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科學與哲學(1)
我們這回不妨閑聊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宗教問題。
也就是,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宗教。宗教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那麼,我們以基督教為例,來闡明這些觀點。
因為首先,基督教是完整地保留了他的演化序列,並且基督教也是各大宗教之中,最像一個宗教的宗教。
可是,如同佛教一樣,基督教本身也是被人誤解頗多。正如大部分的佛教知識基本停留在《西遊記》,基督教的知識,也無非是聖誕節罷了。
所以,我們必須進行補課,再來評述這裡面的關係。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從何而來?他實際上兩希文明的匯聚點。
所謂兩希,一為希臘,二為希伯來。
首先,我們來說說希伯來文明。希伯來文明,通俗稱之為猶太文明。
猶太民族可謂是多災多難的民族,這段歷史極其複雜,我們就略去不談。
大致說來,猶太人位處之地,屬於四戰之地。並且在他周圍都是興盛的先進文明。
一個著名的事件是,《出埃及記》。
也就是猶太民族的領袖摩西,奉上帝之命,帶領猶太人出埃及。
摩西帶著猶太人來到西奈山上,摩西代表猶太人跟上帝訂立約定。
這個約定在於,猶太人必須時時刻刻奉上帝為唯一真神,並且需要守誡命。上帝會讓猶太人進入一個奶和蜜的樂園。由於和基督教的《新約》不同,故稱之為《舊約》。
這個誡命就是所謂的《摩西十誡》,其中最重要有這麼幾條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第四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但是猶太人很快就發現,奶和蜜的地方好像一直都不存在。
猶太人還是時時刻刻受到周邊強大的民族所侵犯。
猶太人就意識到,這到底怎麼回事呢?難道上帝拋棄了猶太人?
於是,猶太人經過深刻反思,他們發現,不是上帝錯了。而是猶太人沒有守住誡命,他們拜偶像,拜異教徒的神靈。
這就形成了一種罪孽意識。這種罪孽意識實際上是這個民族經過長期被人侵犯,流離失所的一種極度自卑的心理。
但是自卑與自傲相對,猶太人又形成這麼一種心理代償。
就是,別看其他民族現在得意洋洋,等到最後,上帝還是會站在猶太人這一邊。把原來欺負過猶太人的民族,全部消滅。這就形成了選民意識。
這兩種意識的構成,就構成了整個猶太民族的思想核心。他們總是處於二元對立的撕裂狀態。
當他們受到欺負的時候,他們就深刻檢討,發現自己違背了上帝的誡命。但是同時,又認為自己是神選之族。
隨著歷史的發展,猶太人越來越期盼一個人,能夠救助他們。
於是猶太先知就漸漸地傳出這麼一個預言。
他們認為,未來將有一個彌賽亞,他會使得猶太人脫離苦海。
這就給耶穌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基督教起源的希伯來文明。下面再來看看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對基督教的起源,最主要就是哲學方面。特別是柏拉圖主義哲學。
柏拉圖的思想,劃分了此岸和彼岸的分割,並且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認為,彼岸世界是極其美好的。哲學家面對死亡,應該毫不畏懼。因此,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動,就捍衛了他的哲學思想。而古希臘宗教方面,已經出現了唯靈主義的傾向,也就是認為重視靈魂,而輕視肉體的一種傳統。
而在古希臘文明衰弱的時候,出現了斯多亞學派,這個學派是有著濃重的宿命論的特點。他們認為,順從命運,節制自己的慾望,就是最大的幸福。
給基督教奠定了禁欲主義的特色。
因此,這兩系文明一結合,基督教就應運而生了。
傳說,希律王的時候,希律王就聽說了未來有個猶太人的王要出生。
於是希律王暗中派三個博士,暗查這個嬰兒。這三人就去了,到了伯利恆,發現這個嬰兒已經生下來了。於是三人就給聖母和聖子,獻上了黃金等禮物。
於是他們就跑到了東方。希律王一看,自己被騙了,於是差人把所有的伯利恆地區的嬰兒全部殺死。
這大體就是耶穌誕生的事件。耶穌到底什麼時候誕生的?是公元前4左右,而不是公元元年。
我們知道,基督教和猶太教基本屬於死敵,那麼同樣信奉上帝,怎麼最終弄到死敵的程度呢?
這就是耶穌的思想和猶太人的思想的格格不入。
1、耶穌是不是彌賽亞?
