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曲時,鼓點的音高是如何處理的?

一首歌曲由和弦進行構成,但底鼓聲一直維持不變,這樣不會導致出現不和諧嗎?


其實底鼓還好,音高也不算太明顯,通常情況下會通過EQ和壓縮把底鼓與貝斯粘合在一起,就好像貝斯的音頭一樣,讓貝斯更punch一些。所以不會不和諧。

而軍鼓雖然也是噪音樂器,但是有時候還是會隱約讓人聽出音高,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細調一下Tune,使這個音高與曲子的調性能夠融洽。


首先,希望這並不是貝斯和貝斯手被黑得最慘的一次——Bassline存在的最大意義之一就是用低頻音高銜接底層鼓點和上層和弦,避免高低頻段脫節、出現題主描述的「不和諧」情況。

其次,結合題主的問題描述和話題標籤來啰嗦兩句:

  • 從樂理角度說:一般可以認為底鼓頻段為200Hz以下、集中在30-150Hz(不同的鼓會有細微差異),泛音大概為1k-6kHz。由於人耳對低頻的敏感度遠不如中高頻,在音樂中鼓的音高變化不如音色變化明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鼓的作用是節奏配器而不是旋律配器,一般不會通過底鼓的音高體現旋律,也不會因為節奏配器的存在而產生對「一首歌曲由和弦進行構成」這句話的衝突。
  • 並且,鼓作為雜訊樂器,聲音中包含了近似連續變化的各個頻率音高,真實器樂演奏中也絕對不會出現「底鼓聲一直維持不變」,踩錘擊打鼓面的每一下的力度都不會完全一樣;鼓手也會主動控制力度以達到不同的音色和聲響。
  • 從編曲和音樂製作角度說:使用DAW進行編曲和音樂製作的話,「底鼓聲一直維持不變」是一種十分初級(或者說偷懶)的寫作方式。如果不對音符力度、pan等等進行精修,大量使用所有參數都完全一致的音符,那麼寫出的曲子一定會顯得假、「塑料味兒」或者「MIDI味兒」十足。這是初學者進行音樂製作時常見的問題之一,個人猜測這也是題主描述中「不和諧」感的主要來源。
  • 從混音角度說:貝斯、低音提琴、底層pad等低頻旋律配器與底鼓的融合是混音的基本操作之一,出現「不和諧」說明頻段沒有粘合好、需要調整EQ、壓縮等等。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鼓點的音高是如何處理的」:看情況(這是句廢話),因人而異、因曲風而異、因配器選擇而異。

  • 按曲風選擇合適的鼓組,重點看鼓的音色(而不是音高)與整體曲風是否搭配。
  • 如果是真鼓編曲,鼓組中各個「配件」——底鼓、軍鼓、桶鼓等等——的音高、音色都可以進行細調(鑔片可以換);鼓手也要控制力度、情緒和各個配件的使用密度來配合整首曲子的風格和情緒。
  • 如果是DAW編曲,認真調整音符參數,需要的話儘可能逐一調整力度以製造差異化,避免完全一致的「MIDI味兒」。
  • 最後,最最重要的是:認真寫貝斯

啰嗦了這麼多,但願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如果主流同類配器的歌曲,在一首曲子的範圍內,沒有修改鼓的音高,那你也可以不用改。

從音響效果的角度來說,如果鼓的經典頻率區域內,沒有其他樂器,並且鼓的作用只是作為節奏樂器,那麼鼓可以不改音高。

但很多電音曲目,為了避免聽覺疲勞,會對不同的章節,使用音高不同,甚至音色不同的鼓。


有的鼓會有恆定頻率,如定音鼓;更多的鼓會選擇兩張不同頻率的鼓皮來讓腔體產生不穩定的震動。討論前者的音高有意義,後者無意義——雖然可以聽出軍鼓的音高比底鼓高,如果它們兩者都不是穩定的頻率的時候它們也不會和上層的和聲中的某個固定的音crash

古典里有對定音鼓音高做特定的tuning的效果。可以去聽看看

更新

還有一個猜想,或許應該聽一些曲子再來回答,但是最近似乎沒什麼時間可以完整的放在音樂上。

如果一首曲子是Cmaj的時候,或許底鼓會tune到Tonal Centre也就是C上。

如果出現比如說F#之類的調外音會讓你覺得不和諧或者有種離調的感受,其實是因為在Cmaj上我們會本能的感覺到它的Tonal Centre(大約是因為Cmaj本來就是C這個音的泛音序列里最明顯的幾個音的緣故),F#與C產生了一些不和諧感。

所以如果離調的時候,與tune成C的底鼓crash,其實就是離調原原本本的效果。如果你可以resolve這個離調,那麼這個不和諧的出現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反過來,猜測Cmaj的曲子,底鼓tune到F#上面,估計會產生整體都是不和諧的感覺


低音,融洽即可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音樂製作 | 混音 | 樂理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