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南傳知識總複習
南傳知識總複習
主講:JK
世尊、遠離塵垢、斷盡無明煩惱的阿羅漢, 自證成正等正覺,我禮敬佛陀、世尊。
法, 世尊已善妙及詳盡解說,我禮敬法。
世尊之追隨者, 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我禮敬僧伽。(念誦三遍)
1 苦諦是指什麼?
苦諦:五取蘊就是苦。
2 五取蘊為什麼是苦?
因為凡是無常的東西,都是苦的,五取蘊是無常的,所以是苦的,這是經典里的回答。
3 五取蘊為什麼是無常的?
經典里的回答是:凡是緣起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因為生起五取蘊的因緣是無常的,所以五取蘊也是無常的。這在雜阿含11經里有講。
4 「無常即苦,苦即無我」:這裡的「苦即無我」怎麼理解?
苦即無我:凡是苦的事物,都不可能是自我。
為什麼呢?
學生:如果有自我,就可以決定生或死了。
老師:雜阿含33經: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蘊有生老病死的苦,有行苦,就說明它們不可能是自我。因為,「自我」就是主宰、支配、控制的意思。沒有人願意自己有苦,對不對?所以,苦的東西,不可能是自我。
5 集諦是指什麼?
標準答案:集諦就是苦因(五取蘊產生的原因),就是貪愛(或者是惑、業)。
6 無明、貪愛、業、來生的五取蘊,四者的關係是什麼?
雜阿含334經《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中的答案:以無明為緣生貪愛,以貪愛為緣生業,以業為緣生來生五取蘊。
或者概括為:無明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業),有緣生(五取蘊)。
7 取是什麼意思?愛和取的關係是什麼?
學生:取是貪愛的更進一層,取的後面就是行為了。
學生:取,差不多等於有了。
老師:「取,差不多等於有了。」——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1)的確,取是執取,那麼具體的,取有幾種呢?
(i)取是執取,意思是:「認為那是好的」。一旦認為那種心理或行為是好的,就達到了「執取」的程度。達到了執取的程度,就一定會去做,會發生善的或惡的行為。
(ii)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見取。
A.欲取:是貪愛的增上,必須導致行為的強烈的貪愛,如發生偷盜行為的貪愛等。
B.見取:是認為誹謗因果等「邪見」是「好的」,而必須發生行為。比如有人持有殺人可以升天的邪見,當他的這種邪見變成「見取」的時候,他就一定要去殺人。
C.戒禁取,就是認為某些外道的宗教儀式或戒律是好的,而發生那些行為。比如有外道認為吃牛糞可以得到涅槃,所以他的這種「戒禁見」達到「戒禁取」的程度時,他就一定去持吃牛糞的戒律。
D.我見取,就是對每個人有一個靈魂實體這種觀點的執取。比如印度教徒認為「梵我」的見解是好的,所以去信仰和實踐等等。
這個地方,自己消化一下。相關答案,在馬哈希大師《內觀基礎》,大師還提到了阿育王的摩崖法刺,上面刻著「人們認為他們所做的是好的」。另外,也可以參考馬哈希大師的《緣起法講記》。
學生:老師,取約等於行為嗎?
老師: 「取」不等於行為,「行」和「有」才是行為,取是發生行為的必須前提,有了四取即四種煩惱,才能發生任何的善惡行為。
「愛、取、有」當中,誰是煩惱,誰是行為?
學生:「愛、取」是煩惱,「有」是行為。
老師:很好。大家注意:欲和欲取、見和見取的差別。
取是指必須能導致善惡行為的四種煩惱,一種愛的煩惱,三種見的煩惱。當邪見只是邪見的時候,它不能導致行為。當邪見被貪愛增上,變成見取的時候,就必須發生行為。四種取全都是以貪愛為基礎發生的。取,簡單的說,就是認為:那種心理、見解、行為是好的。
補充:馬哈希尊者的《內觀基礎》中:有貪愛的執取,是執著於感官的慾念;有見的執取,是執著於邪見、儀式、自我的理論。
(2)以貪愛為基礎才能生起四取,(有了四取才能發生任何的善惡行為)。
8 十二緣起可以分為三類,哪三類?
惑、業、苦
(1)那麼,十二緣起里,屬於惑的有哪三個?
無明、愛、取
(2)屬於業的有哪兩個?
行、有
(3)那麼很顯然,屬於五取蘊苦的就是剩下的七支了: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與「生緣老死」。
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五支,你們覺得不太理解。其實它就是一個人出生後身心成長的過程,把它看做是上一世的煩惱和業導致的一個總的業果就可以了。其實你不必管五支的過程,就把它們理解為一個整體的「新的五取蘊」,不就簡單了嗎?無明緣行,行緣新五取蘊,新五取蘊緣愛……,簡單了吧?
在《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里講的很清楚,我們的無明、貪愛必須是以眼、色等五取蘊為因緣發生的,沒有五取蘊,你無知和貪愛還有對象嗎?對什麼無知,對什麼貪愛?
