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陽」相遇,重陽節如何辟邪去災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古人重視重陽,是源於對九月深秋時節,氣候正式變寒所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民間將重陽作為寒氣到來的節點,稱之為「重陽信」。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兩「陽」相遇,「極陽」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人們為了「解厄」,通常會登高喝菊花酒,並在胳膊上系茱萸辟邪去災,重陽節的習俗也由此而來。

中國人最重飲食,而且不時不食,節令獻祭、聚會飲宴,最後都是為了個吃。

以前北京的山東館子,極聰明,每逢重陽節,不只喝菊花酒,還出個「菊花鍋子」。因為重陽節是入秋,須進補,可是宅門裡太太小姐,多有類似於林黛玉體質的,纖弱不勝,不能跟北方大漢似的狂吞涮羊肉。

用菊花瓣兒灑火鍋里,另加刻意削薄的魚片、羊肉片、藕片等物,一涮就熟,溫潤中不失清和,專門遷就太太小姐們。

菊花酒的規矩不難解釋:中國人自來喜歡吃花喝花,不獨菊花一味。古人認為,在重陽節享用以菊花為原料的酒食,有延壽,乃至升仙的功效。

菊花得五行中的金與水而開花:金生水,金風綻蕾,水寒凈花,所以菊花能益五臟中的金、水二臟(肺和腎),補水而制火(心),益金而平木(肝),木平風息,火降熱除。至於以菊花入酒的原因,是因為酒為陽水,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的酒是最好的陽水,能壯筋骨、補髓延年、益壽耐老。

重陽節最傳統的食物,就是重陽糕。最初是隋唐之際,重陽節還帶祭祀秋天的任務,黍秫收穫,於是用粘米來做糕,大家邊吃邊感謝上蒼;富貴人家用棗子和栗子混合做,圖個香甜。

北宋末年,重陽糕已經成了規模:蒸得了糕,還要加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上面插剪綵小旗,為了圖漂亮;偶爾還會加豬羊肉和鴨子。

茱萸,有濃烈芳香,可入葯,古人還認為它有辟邪的奇效,又被稱為越椒或者艾子,又名「辟邪翁」。效果包括驅蟲、除濕、驅風、治寒熱、利五臟。三國時代著名詩人曹植說:「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辛辣芳香,鬼怪聞風而逃,所以有辟邪的功效。

重陽節之時,人們把茱萸子裝在囊中作為佩飾,或用茱萸子泡酒,或把茱萸枝、茱萸花插在頭上,用來驅邪。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人體工程學提醒您,秋季是易使人產生壓抑、悲觀情緒的季節,但金秋也是天高雲淡、秋風送爽的時節。與親朋好友一道登高暢遊,不僅可盡情飽覽名山秀水,觀賞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還能陶冶性情、鍛煉意志,使人心胸豁達、身心舒暢。當你登臨高處,靜觀雲霞,遠眺河山之時,會有一種心曠神怡、超然物外的感覺,可開闊心胸、消除疲勞。

現代人們或許不再佩茱萸、做重陽糕,但很多人選擇在重陽節外出行走、登山秋遊,回歸自然。又逢一年重陽節,朋友們,天氣不錯的話,就和家人一起出去走走。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