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北歐歸來:別讓父母覺得人間不值得
?高曉松北歐歸來:別讓父母覺得人間不值得
作者: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
前段時間,高曉松從北歐回來,寫了篇文章——《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醜陋》。
文章中說,丹麥和瑞典的生活很愜意。在那裡,很多人崇尚極簡的生活理念。
特別是那些已經退休的老人,享受著完備的社會保障,閑了看看落日,釣釣魚,與世無爭,歲月靜好。
在西班牙,雖然福利比不上丹麥挪威,可上班族稅後薪資約900歐,失業者卻能拿到800歐失業金,看一次病,僅需6歐元。
同樣,社會對老人的福利待遇也是不錯的,他們所秉持的理念是:一個人年輕時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年老時就該得到多少社會的反饋。
高曉松說:「這樣的生活令人嚮往,少年無憂無慮,中年沒什麼壓力,老年更是恬淡閑適,安度餘生。」
不過,我們得承認,發展中的中國離高福利的北歐尚且有不小距離。實際上,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發生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和韓國的故事。
在日韓,「老後破產」已成無形殺手
最近看了本書叫《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讓我感到深深吃驚。
普通人印象里,日本是個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西班牙甚至是挪威丹麥還要高。
可是按照書中的數據: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逼近600萬,約有一半年收入低於生活保護標準——13萬日元(約合7900元人民幣)。
本該含飴弄孫,安度晚年,但那些老人為了省錢,夏天不開空調,冬天沒有暖氣,出行要走老遠去擠免費公交,每日只吃乾巴巴的麵條,唯一的夥伴是公園討人厭的烏鴉。
你說晚景凄涼,是因為他們年輕時不夠努力嗎?不是的。
以田代先生為例,他年輕時在一家啤酒廠幹了12年,50歲創業,自己開了一家啤酒店。奈何經濟不景氣,啤酒店破產,大半輩子的努力打了水漂。如今,75歲的田代先生,一個人住在東京僅有幾平米的屋子裡,靠少得可憐的養老金艱苦度日。
他說:「我覺得早死早超生,死了就不用擔心錢不夠用,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誰。」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韓國。
在韓國,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但實際上,人們平均工作到71歲才算真正退休。對於一位韓國中產階級老人來說,不工作就意味著在「等死」。
在首爾舉辦的「銀髮招聘會」上,足有3萬多名白髮蒼蒼的老人,競爭6000個年輕時從未接觸過的「低端行業」:快遞員、保安、清潔工、加油員。
你以為他們想拖著年邁的身軀,顫顫巍巍地跟年輕人搶那些體力活嗎?你以為他們想一邊被罵「老不死」,一邊腆著臉討好老闆和顧客嗎?你以為他們想斤斤計較那一分一厘,佔用公共水電、蹭暖氣空調這種小便宜嗎?
他們當然不想,但為了活下去,沒有選擇!這些日韓老人在人生路上沒有偷懶,卻被經濟衰退、物價瘋漲、養老金入不敷出、看病難看病貴等不可逆因素,一步步推向了「老後破產」的深淵。
為什麼日韓老人會在60歲以後仍然拚命工作?