猶太教認為,耶穌絕對不是彌賽亞。因為在猶太民族看來,彌賽亞必須是此岸的王。他實際上有點類似於凱撒,而不可能是耶穌。
所以《馬太福音》中,耶穌說:
耶穌站在巡撫面前,巡撫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你說的是。」
那麼耶穌說自己是猶太人的王,他難道攻城略地嗎?於是猶太人問耶穌: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觀察得到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看哪,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
這就典型體現了唯靈主義的傾向。耶穌想要表達的是,我不是在此岸建立一個政權,而是把你的靈魂,帶到彼岸。但是,這並不是猶太人的想法。
這個彌賽亞,又稱之為基督,本來的意思是受膏者。因為猶太人的王,即位的時候,必須要通過膏塗抹在額頭之上,表示其正統性。
2、普世主義傾向。
所謂普世主義傾向,指的是基督教到底應該作為猶太人的一個宗教分支,還是把對象擴大到世人。猶太教,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宗教。因為猶太人相信自己是神的選民。實際上就排斥了其他民族加入的可能性。
但是基督教絕不是這樣,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這裡的對象,是世人,而不僅僅是猶太人了。
這兩點,使得猶太人對於耶穌極其不滿。
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而十字架就成為了基督教的一個標誌。
耶穌釘在十字架這一刻,就奠定了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也就是所謂的《新約》。
這就是救贖和罪孽。
《新約》,指的是上帝和世人訂立的約定,上帝派自己的獨生子耶穌,為世人贖罪。十字架就代表罪孽和救贖的轉換,通過耶穌,實現了兩者的轉換。
接著,發生了神跡,傳說耶穌三日以後復活。這又是一個基督教神學的基本思想。
叫做,耶穌突破了死亡,為世人做了一個表率。
到了最後,耶穌跟門徒們說: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耶穌最終告訴他的門徒,應該要把福音傳到外邦人那裡去。
因此,基督教一產生,就是普世化宗教。
3、律法和信仰
猶太人非常重視律法,他們制定了很多律法。例如說,安息日必須守為聖日。在這一天,什麼事情都不能幹。
但是耶穌不是這麼認為的。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他把信仰提到了比律法更高的程度。
再比如,猶太人認為,以牙還牙是正確的。但是耶穌說:
只 是 我 告 訴 你 們 , 不 要 與 惡 人 作 對 。 有 人 打 你 的 右 臉 , 連 左 臉 也 轉 過 來 由 他 打 。
這種非暴力的思想,和猶太人又是格格不入。
2、羅馬帝國的基督教
於是門徒們聽從了耶穌的教導,到羅馬帝國傳教,主要傳播給羅馬人。特別是羅馬最底層的奴隸。其中的使徒,著名的有彼得、保羅等等。
而由於基督教傳播在外邦人那裡,使得基督教和猶太教越走越遠。
基督教徒對於猶太人的恨意越來越大,保羅說:
這猶太人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不得 神的喜悅、且與眾人為敵.
由於猶太人聯合羅馬人處死了耶穌,使得基督教徒對於猶太人當然懷有很深的恨意。
於是,一些激進的教徒認為,《舊約》的上帝不是我們信仰的上帝。他們甚至要把《舊約》從整個基督徒體系之中剝離開來。也就是,我不信仰那個上帝。
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這種做法是盲目的。
因為如果沒有《舊約》,也就沒有《新約》。假如說《舊約》的故事全部刪除,那麼耶穌來世間為了什麼?
如果沒有亞當夏娃的原罪,耶穌來世間完全沒有意義了。
但是基督教雖然無法割斷與猶太教的關係,但是對《聖經》進行全面的改造,或者叫基督教化。
例如說,《舊約》認為,不可妄稱上帝的名。
所以,猶太人為了尊敬,他們以輔音去記錄上帝的名。翻譯成漢語,叫做雅赫威。
但是在基督教的《舊約》裡面,都是稱之為耶和華。
羅馬帝國的奴隸非常喜歡基督教的教義,正是因為在此岸的痛苦,他們把所有的希望放到了天國之上。
但是羅馬的統治者,面對基督教,卻表現了極大的不滿。為什麼呢?
