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期刊審稿專家告訴你怎樣寫出好論文!

給全國十五、六種學報、雜誌審稿佔用了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年的審稿量少說有100篇。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

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

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

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製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 「mos2基固體潤滑膜製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範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 「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

論文摘要

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論文引言

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

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儘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

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誌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誌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

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信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

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論文結論

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複製」、「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文字問題

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印表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唸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

· 語意重複,用詞囉嗦,不善運用代詞。

·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彆扭。

·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

· 亂用標點符號。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唸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範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論文署名

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

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來源:社科學術圈


推薦閱讀:

TAG:學術期刊 | 期刊論文 | 核心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