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


曹操與楊修,是三國里一對著名相愛相殺的cp。魏武帝雄才大略,軍政全才,文採風流,是不出世的英雄人物。楊德祖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恃才傲物,是一代風流才子。雄主與才子,原本應該惺惺相惜才是,最終楊修卻落得個身死的下場,曹操也因為這件事被扣上「嫉賢妒能」的帽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民間對三國的理解,大多來自《三國演義》。羅貫中給出楊修的死因,是因為「雞肋」事件。這件事《後漢書》和《九州春秋》都有記載,應該屬於信史。但從史料來看,楊修在當時只是猜中了曹操口令的用意,並沒有因此被殺。而且按照《典略》的記載,楊修死是在「二十四年秋」,曹操征漢中的時間,大約是在春天。由此得出,「雞肋」事件並不是楊修的主要死因。那歷史上楊修是怎麼死的呢?

《典略》給出的答案是「漏泄教言,交關諸侯。」就是說楊修泄露了國家機密。《世語》給出的答案是「修遂以交構賜死。」意思是楊修挑撥離間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這兩條罪的確夠重,但短短几個字也無法說明當時的具體情況。所以我要學會在有限的史料中,讀出歷史潛台詞。關於楊修的死因,大致可總結為兩點。

1、曹操對世族的忌憚

曹操為了打斷世家大族對政治的壟斷,他一生都在打壓世族,只為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選才方面,他以「唯才是舉」代替「察舉制」,打破世族的官場壟斷。在土地方面,他施行「屯田制」,將無主土地收歸國家,抵制世族對土地的兼并。以上兩點都是政治行為,要想起到震懾作用,還要拿世族代表來開刀。弘農楊氏正是世族的代表人物,楊修的曾祖父楊震、祖父楊賜、父親楊彪,都官至太尉。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殺死楊修,可以起到打壓世族的目的。同理,曹操殺孔融、崔琰,逼死荀彧,都有打壓世族的政治意圖。

2、曹操對立嗣的敏感

「立嗣」問題,是君王的心中大忌,從秦始皇到李淵、從朱元璋到康熙,都在立嗣方面出現過問題。首先,他們想讓臣子給出合適人選,幫助自己參謀。其次,又不想讓臣子站隊,怕黨同伐異,威脅自己的權力,所以這個度很不好把握。楊修在立嗣問題上,態度很明確,他是切切實實的「曹植派」。《世語》記載:「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楊修他不但公開站曹植,還揣度曹操用意,幫助曹植出謀劃策,這是最遭君王嫉恨的。後來曹丕一黨獲勝,自然要處理曹植一黨。這便是《世語》中所說的「修遂以交構賜死。

以此來看,楊修的死屬於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咎由自取。由於小說影響甚大,很多影視作品中對楊修的形象刻畫,都不怎麼友善。央視《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楊修,就是一個善耍小聰明的小知識份子。到了《軍師聯盟》中,楊修徹徹底底的一名陰險的腹黑男。反而在最近的上演的一部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中,讓我看到了一位不一樣的楊修形象。

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曹操的扮演者,是「尚小雲」之子尚長榮老師。楊修的扮演者,是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言興朋老師。當代名伶來飾演歷史的風流人物,可謂是珠聯璧合。片中的曹操依舊是白臉,這個可以理解,因為既然選擇戲曲形式就不能跳出傳統的圈。但曹操的「白臉」與戲曲中其他的「白臉」不一樣,他是一個富有人格魅力的反派。

影片的第一場戲,就是曹操哭祭郭嘉墓,在拜祭的同時又結識了楊修,最終君臣達成共識,攜手共創大業。這第一戲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調,這是一部關於「雄主求賢,良臣報國」的電影。曹操的形象瞬間就立體起來,他不單單是傳統「白臉」的奸詐陰險,還包含了一副愛才禮賢的美德。一位有志的雄主,一位懷才的賢臣,為什麼最終沒能成為君臣典範,卻分道揚鑣。影片沒從政治入手,也沒遵循《三國演義》的設定,而是走了一條「人情」之路,畢竟「人情」最能讓廣大觀眾產生共鳴。

