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中國家長不同,他們「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在孩子出生前就開始焦慮,德國的教育則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育。

為什麼「輸在起跑線」的教育能讓德國以文明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還包攬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辛巴達國際研學帶您一起了解德國的教育觀。

在等待中孕育力量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課程)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

在德國,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然而,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於: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1、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2、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不少的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一些中國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或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讓孩子從小學會「打拚」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挫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趨勢。某學者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一所幼兒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言語或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因為那樣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

大人肯向孩子認錯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盡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更多精彩內容:

美國VS中國,高中教育大不同

英國的紳士教育教會孩子真正的獨立

波士頓各大高校的吉祥物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