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008丨用 AirPods 再造「聊天室」
我們開始以一種「完成任務式」的心態來處理 IM 消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拿起手機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 IM。「好的」、「ok」、「這個不錯」、「嗯,我知道了」、「(雙擊氣泡點一個??)」…… 每天 24 小時不間斷地處理 IM 消息,讓我們喪失了溝通的熱情,也越來越難以進行深刻、豐富、高帶寬的交流。
我跟兩個朋友開始了一場「交流實驗」。
具體的做法是,地處三個不同城市的我們,每天晚上 7 點,固定接通一個語音通話,時常為固定的一小時。我們可以聊任何話題、也可以不說話,同時我們可以正常地干任何自己的事,但語音是接通的,所以我們至少有一部分注意力是放在耳朵上的。
這場線上的「交流實驗」最終得以順利施行,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 AirPods(以及一切藍牙耳機)的存在。有人在這個過程中做飯、有人在這個過程中打遊戲、有人在這個過程中加班……AirPods 的存在讓我們可以相對更不受限制。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場實驗呢?我之前在推特發的一條推文是這樣的。
「離線」很重要,因為「在線」很重要。
放學之後才能去的社團教室,開放的辦公空間,都能促進交流,因為它們是一個「場所」,你要麼存在於其中,要麼不存在於其中,沒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疊加態。同樣的道理放到線上,MMORPG 是一種場所,YY 頻道是一種場所。下課沖回寢室火速登錄 YY 進去大喊一聲「喂!」然後登錄遊戲就是一種線上的「社團教室」。而當這個東西被「永遠在線又永遠離線」的 IM 軟體取代,交流就開始變得貧乏了。
所以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裡,我通過嘴說出來的話,比我通過 IM 軟體敲字表達出來的話的量要多好幾倍。我開始變得不那麼會用文字「閑聊」了,我大腦中組織語言的方式也漸漸從「IM 聊天式」的短句,變成了更複雜的長句。
在這個過程中,改變是積極的。不時進行這種充分且深刻的溝通不僅使靈感和想法更能得到激發,也驅散了四平八穩的社交生活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孤獨感。
我沒那麼喜歡 IM 軟體的原因就在於此。
中文互聯網世界裡,微信讓我們永遠失去了「在線」和「離線」的概念。以至於今天的我們基於這個系統,演化出了一套奇怪的社交規範。「已讀不回」、「不回我卻在朋友圈給別人點贊」、「發大段語音」,甚至僅僅是「一個小時了還不回我」,這一系列的行為成為了今天的社交原罪,這樣做的人會被嘲諷、會被嫌鄙、甚至會遭到謾罵和拉黑。這讓很多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對待 IM 軟體,並最終一點點加強了我們對手機的依賴。
當這種形式的交流正一點點成為我們社交的主要構成,問題還不僅僅在於它如何吞噬掉了我們的大部分時間。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以一種「完成任務式」的心態來處理 IM 消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拿起手機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 IM。「好的」、「ok」、「這個不錯」、「嗯,我知道了」、「(雙擊氣泡點一個??)」…… 每天 24 小時不間斷地處理 IM 消息,讓我們喪失了溝通的熱情,也越來越難以進行深刻、豐富、高帶寬的交流。
我不由想到了一個古老的互聯網產品,聊天室。
在我剛接觸互聯網的 2000 年前後,互聯網還遠不像今天這樣如空氣般存在。我在之前的一期交差點裡戲稱當年我們上 QQ 是一個神聖的過程,需要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才能享受兩個小時的寶貴的網上衝浪時間。
那個年代的聊天室,恰恰就是一個能夠讓你全情投入地進行溝通交流的一個東西。即使交流的載體是低帶寬的文字,剛剛感受到互聯網魔力的我們,仍會在寶貴的可以上網的短短几小時內,盯著那塊低解析度屏幕,如饑似渴地閱讀屏幕上蹦出來的每一個字,並絞盡腦汁回復點什麼「連珠妙語」。
在交流這件事上,提高帶寬是很重要的,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但究其根本,是要化被動為主動。伴隨 iPhone 而生的「推送通知」系統讓我們的交流正變得越來越被動,而通過一場「交流實驗」打破這種被動,就是一種對抗的方式。
GaP 是大破進擊博客、交差點播客和動點科技旗下的博客 TAN 聯合出品的人文科技主題專欄。你現在讀到的是 GaP 的第 008 期。
我最初的想法是在雙周更新的播客節目之間給大家帶來點什麼別的什麼內容,所以選了 GaP 這個名字,希望在這樣一個間隙里填充些什麼。希望通過篇幅較短且不給到確切定論的隨筆,幫助大家「從某種事實、現象、感受、心情出發,去挖掘表徵背後那些平時我們不會去仔細思考的東西。」。 與此同時,下一期的 GaP 文章已提前發送至《交差點》支持者們的郵箱。想要搶先讀到 GaP,可以考慮對我們進行捐贈,關於捐贈的詳情請訪問 jiaocha.io/donate 。
(本文原載於大破進擊博客)
推薦閱讀:
TAG:AirPo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