所以,關鍵是:「無明緣貪愛、貪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新五取蘊)」這裡弄清楚了,十二緣起也就清楚了。
學生:我們無明、貪愛和要看到真相的對象都是這個五取蘊。
老師:嗯,都是五取蘊為對象的。
無明緣行,行緣新五取蘊,新五取蘊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新五取蘊。兩個五取蘊,一個是今世的,一個是來世的。十二緣起就被壓縮成這麼簡單了。
十二緣起是三世兩重因果:
(1)「無明緣行」是前世
(2)「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今世
(3)「生緣老死」是來世
(4)前世兩支,是中間今世八支的因
(5)中間今世八支,是來世兩支的因
這就是三世兩重因果,不明白的,等課下自己找到十二緣起列出來,對著我這些話看就懂了。
9 滅諦是指什麼?
答案是:苦的熄滅、涅槃,就是五蘊的完全滅盡。
注意:這裡說的是五蘊,不是五取蘊。
提個問題:十六觀智里有道智和果智,道智和果智是聖者才有的智慧,凡夫沒有,那麼聖者有四種,道智和果智應該各有幾種呢?
學生:各有4種。
老師:對,很好。那麼也就是說,聖者智慧一共有八種:四種道智和四種果智,這就是「八種出世間心」。
滅諦這裡要注意的是:
(1)涅槃,不是指五取蘊的滅盡,而是五蘊的滅盡,因為涅槃里沒有任何名法和色法,涅槃里連這八種聖者智慧也不存在;
(2)這裡只是指阿羅漢自己的五蘊都滅盡,不是說宇宙里所有的五蘊滅盡。
至於涅槃里還有什麼,這是佛陀不允許提問的。
10 道諦是指什麼?
答案:苦滅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或戒定慧、或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戒定慧的最大開展;八正道,是戒定慧的中等程度開展。
11 (1)兩種八正道是哪兩種?
世間八正道、出世間八正道。
(2)八正道是以誰為首的、以誰為引導的?
正見。
後面七個道是以正見為引導而產生的;那麼,八正道既然有兩種,就說明正見也有兩種, 世間正見,引導出「世間八正道」;出世間正見,引導出「出世間八正道」。
(3)世間正見是什麼意思?
世間正見,就是指對四聖諦的概念、理論的了解。
(4)出世間正見是什麼呢?
出世間正見,就是指證悟四聖諦的智慧,就是初果及以上果位的道智。
學生:只有初果以上的人才能有出世間的正見嗎?
老師:對,凡夫是不具備出世間正見和出世間八正道的。
(5)這樣的兩種正見,引導出兩種八正道,那麼兩種八正道的關係是什麼?
學生:次第 ,世間八正道是出世間八正道的基礎。
(6)對四聖諦和佛法的理論概念性認識,引導的世間八正道,怎麼就引導出聖者證悟的智慧了呢?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你們是不是覺得,中間缺了點銜接的東西?
學生:通過內觀。
老師:很好。
大家注意:要想把整個解脫道的次第說清楚,在世間八正道這裡,就要分成兩個階段:基礎(八正)道和內觀(八正)道;出世間八正道叫做「聖道」;這樣就成了三種八正道:基礎道、內觀道、聖道。
所以,解脫道的道次第是這樣的:基礎道、內觀道、聖道。(這是馬哈希大師的一篇文章)。
12 我們就來講一下這三種八正道,它是一個完整的解脫道修道次第
三種道各有各的正見,以及各自正見所引導的後面的七個正道。
(1)基礎道
想說清楚基礎道,得先說清基礎道的正見,基礎道的正見,就是指:通過聽聞佛法,對業果和佛法理論產生了理解和信仰。
在這裡,基礎道的正見,最主要的是相信了業果,經典里把這種正見叫做「自業正見」,對自己的業和業果的正見,對四聖諦的理論的正見也屬於這部分。
那麼,好了,我們現在對業果有了正見,相信了業果,於是我們就能夠做好什麼事情了呢?我們就能持戒了是吧,所以,對業果的正見和正思維,就引發了基礎道的五戒,就是正語、正業、正命;
那麼,我們持好戒律了,我們就能夠從這個戒律出生什麼呢?我們有了正語等戒律,然後精進修習,就會生起初禪等禪定,到了這裡,基礎道的八個道就都建立起來了。
注意:戒律不清凈的人,是不能證得初禪以上的定的,因為他的心不清凈。
但是,到此為止,我們只是做了些基礎,我們還絲毫沒有開始進行對五蘊真相的觀察,對不對?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在基礎道的戒律和禪定基礎上,修習四念處,對五蘊身心進行直接地觀察,於是我們開始建立內觀道。
(2)內觀道
這裡注意的是:由於我們修習的是純觀行,定力是在內觀中培養的,所以我們可以缺少基礎道中成就禪定這個環節,和我們不同的止觀行者,他們要在基礎道中成就禪定,然後才開始內觀道的建立,這是二者的差別。
那麼,我們現在對業果和四聖諦有了正見,所以我們皈依了三寶,持守了五戒,修成了禪定或沒修禪定,於是我們就開始修內觀,在行禪、坐禪、生活禪中觀察五蘊身心,然後,我們就生起了第一個觀智,叫什麼來著?
