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而言,髡賊的所作所為是加速了明朝滅亡還是延緩了明朝滅亡?

加速:

數次反圍剿消滅明朝軍隊。

控制兩廣,瓊州,朝廷稅收下降。

深度影響江南,影響江南稅收,威脅/控制漕運。

延長登州之亂等擴大事端。

向滿清、闖賊售賣武器。

白銀入超,加速通脹。

髡賊勢大,人心思變。

減緩:

運走大量流民,減緩了起義壓力。

良種輸入,糧產增加。

師髡長技以制髡?

綜合來看,預計明朝滅亡時間會早於1644還是晚於1644?


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干涉農民軍。

如果不干涉農民軍,明朝滅亡毫無疑問是會被提前的。湖廣、閩贛、雲貴的明軍兵力會被用於對付元老院,減少了對農民軍的制衡,李自成的崛起只會比歷史上更快。而清朝買了澳洲人的貨之後,雖然沒有孔有德和耿仲明幫忙,但是入關搶人口也不會耽誤。明朝唯一的增益就是買了些南洋式步槍,但是以明軍的水準,就算多了幾百支好槍,該打不過順軍清軍還是打不過。澳洲人運走的只是東部沿海的難民,對於內地數以百萬計的難民的影響杯水車薪,至於澳宋的農業、工業技術,好是好,但是對大明朝廷沒用。大明朝只剩下幾年的壽命了,而且政權的效率已經降到了谷底,想改變頑固的風氣開「澳務」是根本來不及的。

其實我是贊成直接讓明朝殺青的,反正澳宋和大明已經撕破臉了,大明不亡,就不消停,大明亡了,江南那邊私下搞的生意反而更順暢。

很多元老有放清軍進關對付士紳的打算,我是不贊成的,這個工作讓李自成做比讓清軍做合適得多。清朝殺士紳不假,可殺老百姓也多,對經濟的破壞太嚴重,而對於不抵抗甚至投降的士紳,清朝反而加以保護利用,並不能徹底地打擊士紳。李自成就不一樣了,早期還是純草寇的時候,很多流寇確實像蝗蟲一樣走一路搶一路,但是李自成也在不斷學習,到了40年代,順軍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組織,只要有糧吃,就不會隨便屠殺平民了,搶劫目標主要是士紳大戶、諸侯勛貴。而李自成的統戰工作照清朝差得遠,對於大明的士紳往往是抵抗的要弄死,不抵抗的也要抄家,除了少數被他錄用的之外,大部分都得追贓助餉,而李自成錄用的前明讀書人大部分也是在明朝不得意的。我的意見是在李自成進北京的同時直接拿下遼東,然後等李自成搞完追贓助餉,趁他還沒來得及搞安置流民、屯田、開科舉這些向正常封建帝王轉型的舉措的時候,伏波軍出兵北伐。

這個時候,大明朝廷倒了,弘光朝還沒來得及建立,江南、湖廣的明朝官員們夾在元老院和李自成之間,伏波軍的軍艦開到長江口了。以大部分大明官員的節操,蜂擁投降是必然的。澳洲人來了他們還是政協委員,李自成來了他們得傾家蕩產,投哪一邊很好判斷。史可法、朱大典等少數人可能會盡忠,剩下趙之龍、田雄、馬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李成棟、李本深之流,腦子不大靈的肯定直接投誠,水平較高,能看出投降之後澳洲人肯定削他們軍權的,有可能去投李自成或者另尋出路,但是抵抗是肯定不會抵抗的。伏波軍基本上兵不血刃就能拿下南方半壁江山,然後武力解決李自成就很簡單了。

之所以選擇這個方案,是因為大明官員的思想動向對澳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元老看不起大明的武力,不屑於拉攏帶路黨,這種思想是極度危險的。明軍確實對抗不了伏波軍,但是他們有能力堅壁清野,搞焦土政策,就像熊文燦的計劃那樣。比如說如果伏波軍攻打揚州,守城的不是史可法和劉肇基,而是李本深和李成棟,他們知道打不過,如果不肯投降,很可能自己先屠了揚州,然後一把火燒了城市,跑去北方當流寇,這樣給元老院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所以,爭取大明官員武將投降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在拯救伏波軍士兵和百姓們的生命,保護元老院的戰利品。