其一、羅馬人是一個崇尚縱慾和暴力的民族。而基督教強調天國,強調禁慾,使得兩者格格不入。
其二、羅馬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而基督教是典型的一神論國家。
總之,基督教傳播的時候,是以一個地下宗教的方式傳播。
而這種隱蔽的方式,更是激起了羅馬人的不信任。
基督教徒互稱「兄弟姐妹」,於是被傳為亂倫。他們吃聖餐和聖血,被認為是吃人。
於是,早期的使徒,大多被羅馬人處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擋不住越來越多人加入基督教。這種宗教力量的壯大和對這種未知宗教的恐懼,使得羅馬皇帝必須著手處理了。
於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尼祿,借口基督教放火,實行了對基督教的大屠殺。
由於,加入基督教的人都是最底層的人們。他們本來就厭倦著了此生的痛苦,而且耶穌的非暴力的精神,又促使他們不能以武力對待羅馬人,所以他們把殉道作為入天國的方式。他們奮不顧身,毫無恐懼地,一個接一個被處死。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基督教並非洪水猛獸,相反早期的基督教徒們品行高尚,與墮落的羅馬人完全不同。
因此,就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教會,甚至是上流社會的貴族。
而羅馬帝國卻日漸衰弱。
此時,一位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分裂了羅馬,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
後來,另一位雄才大略之主君士坦丁短暫地使得羅馬帝國重新合併,並且由於君士坦丁的統一帝國。使得君士坦丁意識到思想的統一性。
話說,君士坦丁在一次戰爭之中,他的旗子上畫了一個大寫的「C」(Christos,基督),結果這場戰爭他贏了,於是他就更加親近基督教。
於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
3、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不再受到迫害了,這樣一來,基督教就要面對兩個巨大的問題。
其一、基督教的教義如何統一,誰是正統基督教?
其二、基督教如何保證自己的純潔性?
對於第一個問題,事實上,從表面上是教義之爭,暗地裡實際上是權力之爭。因為教義的統一,實際上就是權力的統一。早期教會,由於處於地下狀態,四分五裂,現在必須保持統一。
於是基督教召開了尼西亞大公會議(公元325年),會議內容就是探討兩個重要的教義之爭。
其一、三位一體
其二、神人兩性
這兩個概念,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三位一體,指的是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本質為一。
這個思想從哪裡來呢?
是從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提諾那裡來的。
普羅提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太一。太一是一種無規定的存在,我們不能給他命名,也無法描述他是怎麼樣的。然後,太一流溢出來,就是努斯。他是「一」,猶如無法看見太陽,就通過太陽光去看認識太陽。最後是「靈魂」,靈魂是「多」。每一個人都有靈魂。
然後靈魂有一個回歸太一的衝動。
這種思想模型,就成為三位一體的思想模型。
太一,就是聖父。努斯就是聖子。靈魂就是聖靈。
所謂,三者看似為三,本質為一。你既不能說三者為三個實體,那叫三神論異端。你也不能說,三者只有一體,那就成為形態論異端。
因此,在大公會議之上,凡是反對三位一體學說的,基本都被逐出了正統基督教界。
其次是神人兩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耶穌到底是人,還是神?
假如耶穌是神,那麼與人類何關?假如耶穌是人,我們何以信仰?
因此,最終他們的決議就是耶穌既是神,又是人。既有充足的神性,也有充足的人性。
其後,基督教又召開了三次大公會議。
公元381年,召開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
公元451年,查爾西頓大公會議
那麼第一點,算是結束了。但是第二點,也就是如何保證基督教的純正性卻擺上了基督教的有識之士面前。原來的基督教雖然遭受迫害,但是加入基督教那是真正為了信仰。否則加入以後,很可能要殉道。
但是基督教合法化,甚至在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這樣一來,很多不是真正信仰基督教的人,為了某些世俗的目的,也加入基督教。基督教的純正性就蕩然無存了。於是基督教的有識之士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展開了修道運動。
所謂修道運動,就是通過人為的肉體折磨,以達到了靈魂的純凈。
但是這種修道運動,敵不過時間的流逝。
原來的修道者是一個人,完全依靠自己驚人的意志力。隨後,人數越來越多,就從內心的純凈,異化為外在的制約。而外在的制約,其實預示著你的內心就不純凈了。
4、教父哲學
基督教哲學大體可分為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
教父哲學,是什麼情況呢?
羅馬帝國是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的交匯,原來很多古希臘的文明,大多保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地區。
所以,當這些古希臘的學者信仰基督教以後,他們發現,如果不對基督教進行一個哲學化,神學化的整理,基督教就淪為很低級的宗教。
所以他們開始採用古希臘思想重新整頓基督教。
教父們,一般可以分為希臘教父和羅馬教父。一般來說,希臘教父更重視希臘思想。拉丁教父不太重視。
但是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信仰至上。
他們認為,基督教的教義,是不能用理性思想。
例如說,耶穌死而復活,這怎麼能用理性思想。所以必須依靠信仰,信仰至上。
所以當時的教父德爾圖良說:
上帝的兒子死了,正因為這是荒謬的,所以是絕對可信的;他被埋藏後又復活了,正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 是確定無疑的
因此,因為荒謬,所以信仰。
信仰是非理性的,一旦用理性去證明,去揣度,那就不是信仰了。
而教父哲學之中,最著名的人,就是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一生就為了一個神學命題,思索終身。
就是原罪問題。
我們假象,假如我們承認,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如果他是全善的,那麼人類的罪孽是從何來的?