影片在故事改編方面,增加了曹操誤殺楊修好友孔聞岱,曹操為贖罪守靈殺妻,為拉攏楊修嫁女兒的情節,曹操誤殺楊修的友,楊修間接害死了曹操的妻。殺友之恨,害妻之仇,已經造成了兩人感情的間隙,即便日後他們可以為了國事而放下私情,但這條路註定走不長,這也是後來曹操與楊修反目成仇的根源。戲曲中這樣的改編,雖然不符合歷史,但能增加藝術效果。比如京劇《甘露寺》中就增加了喬國老怕劉備太老,吳國太看不上,就用墨汁染鬍子的情節,瞬間就使一出政治聯姻戲,變得了可愛活潑了許多。這同《曹操與楊修》中的改編一樣,都是從人情出發,讓藝術形象以最直接、最通俗的方式,深入觀眾之心。

影片關於楊修之死的設定,雖然採用了《三國演義》中的雞肋事件,但又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繹。楊修以「雞肋」分析局勢,勇敢直諫,勸曹操退兵,最終慘遭曹操殺害。這讓楊修的藝術形象,從一位普通的謀士上升到了比干、屈原的高度。這種拔高或許有點誇張,但從古至今,戲曲在民間一直都起到傳遞「普世價值」的作用。曹操與楊修在片中的藝術形象,並不代表歷史形象。這兩個名字的背後,是觀眾對奸惡是非的判斷,對揚善貶惡的崇仰。

看完這齣戲,讓我想到一部電視劇,那就是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大明王朝1566》。劉和平老師對這部戲的描述是:「嘉靖與海瑞,一位是最高權力境界的孤獨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獨者,他們兩個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們相互尊重。」這不正是這部電影中的曹操與楊修嗎?楊修臨死前,和曹操進行了一次知心談話。楊修為了心中的大義,選擇了死亡、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不得不對自己喜愛的謀士痛下殺手。兩人是對手,也是知己。兩人是仇人,也是盟友。影片最後,當楊修之死宣告了這位「道德孤獨者」殺身成仁,那麼曹操只能再去郭嘉墓前哭一場,去做他最高權力的孤獨者。

《曹操與楊修》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傳統故事與現代技術的結合。誰能想到一部戲曲電影開頭,竟然是一場3d赤壁之戰。這讓我堅信京劇不會死,戲曲也不會過時。在現代拍攝技術的配合下,會讓我們傳統戲曲,歷久彌新,散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還記得郭德綱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在早年前,上海灘十里洋場,那是天下第一繁華的地方,物質的繁榮引起精神的需求,那個時候拉洋片,一個匣子里放上一張照片投在大屏幕上,觀眾都能人山人海,這個時候京劇是最鼎盛的時候,偌大的舞台,有舞美,有唱念做打,有煙霧繚繞,有燈光閃爍,觀眾看痴了,這就是神跡吧。

有這樣愛看戲的觀眾,就有愛演戲的藝術家們,有梅蘭芳尚小雲,有周信芳裘盛戎,那是最巔峰的時代,那是最傳奇的京戲。

而如今不像早年間,什麼都變快了,車馬不如飛機高鐵快,簡訊一瞬間就能代替錦書漂洋過海,今朝超級英雄上天遁地,京戲變成了梨園舊愛。

而今天我就在熒幕前,安靜的看了兩個鐘頭,齣電影院時夜風已經帶了涼意,但是心口有些滾燙。

這些百年前曾走上世界之巔的藝術形式,如今與其他國家,其他形式的文化相比,我們依然不會輸。

時光回到1987年。

尚長榮在《劇本》雜誌上看到了一個極其出色的劇本,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對於真實歷史的再創造,那麼這個名叫《曹操與楊修》的劇本則是對於曹操和楊修的人物形象的顛覆,重組。他興沖沖的來到上海京劇院,全院對這個劇本止不住的驚嘆,當即準備排戲,而正是這時,尚長榮遇見了他這一生的黃金搭檔:言興朋。

那時尚長榮是京劇大賽的評委,言興朋是老生組第一名,尚長榮握著言興朋的手,不住讚歎,你就是我心中的那個楊修,而兩家從父輩就開始的交情(尚長榮的父親尚小雲與言興朋的爺爺言菊朋曾演過對手戲),這一代再次得以延續。

中國俗語有句話,厚積薄發,如果你積蓄了很久的才華,那麼當他得以現世的那一天,誰都不能阻攔它的光彩。這齣戲從一上映,就受到了時任上海市長的江總書記的高度讚揚,隨後斬獲諸類大獎,中國戲曲學會獎,上海文化藝術優秀成果獎,中國音像協會唱片金碟獎….桂冠無數,盛名榮膺。