名色分別智。
於是,我們有一天在禪修中證得了「名色分別智」,清楚地看到名法和色法的不同,而且它們同時存在,生命里只有名法和色法,沒有人、沒有自我。
當我們證得了「名色分別智」的時候,我們就建立了最初的「內觀正見」,就開始進入了內觀八正道。
我們已經看到了名和色的不同,並且初步體驗了「無我」,也就是我們第一次建立了體驗性的正見,而非理論概念的,從這個時候起,我們就有了「正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和觀察開始趨向真實。
要注意的是:馬哈希大師強調,無論我們如何從理論上了解、熏習、思維名法和色法的定義和性質,我們也無法生起「名色分別智」,這必須是在內觀禪修中生起的觀智。
從此我們就會深信:生命只有名法和色法,沒有自我的存在,這就是正見,內觀正見。
學生:戒持不好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內觀呢?
老師:對的,戒律持的不好,對定和內觀都會有影響,你的禪定或觀智就不容易生起。
那麼,我們繼續修內觀,然後會觀察到:
因為有個「想抬起」的名法,所以才會有「抬起」的色法;因為有「眼根、顏色」的色法,所以才會有「看到」的名法;此時會發現,整個生命就是一個連續的因果過程;名法和色法互相作為彼此的因緣。
再深刻一點,還會看到:
因為有貪愛,所以有執取;因為有執取,所以有業;因為有業,所以有來生。
此時,我們就體驗到了「因緣把握智」,我們對因緣法、緣起法生起了體驗和相信,不再懷疑,所以叫做「因緣把握智」。 「因緣把握智」,這個也是正見。
再深一步內觀,我們將看到:
腳的起落過程和腹部起伏過程,呈現為多個階段,多個生滅,此時我們就體驗了「無常」,同時就會體驗到「那迅速生滅的色法和名法都是一種苦,它們是無我的」,此時,我們就成就了體驗三法印的「思維智」,這也是正見。
總之,十六個觀智,每一個都是正見,在這些內觀正見下,我們的思維是正思維,我們對觀察的所緣(腳或腹部)精進的修習,所以也擁有「正精進」,我們在內觀道中,時刻保持正念,正念是最必不可少的,我們也會擁有讓心固定在認識對象上的「正定」;同時,由於我們已經有了觀智的體驗,雖然我們還不是聖者,但我們已經初步體驗了無常、苦、無我、緣起的真理,所以我們的煩惱減輕,我們對五蘊的貪愛和執著減輕,所以,此時我們更容易擁有正語、正業和正命,到了這裡,在內觀正見的引導下,其它七個內觀正道就都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內觀道。
觀智發生後,我們的正念會越來越穩固和強大,所以定力也會強大,戒律只會比以前持的更好,不會更壞,那麼我們一層一層觀智修下去,修到行舍智;
如果你是菩薩道行者,到了這裡將不能再繼續修,因為再繼續,你就必須進入初果,進入初果,就必須在七生內證得四果,最後進入涅槃,你將無法行持圓滿的菩薩道而成佛;
(3)聖道
那麼,這樣一層一層觀智修下去,我們修到第十四觀智「初果道智」的時候,我們就會真正證悟到四聖諦,就會從凡夫轉變為聖者,此時,就從世間八正道中的內觀道,轉入到出世間的聖道當中。這個初果的道智,就是「出世間正見」,它是由內觀道引生的。然後,有了證悟四聖諦的出世間正見(道智)之後,我們很自然的就建立了後面的七個聖道。
這就是基礎道、內觀道、聖道的次第過程。
13 七清凈和十六觀智是什麼關係?
七個清凈,其實是三種類別的清凈:
第一是戒清凈,戒律清凈;
第二是心清凈,禪定清凈;
後五個是慧清凈,智慧清凈;
後五個屬於慧學的清凈,分為十六個層次,就是十六觀智。
14聖者的道智有四種,那麼聖道應該有幾種呢?
四種。
聖者的道智,就是證悟四聖諦的智慧,它就是出世間正見。道智有四種:初果道智乃至四果道智。
每種道智,雖然證悟的真理相同,但所斷煩惱是不同的;所以,既然四種道智不同,那麼四種出世間正見則不同;既然有四種出世間正見,那麼就有四種出世間八正道。
就是說,有初果聖道(八正道)乃至四果聖道,每一果的聖道是有些區別的,到了最後,四果的聖道,是完全圓滿的,聖道圓滿的建立,叫做「梵行已立」。
願以此功德,永離諸愚人,隨彼善知識,得證般涅槃。(念誦三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