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上帝不是全能,他不能消除罪惡。
其二、上帝不是全善,他明明有能力消除罪惡,卻不消除。
這個問題,折磨了奧古斯丁一生。
奧古斯丁,最終形成的思想是這樣。
1、上帝是至善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他是絕對的實體,也是毫無疑問的。
2、罪惡不具備實體性,他是由於缺乏善而形成的。
3、上帝由於喜愛人類,把自由意志賦予人類。但是人類卻濫用自由意志,偷吃禁果。
4、所以濫用自由意志,責任在人類,與上帝無關。
但是這個問題,假如說非要追問到底,上帝還是逃不了關係。
而且,後來的哲學家提出,假如說你擁有自由意志,卻不使用。那麼這跟沒有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你有自由意志,但是每一件事情就是亦步亦趨聽從上帝的安排。那自由意志的存在如何表現?自由意志的第一步,就是違背上帝的命令。但是這樣一來,上帝是至善的,違背上帝,那就是罪惡。因此自由意志就是罪惡的,而上帝把自由意志給人類。那麼上帝是什麼?
總之,這個問題,事實上,奧古斯丁沒有真正回答清楚。
奧古斯丁在此基礎上提出預定論道德觀。
所謂預定論道德觀就是說,上帝在創造人之前,就已經預定了哪部分人會上天國,哪些人會下地獄。
這個道德觀,我們是很難理解。他幹嘛要提出這麼一個道德觀。
很簡單,為了維護上帝的地位。
假如說,上天堂和下地獄都是你的行為造就的,那麼上帝的存在有什麼意義?耶穌的救贖,有什麼意義?
因此,在基督教神學體系上,必須事事突出上帝和耶穌的地位。
但是這樣一來,又會出現問題。假如說,他都已經預定好了,我做壞事,我照樣上天堂,我幹嘛還要做好事?
也就是神學是沒有問題,世俗的道德豈不是出現了重大的紕漏。
奧古斯丁很聰明,他說,雖然上帝已經安排好了,但是你不知道啊。所以,你越做好事,越能符合上帝的標準。相反,越做壞事,你越有可能不是上天堂那批人。
換言之,假如你上天堂了,你要感恩上帝的恩典。假如你下地獄了,你要感謝上帝的公正。
5、道成肉身
奧古斯丁其次,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成肉身。
當然這個思想不是他首次提出的。這原來是古希臘哲學的內容。
古希臘哲學的後期,有個哲學家,叫做斐洛。
他的工作,就是用柏拉圖那套理論,全面解釋《舊約》。
例如他說,蛇引誘夏娃,夏娃又引誘亞當。
他就解釋為,蛇就淫慾,夏娃就是情感。亞當就是理智。
也就是,淫慾引誘情感犯罪,情感引誘理性犯罪。
那麼他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成肉身。
也就是,他認為,上帝創造世界,是通過邏各斯作為中介進行創世。
例如說《舊約》記載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這兩個光,含義是不同的。第一個光,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意志。第二個光,才是實物。
因此,上帝就是通過邏各斯(言說,意志)創造萬事萬物。
因此,《約翰福音》深受這種思想,他的開篇就說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但是這個學說是有一個問題的。就是邏各斯的地位問題。
前面闡述過了三位一體,那麼邏格斯屬於三位一體那部分?能不能把他獨立出來?
奧古斯丁吸收這套理論,就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上帝意志的體現,都是上帝通過言說創造出來的。無需任何質料,這和柏拉圖的創世說是不同的。柏拉圖的創世說,神是需要材料才能創世的。
大部分的神話,也是認為,世界原來是混沌的。然後世界是從這種混沌中產生出來。實際上這個混沌就是質料。但是基督教認為,上帝就是無需質料,單純憑著意志就可以創造一切。
而奧古斯丁接著提出,上帝在創世之前,沒有時空。
時空實際上是人類主觀的感受,是心靈流逝的印象。所以,根本沒有過去未來,實際上在主觀上只有現在。
這樣一來,人類產生之前,就不存在時間。也不存在,上帝在創世之前的時空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