單次珠峰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其中還包括了一位負責Google Earth的技術天才丹·弗雷丁堡(Dan Fredinburg),是計算機界的巨大損失。

如今的珠峰,既是人類技術所能征服的頂點,卻也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死亡陷阱。

攀登珠峰的最大難處,恐怕正是在於它的不確定性。無論是身手矯健的老手還是滿懷信心的菜鳥,在珠峰的不穩定的情緒面前,都只能說是毫無反抗之力的小玩偶。所有的訓練、保養、裝備,正是在此刻發揮著作用,卻也只能說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珠峰頂

吸引力MAX

然而這都無法阻止人們嘗試去征服珠峰。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登山的唯一理由是「山就在那裡」,讓他停下腳步的唯一理由,則是死亡。

(目前登頂珠峰,尤其是從尼泊爾境內的南線攀登,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旅遊項目,花費4萬美元就有機會登頂。但過多的遊客登頂,也給珠峰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尼泊爾政府每年都要耗費巨資從珠峰搬運數十噸的垃圾和糞便。如果各位有錢又有閑嘗試登頂珠峰的話,局長提醒各位:第一,注意安全,聽從嚮導指揮;第二,保護環境,儘力收納垃圾,不要隨地大小便。)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TAG:登山 | 韓國 | 喜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