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澳大利亞人對肉派情有獨鍾?

要說各國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你能想到什麼?美國的漢堡、日本的壽司、越南的河粉(Pho),還是韓國的泡菜?

不可否認,大部分人之所以對這些食物耳熟能詳,除了來自於電影、電視等媒介的傳播外,也是因為在各個城市的美食街或食閣處,此類食物頗為常見。

然而,對於澳洲人民十分鐘情的酥皮餡餅—肉派,卻鮮有人知。除了在澳洲長期生活過,或者專門研究過澳洲食物的美食愛好者或旅行愛好者以外,大概不會有其它的異國人民會了解,肉派對於澳洲飲食和文化的深刻意義。

肉派不僅成為澳大利亞的國菜(National Dish),也被紐西蘭認為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澳大利亞(右)和紐西蘭(左),傻傻的分不清

肉派雖然外形普通,但卻是澳洲人民的文化象徵。無論是路旁的加油站、市區的麵包房、購物中心的糕點展櫃、還是超市的冷凍熟食區,巴掌大小形似蛋撻的肉派總有一席之地。

同時,在澳洲的社區商業街,也經常能看到各種「肉派餐廳」,那是一種以肉派為主打,附加少許甜品和飲品銷售的快餐式餐飲店。

如果要找個參考的話,大概就類似於中國的包子鋪,以包子為主,同時搭配一些小菜和粥類的小吃店那種。

▲口味多樣的澳洲肉派

澳洲人都說:「你很難找到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派,能比澳洲肉派的口味多樣化!」

在肉派的展櫃前隨便掃一眼,你便會因為整頁菜單的肉派名稱而引發選擇恐懼症。培根雞蛋派、火腿蘑菇派、雞肉蔬菜派、蘑菇韭菜豬肉派、豬肉肉碎派、牛肉派、三文魚派、袋鼠肉派……有點像相聲中的報菜名兒。

總之,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配搭都可以被澳洲人民用來做派的內餡。這種混搭總能給初次嘗試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味蕾驚喜。

▲各種口味,任君選擇

肉派的來源

澳洲的肉派與澳洲歷史幾乎是以相同的步伐發展的。關於澳大利亞,較早的文字記載源於1606年至1788年的航海大發現時代。

在17世紀早期,歐洲不同國家(荷蘭、法國、英國)的探險家們相繼來到澳大利亞這片有沙漠,有海洋,有山丘且植被茂密的南半球大洲。

隨著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工業革命達到鼎盛時期,英國在迅速擴張領土的同時,於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日),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新南威爾士,作為英國犯人的流放地。

▲澳大利亞升起了英國國旗

到了1851年,澳大利亞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大批人群從世界各地來到澳大利亞這片熱土,加入了「淘金」的隊伍。多元化民族的到來也帶來了多元化的習俗、語言和美食等。

在中世紀,英國人已經開始吃起了肉派,因此,最早期的移民便把肉派帶到了澳洲大陸。

▲淘金熱時代的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水源豐富且游牧地域廣闊。直到現在,澳大利亞的人口也剛超過2500萬,和一個上海市差不多,但與澳大利亞7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相比相當不匹配。

與地少人稠和常年陰冷多雨的英國相比,澳大利亞廣闊的土地和沿海地區優越的氣候條件簡直就是上帝給英國人的恩賜,一批批主要來自英國的淘金者們在這裡定居的同時,也大力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其中牛、羊尤為突出。

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居民以肉派作為烹飪的象徵呢?