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在三十年前出盡了風頭,但是時間轉眼就是三十年,當年演老生的年輕後生言興朋徹底成了老生,而本來就是老生的尚長榮則垂垂老矣,京劇也就在這三十年慢慢衰頹,送走了一批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尚長榮自己也說,老了,全本的戲已經演不下來了。

這齣戲是好戲,演員都是好演員,藝術是頂尖的藝術,我們不想看它們向我們告別。

所以當我得知《曹操與楊修》能夠上映時,滿懷驚喜的倒計時,從三天到一天,十三個鐘頭到一個鐘頭,到買票進場,最終電影呈現給我了一個頗為滿意的結果。它與京戲相同,一樣的扮相,但是又煥然一新:

比如京劇很多環節上都對真實性有所簡化,比如說用一根鞭子便代替了馬,比如用幾個人便代替千軍萬馬,比如盛宴簡化為幾個碗碟,這對於演戲成本是大幅降低,但是對於極度追求視覺享受的現代來說,這又顯得頗為簡陋。所以這個電影將這些短板補長,從英國引進聽覺團隊,又利用3D這項新穎的技術,呈現了萬箭射來的軍陣殺伐氣,比如郭嘉墓前的風雪蕭瑟,提高了環境條件,用景成功襯託了情。

但是這部電影我最欣賞的一點,還是「性格京劇」這四個字。

如果用舞台去演京劇,那京劇會有一個特點:人物塑造的扁平。白臉的就是奸賊,紅臉的就是忠良,開心便放聲大笑,憤怒便哇哇叫,因為演出時要第一時間將內容傳達給觀眾,所以許多細節不得不捨棄,所以很多時候,奸詐,梟雄四個字便可以輕鬆的描述曹操,而這是值得深度挖掘的。

所以用電影描述京劇,真正用兩個鐘頭去深挖曹楊二人的內心,這部戲也同時兼具了電影利用人物性格推進劇情進展的特點:曹操不僅僅是一個扁平的梟雄,他高大,同時也卑微。楊修的狂妄也不僅僅是恃才放曠,更多是源於人物本身的悲劇性:他與曹操同樣智慧,同樣的孤獨,兩個人如此吻合,便有了曹操惜才,愛才。

電影的戲劇衝突同樣站得住腳,一步一步的從楊修逼曹操開始,到最後的楊修之死,源於兩個人性格的差異:楊修是文人,從曹操誤殺孔聞岱開始,他一輩子都在求實,他不是耍小聰明逞能,而是探究真相;而曹操則是政治家,他為「夢中殺人」的謊言,在親情和霸業之間左右權衡,也讓我們看到了曹操的悲戚,這不同於以往所有作品中將曹操描述的無情形象,這部電影第一次將他從「梟雄」這個形象上拉了下來,而是重新把他變成了一個人。

這個電影最後一幕也讓人心中百味雜陳,曹操再次來到郭嘉墓前,他長嘆一口氣,天地蕭索,這是他和楊修第一次見面的地方,他是英雄也好,奸雄也罷,世界哪有那麼簡單的善惡呢?這部完成度極高的電影在我看完許久後,依然給了我極大震撼,我想這是京劇的魅力,這是電影的魅力,京劇的內涵讓它永遠不可能消亡,電影這種載體的出現,《曹操與楊修》這樣作品的出現,證明未來也會有更多大膽的嘗試,京劇會隨著時代的演變產生更新的魅力,這也是我們所能親眼見證的文化演變。


這兩年描寫三國的電影小說遊戲電視劇層出不窮,可見三國作為歷史題材的文本內容之豐盛,而三國中的人物角色魅力則無出其右,卧龍鳳雛自然不必說,畢竟得一便可安天下,還有劉關張夏侯淳周瑜司馬懿郭嘉…..各個拿出來都是可以拍一部電影的英雄兒女。

忠義英勇,驍勇善戰,奸險狡詐,足智多謀,可以說,在這個亂世紛爭的東漢末年,幾乎每種性格的人物都能找到相對應的人物

但只有曹操,我認為他不足以用一個形象描述之,他的複雜一直在之前的作品中被忽略。

相信在未看這部電影前,很多人對於曹操的感覺一直非常臉譜化的,受到小時候各種文化的熏陶,曹操都是負面刻板的印象出現。他其人多疑奸詐,世人喻其為「一代梟雄」京劇里出現的形象都是面塗白粉,一臉奸臣,笑起來都是奸笑,演他那些人中多多少少加深了刻板化的曹操奸詐的表演模式。