這其中有社會結構的深層問題,不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心態問題。
比如,日本正從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轉變為以「小家庭」為核心甚至是「單身戶」方向邁進。在這種局面之下,長此以往孤立無援的真實寫照,讓「退而不休」成為了日本老人的躲避孤獨死的無奈選擇。
在NHK播出的紀錄片《無緣社會——三萬二千人「無緣死」的震撼》中,一個日本老人這樣說:「確認與別人有沒有關聯,就是在確認自己是否存在。」
歸根到底,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給這兩個本來很發達的社會設置了巨大的障礙。這些老人正是老齡化社會的犧牲品,是「幸福社會」下的一縷陰影。
在中國,每位父母都是最敬業的演員
近期大熱的李誕有句「名言」:「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看完了高曉松筆下夢幻的北歐和日韓老人凄涼的晚景,我也不禁感嘆:做人確實很難。
白岩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未來的養老模式是「9037」:養老機構佔3%、養老社區佔7%、居家養老佔90%。
某種程度上看,已經發生在日本和韓國的現象可能在中國出現。
古人講:百事孝為先。中國人把贍養父母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現代社會年輕人壓力大,有時候顧不過來也是情有可原。
父母們體諒孩子的不易,更是活得小心翼翼,生怕給孩子帶來麻煩。
張泉靈在《奇葩說》里說過:
有一次她去敬老院採訪時,發現老人身上有股「老人味」,便問她多久洗一次澡。老人回答說她盡量不洗澡,因為年齡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兒女的下半輩子就麻煩了。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最好的演員。
為了不麻煩孩子,把「我好著呢」掛在嘴邊,遇事一律自己扛。
鄰居家的爺爺有個獨生子,自小便寵得不得了。為了給兒子買房、買車、娶媳婦,他四處借錢,退休後去馬路邊幫人修自行車,一大把年紀了卻債務纏身,日子過得苦兮兮。
每次發了退休金,錢還沒捂熱乎就轉了出去,然後在小本本上一筆一筆地算,逐條記錄今天又還了誰家的錢。在80大壽前,老人終於還清了欠款,了卻了一樁壓在心裡十幾年的大事。
中國式的父母都太懂事了,他們為子女奉獻了一生,臨老卻活得像個演員,生怕給兒女添麻煩。他們拚命把自己覺得好的一股腦兒全給了兒女,孩子開心就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父母不是傻,只是愛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給父母最好的愛,就是「添麻煩」
父母懂事,不願給兒女添麻煩,不喜歡會說喜歡,不好也會說好。但作為子女,我們卻要隨時隨地給父母「添麻煩」,因為這是我們能給他們的,最好的愛。
綜藝《我就是演員》有個這樣的片段:
媽媽趙美蘭回了趟娘家,倆兒子聽說她要回來了,趕緊把家裡收拾了一通,還特意做好了飯菜。本以為會得到表揚,結果卻把趙美蘭整鬱悶了。
還是大兒子發現了不對勁:「媽是失落了,覺得咱們不需要她。」於是,他故意把房間搞亂,還在飯菜里撒了一大把鹽。果不其然,趙美蘭雖一邊嘮叨著「你們可勁兒給我添亂吧,我怎麼就生不出個姑娘呀」,一邊卻開心地哼起了歌。
誰家沒有個口是心非的父母呢?
有好吃的,嘴上說「我不愛吃」,其實是想留給你吃;收到你的禮物,嘴上念叨「幹嘛花這冤枉錢」,轉頭就向親朋好友炫耀去了。
可見,永遠不要把父母的「情話」當成「真話」,要時不時給他們添麻煩,才能讓他們感到「被需要」,才能留住他們這些「口是心非」的小傲嬌。
隔壁張姨離婚早,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一次聊天,有人問她:「你怎麼培養的孩子,娶了媳婦還那麼粘你?」
張姨笑道:
你別看他小兩口在外頭混得風生水起的,一回家了啥都不會,衣服衣服亂扔,一日三餐泡麵,這不又打電話撒嬌讓我送小菜呢,一點不讓人省心。
有一次在樓下見到她兒子,打招呼時提到這事兒,他說:
看你說的,不會做飯我還不會點外賣嗎?但我跟我媳婦兒商量好了,得時不時給我媽找點小麻煩,不然她總覺得我們不需要她了,總一個人偷摸著哭。
可見,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最高級的智慧,就是看破不說破;給父母最好的愛,就是隨時隨地「添麻煩」。
正如佛語有云,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
與其整天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不如先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時不時找點小麻煩,給生活添點小情趣,那才是真正的福報。
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寫道:
不管多麼積極向上,不論喝掉多少心靈雞湯,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正大步流星地走在衰老的路上,這條路有一個很明確的終點,你遲早會死。
年老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每個人都無從逃避。但我們卻可以把握現在,從自身做起,對外不負父母養育之恩,對內不負自己的良心之安。
如此,在生命的最後一程,我們的父母才有底氣大聲告訴世界:我來人間走一遭,其實很值得。
作者簡介: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獅子座正能量辣媽,小清新文案培訓師,讀研時擔任校報主編,畢業後工作五年從設計院裸辭,懂點心理學,專註塑造女性職場、婚姻幸福力,願我的文字,陪伴萬千女性共同成長,簡書、微博@韓老白。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