事實上,主要是因為這類食物製作所需的原料唾手可得。肉派的製作離不開小麥粉和肉類,而當時人們不像現在人一樣注重所謂的清淡和健康飲食。

那時候,人們對肉類的關注總是很堅定,但對蔬菜的重視程度卻較低,因此在澳大利亞牛羊肉和小麥粉產量豐富的前提下,肉派就成了十分適合定居者的食品,並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象徵。

▲繁榮的畜牧業

肉派的發展

如今,人們在糕點展櫃購買的打包帶走的肉派,通常被裝入紙袋給顧客;而在肉派餐廳購買且在店裡享用的話,肉派上會擠上番茄醬,同時和新鮮的蔬菜搭配食用,肉派外皮酥脆,肉餡汁多味美。

1788年6月,澳大利亞在慶祝國王生日(也就是英國君主)的官方宴會上,肉派第一次出現在宴會菜單上;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也為肉派後來成為澳大利亞飲食文化的標籤起了決定性作用。

到了19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澳洲經濟的逐步提升,以及不斷擴張的鐵路網,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前往澳大利亞,肉派也因此得以迅速的發展,成為往來旅客途中的必選主食。

▲早期澳大利亞商業街上的肉派商店

肉派工廠的誕生

肉派開始逐漸以產業化的形式發展,澳洲歷史上第一家正式的肉派工廠店始於悉尼。19世紀80年代,隨著一位名叫喬治·薩金特的人移居澳大利亞,澳洲肉派的歷史篇章也重新被譜寫。

1886年,喬治和他的妻子夏洛特,開設了他們的第一家麵包店。這家以麵包店形式出現的商店,從1960年開始,便單純的專註於生產餡餅(澳洲肉派)。

到1963年,悉尼的批發市場每年大約生產6000萬個餡餅,薩金特家族作為肉派的產商,佔據了逾90%的市場份額。

而澳洲肉派在澳洲飲食文化中逐漸提升的影響力,需追溯至1981年。當量產派始祖薩金特家族於1981年開啟「冷凍肉派」時代起,肉派開始成為了人們繁忙生活節奏下不可或缺的飲食部分。

▲澳大利亞國土龐大,中西部城市分布稀疏,短時間內將肉派從東南人口密集區運輸到全國各地,就需要依靠龐大的物流系統和冷凍技術,而薩金特家族做到了

冷凍肉派通常由6-12個為一袋,真空包裝後,又被分放到澳洲的各大主流超市去售賣。

這對於下班較晚的通勤族或者懶於下廚的懶人族來說,只需要放入微波爐加熱就可以吃到肉汁蔬菜兼備的餡餅,簡直是一個巨大的生活福音。

除此之外,肉派所具備的小巧便攜、口感豐富、營養兼備的特點,也成為了上班族午餐的絕佳選擇;亦或者可用作派對點心、學生郊遊的餐點等。

澳洲肉派不僅是每個澳洲人謎之依賴的食物,在它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也是很多名人大咖十分熱衷的食物之一。眾所周知的肯德基創始人就在其中。

▲肯德基創始人哈蘭 · 山德正在吃肉派,照片拍於1974年

澳大利亞的文化標籤

澳洲肉派在2003年的時候,被新南威爾士州的州長Bob Carr封為國家美食(National Dish)。現如今的數據統計顯示,澳洲肉派的生產數量約為每年2.7億個,而每個澳洲人平均一年要吃掉12個肉派。

澳洲肉派與澳洲的國民運動—澳洲足球(Footy Game)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球場上的肌肉,口中的雞肉」是澳洲人民的名句,就像美國人看棒球賽必須配熱狗一樣,澳洲人在觀看國民運動Footy Game的時候,大部分人也都會一邊觀看比賽一邊吃熱騰騰的肉派。

據悉,在一場約4萬觀賽人的澳洲足球比賽中,現場觀眾里,每8個人里就會有1人在現場購買肉派,相當於一場比賽,就有5000多個肉派被售出。

而在2014年的墨爾本板球賽觀賽場上,更是創造了30萬份肉派的銷售紀錄。

▲「運動場上的肌肉,口中的雞肉」,體育與美食都不可辜負

對於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來說,若你問起他們從小到大關於食物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肉派」,正是這種根植於記憶里的味道,讓澳洲肉派最終成為澳洲的一枚文化標籤。

—(End 結)—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