而曹操與楊修中尚長榮飾演的曹操讓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複雜,具有人味的曹操。一個遊走在奸與雄的亂世豪傑,一個忽明忽暗的中間人。

在電影中他機敏聰慧但又剛愎自用,禮賢下士愛才惜才卻又蠻橫專制殺才不手軟,熟讀兵法卻屢屢敗戰狼狽不堪。這些矛盾的特質都在一個人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不再是諸葛亮和劉備故事中一味奸詐的反面人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矛盾的多面體,一個迷人的反派角色。

劇中有兩幕特別讓我驚嘆,一幕是曹操聽信讒言誤殺了楊修的好兄弟,為了替自己開脫說是自己有夢中殺人的怪癖,楊修不信,曹操決定殺愛妻以服眾

他雙目含淚握著愛妻的手說「淚眼對淚眼,斷腸人看斷腸人,執手無言相對無言」感情之深讓人不忍,但轉眼間又說「妻不得不死,不舍賢妻難服眾,欲舍賢妻我怎能,事到此間亂方寸,進退維谷難煞人」

「漢祚衰群雄起狼煙滾滾,

錦江山飄血腥遍野屍橫。

兒郎鎧甲生蟣虱,

思之斷腸復斷魂。

曹孟德志在安天下,

不舍賢妻難服眾?!」

曹操逼迫倩娘自刎後下一秒他又控制不住傷心坐地痛苦

一代梟雄也感嘆「吾縱然縱橫漢中,權勢滔天,但仍救不了一個愛人」

天奈我何天奈我何

轉眼間沒過幾秒曹操又收拾情緒安排後事,給倩娘修烈女碑,給誤殺的孔聞岱安排後事,安撫楊修,計劃重振大業。

端坐在位子上,他又是那個曹操,永遠四平八穩遊刃有餘得曹操,儘管他愛妻子,他更愛權勢,他是人會悲傷會流淚,但責任和使命感更重要,不忍萬民飽受戰火,五千萬死七百萬,愛人死了又如何?

另一幕則是最後和楊修坐在斷頭台上,他坦誠了自己的心路,曾經三次想殺楊修,但礙於想做明君,想服眾,他殺不得,渴望威信,但又專橫多疑,容不得下屬挑戰,到了最後他想救楊修,但是礙于軍規不可被冒犯,說出話不可言而無信,最後不得不殺了楊修。

劇中的尚長榮已經八十歲了,仍然目光有神,嗓音清亮,了不起

充滿了諷刺的意味

獨白後,曹操和楊修無語對看,曹操心酸的笑兩聲頓了頓然後不可遏制的嚎啕大哭,此時此刻的曹操的情緒完全是洶湧真實的,與其說之前他在楊修面前還有做戲收復下屬的樣子,但這一刻他完全袒露了真實的自己,他沒必要對一個將死之人撒謊,他是一個多麼驕傲的人,寧願殺妻也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在楊修面前暴露自己的多疑和專制,又痛苦不舍楊修的,這些心思和惆悵,百轉千回仍然忍痛揮淚斬楊修。

結尾的那一刻,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曹操又回到了郭嘉的墓前,也是他第一次見到楊修的地方,顫顫巍巍的他回過頭看到那一塊殘破的墓碑,不知道是在懷念自己未能完成的大業,還是在痛惜郭嘉和楊修。還是在惋惜年輕時候殺了心愛的妻子?

他心裡在想什麼?也許永遠只有曹孟德自己知道了。


謝邀。

說起來,新編京劇《曹操與楊修》算是和我同齡,從1988年初登舞台到現在,已經30年過去了。

歷史其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眾多機緣巧合中卻顯露出冥冥中一些關聯和繼承性。從1987年尚長榮老先生攜《曹操與楊修》的劇本叩響了上海京劇院的大門那一刻開始,這齣劇目似乎就被刻上了里程碑的標記。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京劇正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中,傳統京劇正在逐步萎縮,失去了過往盛世的榮光。這部新編版的《曹操與楊修》,在很多評論家眼中,是重建了海派京劇開山立派之作,同時探索出了與古典技術媲美的現代京劇。

而在劇作方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傳統的戲曲的人物刻畫乃至劇情推演上,往往都缺少一種自覺性,這不光導致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單薄,人物性格和邏輯動機的挖掘度不夠,同時也在劇作的角度上,造成了可能性和藝術性的弱化。

而新編的《曹操與楊修》卻把曹操和楊修的性格衝突作為切入點,根據戲劇情境設置戲劇衝突,這對戲曲文學創作來說是一件具備里程碑含義的事件,傳統京劇舞台上人物形象前所未有地豐富和深刻起來。

而這部戲的兩位主演,也就是分別飾演曹操和楊修的尚長榮和言興朋,不用是票友也應該有所耳聞。

尚長榮老先生是尚小雲的的第三子。尚小雲則是和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齊名的四大名旦之一。

而言興朋則是京劇名派,言派的第三代傳人,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言菊朋。

也就是這兩位老先生,將這出《曹操與楊修》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

說實話,當我得知這部電影以新科技賦能的方式,完成了這部名劇的大銀幕重生之後,我內心一方面感到高興,因為我是一個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偏執熱愛的人,另一方面我則感到有一些憂慮,因為我也會擔心這只是一個炒作的噱頭。

但當看過這部電影之後,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發現,3D及杜比音效技術並不是在和傳統的舞台京劇完成了一次生硬的拼湊,而是以一種既符合電影創作規律,又能夠保持這部戲的「戲魂」的方式,完成了創作和演繹。

通過畫面組合剪輯的蒙太奇邏輯,這部電影將原舞台京劇中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內心碰撞,完成了張力的升格。

與此同時,當我看到主演依然是這兩位老先生的時候,說實話有那麼幾個瞬間我是被結結實實打動到的。

要知道,尚長榮老先生是1940年生人,今年已經將近八十歲高齡了。不用說普通的老人,向來以愛惜自己身體著稱的帕瓦羅蒂,也僅僅唱到了71歲。

所以,這兩位老先生能夠在這部電影中繼續著唱念做打,這份心力和對京劇的心念,已經算是電影品質的良心保證了。

看幾幅圖片吧。

榮老先生在劇中。

說回前面聊的傳承的話題。

有時候我會覺得,傳承是有基因的。

當年尚長榮老先生帶著《曹操與楊修》的劇本來到上海京劇院,完成了一部傳統劇目的新時代演化的歷程。而現在,他又以將近80歲的高齡,主演了這部接入了全新的科技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

電影的導演滕俊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這部電影的基調是「京劇為本,電影為用」,從這一點上我個人表示一萬分的贊同,為什麼?

因為我們現在總在講文創文創,但絕大部分從事文創工作的人,其實不太知道文創的真正內核。

文創的真正內核在於「要將傳統文化在創新的語境下形成一種符合時代的表達」,但是這種表達一定不是顛覆。

如果把這個結論嵌套進我們的主題,也就是這部電影中的話,也就是說雖然這是一部符合電影規律的作品,比如說強調電影審美功能,比如說強化虛實結合的電影表現力,比如說運用電影的拍攝語彙與剪輯藝術,比如說通過畫面組合剪輯的蒙太奇,形成具有劇情效果張力。

這些都沒問題。

但是京劇的魂兒,不能丟了。

要說這個魂兒是什麼,那就是兩位老先生領銜的整體陣容,且看那一板一眼,還有那唱念做打的功夫。

一個特別啼笑皆非的情況是,前幾年竟然會有很多人把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當成京劇聽,並放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厥詞。說實話,這話李玉剛本人也不會同意的。

最後。作為一個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偏執熱愛,以及理工科出身對於新科技永遠高歌猛進的中年男人,我唯一的私心是希望無論如何,這部電影能夠擁有更多一點的排片,也不枉兩位老先生大半生來,對於京劇的一片赤子心懷。

再有,我們自己家的寶貝,如果自己都不金貴著點,外人真的不會把你當回事兒。

如若是那樣的話,也就沒了傳承這一說。


太可怕了,這是部《霸王別姬》級別的國寶電影。頭一次看京劇,居然看的津津有味,經過30年淬鍊的劇本子,字字珠璣,我打8分。

世人皆笑楊修愚蠢,說他情商低。

楊修這一生,被褒劉貶曹的羅貫中污名化了。

楊修身負天下一品才學,死,也是因為才學鋒芒過盛,擋住了魏太子曹丕稱王進帝之路。

羅貫中賦詩說:

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

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人說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楊家何嘗不是呢?出了大漢四代太尉與司徒,還與袁家通婚聯姻,聲名顯赫為一時之冠亞。弘農楊氏講究的是修身治學,德行要比袁本初家族高級一些。

很多人以為倉曹主簿是個小官,然而在曹魏時期,楊修卻是擔當了幕僚長的職責,同期是曹操主簿的人還有司馬懿。楊修經辦曹操丞相府的人事任免,大到軍糧戰馬兵器甲具的採購運維,小到起居日用宅府修繕,事無巨細都是楊修一手操辦。

所以,才會有「闊」字迷。

他真因道出「雞肋」而死,是情商太低?

然而他的本職工作,就是總控曹魏陣營的後勤大事!軍事後勤講究先到位、後收場、全程用,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準保障楊修全做到了,防範了諸葛丞相的伏擊奇謀。

所以,何罪之有?

罪的,是揣測到了上意,損到曹操的威嚴。如果換了另一個人,曹操不一定會殺倉曹主簿官,恰恰因為他是楊修,所以必須死!

楊修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查地理,懂奇門,會八卦,學識淵博,為人恭謙。奈何,是名門望族之柱國表率。與弘農楊氏同等聲名的袁氏一族,就困擾過曹操多年,曹操為剪望族實力,推舉了「任人唯才」制度。

忌憚之心不是沒有過。

更何況斜谷退兵之時,曹操好不容易找到剪除楊氏的機會。滿營文臣武將,諸如許褚、夏侯惇、荀攸等人,力保楊修!讓曹操看到了弘農楊氏比他曹孟德還要得人心,不誅殺便是至強隱患!

如果一時失勢,怎料他不是一個袁本初?

但又不能辜負眾望,為了千秋霸業,曹操忍了一時。但楊修必死無疑,事雖是壞事,卻為楊修學生曹三公子:曹植賺了大好名聲,他的三大心腹之一能洞察先機,料敵我領軍人物的深切心思。

無人不嘆服。

曹操想立曹丕為繼承人,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楊修為曹植爭太子本位,必定要結黨營私。

論罪當誅,殺掉楊修是何等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斜谷春季退兵之後,楊修安頓好三軍,主持完兵甲歸庫,到了秋季籌備新糧之時,一歲的利用價值已經消耗光了。這時,被曹操以楊修教唆曹植圖謀不軌的罪名誅殺掉,群臣莫不敢言。

曹植隨後寫下過一首悲切的詩文:《野田黃雀行》,其中有一句: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三大幕僚中的楊修一死,給曹三公子爭位定下了「大敗」二字。樹倒猢猻散,門下幕僚都投靠向了曹丕,導致曹植完全喪失了政治資本。丁儀兄弟雖然依舊輔佐,但大局已定。六年後曹孟德去世,曹丕稱王后立即處死了丁氏兄弟,禍及丁氏一族身家性命,還不得立傳明說功績。

楊修曾經的豐功偉績,也被一同埋葬了。

所以他賢明的部分,大家看不到。只知道曹孟德傳:「闊」字謎、一口酥、好夢中殺人、才不及楊修三十里等膾炙人口的魏武帝典故。

著名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老師的這部《曹操與楊修》,雖然改編頗多,在隱喻明示中,為楊修立起了一個生動形象,有撥亂反正的療效。

我信其中還原了好幾分真,因為楊修與曹操這對CP的的確確是相愛相殺,一開始楊修以才能機敏甚得丞相歡心,相互扶持鼎立朝堂,又因基業氏族矛盾,互相猜忌不得善始善終。

在這部京劇之中,曹操的義女鹿鳴許配給了楊修,最後又為楊修失寵引頸自刎,就暗喻了這些情愫。

鹿鳴女其實有典故,源自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真是一部耐看的好電影,台詞考究,情結耐人尋味,拍攝手法又沒有傳統京劇那樣呦口,極度精湛,真的是一部可以進電影院觀看的高分3D電影。

氣勢磅礴、曲折離奇。


推薦閱讀:

TAG:京劇 | 曹操 | 電影鑒賞 | 三國人物 | 曹操與楊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