因此,澳洲人親自下場消滅大明應該是盡量避免的。因為這種做法很可能刺激大明官員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比如說某個家在北直隸的官員在福建為官,澳洲人打了過來,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和家族,這個官就很可能直接找幾千斤火藥,拉幾個澳洲人墊背同歸於盡,也許火燒起來還會順便焚毀千八百間房屋。可如果這個時候他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崇禎上吊,大明朝已經完了,劉芳亮正在他家鄉追贓助餉,那麼他為大明盡忠的想法會被沖淡不少,或許會棄官潛逃,或許會直接帶著幾個小妾和兒子投降,以求給自己的家族留個後路。而鼓勵大明官員棄官潛逃或直接投降正是澳洲人最需要的,最起碼也都悄無聲息地自殺,元老院對全國的攻略需要推廣的是廣州模式,而不是像肇慶、梧州這樣,明軍負隅頑抗,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大明朝的執行力雖然弱,但畢竟也是一個有核心、有組織的政權,對地方的官員將領還是有約束力的。澳洲人出兵北伐和大明開戰,贏當然是肯定會贏,可難免有明朝官員將領選擇死戰到底。如果明朝亡了,沒有來自北京的約束力,明朝官員的抵抗意志也會受到影響,死心塌地為明朝殉葬的人不會很多的,會更多地考慮自己而不是已經不存在了的大明。澳洲人不屠城,不放火,不圈地,不強制剃髮,不擄掠奴隸,沒有南明政權做後盾的明朝遺臣們不會有像對清朝那樣強烈的抵抗意志,降宋的官員只會比舊時空降清的更多。原本在大明的官員看來,是反叛的髨賊要顛覆大明江山,而現在大明沒了,局面變成了戰國亂世、群雄逐鹿,大宋、大順、大西爭奪天下,投降的心理壓力會小很多。原本是背叛大明投降大明的敵人澳宋,現在是大明被李自成滅了,他們成了無主之臣,投降李自成的敵人大宋,然後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常見的改朝換代了,元老院打敗李自成、張獻忠,就如同唐朝掃平群雄代隋那樣,士大夫們效忠新朝沒什麼大不了的。雖然是對那些唯利是圖的小人來說,這點差別不算什麼,但是明末還是有很多士大夫受到這種輿論壓力、道德壓力的影響的。取得這一點政治優勢,就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導致幾個明朝大員倒戈,也許就能救幾十萬人的命,保護好幾座城市完整落到元老院手裡,所以這種策略還是非常必要的。

————————————————————

補充一點問題。

對元老院來說,現在缺人是最大的問題。

就像評論里提到的,只要幹部夠用,一路平推就是了,可是問題就是幹部不夠用。

根據兩廣攻略前的計算,整個廣東需要幹部約4000人,整個廣東有86個州縣,平均下來一個縣50人,而實際上,元老院只湊齊了3000人就動手了,這3000人還有很多集中在廣州,因此實際上下面每個縣多說也就二三十名幹部。

而這些幹部是什麼水平呢?就算是拿甲種文憑,在芳草地學了五年畢業的,也不過相當於舊時空的小學畢業。

再看看這3000人的來源。

各縣、各機關、各國企,抽調1200人;

芳草地的高小學生中挑選年齡大的緊急畢業300人;

面向社會招聘500人進行培訓,由於招的人數不夠,不得不放低下線,這500人里有的連丙種文憑都沒有;

伏波軍中身體素質較差或年齡較大的士兵轉業四五百人;

廣州站工作人員二三百人。

這才湊齊2800人,再劃拉劃拉湊3000。

把這麼多七拼八湊的幹部放出去當地方大員,想想都嚇人啊。艾志新的包稅制我都覺得有些超出這些幹部的水平,讓他們收好合理負擔就燒高香了。

就以佛山為例,劉四、曹清、林銘這三個人,在席亞洲看來算是歸化民中很出色的了,但是曹清和林銘照樣搞得工人和爐房之間矛盾激化。劉四1629年才當上村長,1635年就要管理天下四大鎮之一,曹清1632年還是明軍的大頭兵,1635年就要以一個伏波軍下士的水平掌管整個佛山的軍務。三個人里反倒是林銘最靠譜,雖然入伙時間最短,但是至少熟悉情況,人熟地頭熟,知道怎樣維持秩序,不惹大亂子。

那麼在廣東的其他縣呢?那些偏遠的縣份,元老的關注度沒有佛山高,也不像佛山這樣富裕,能輕易籌到資金,歸化民幹部的水平很可能不如劉四和曹清,還沒有林銘這樣可靠能幹的帶路黨。而且駐守的國民軍還很可能不是曹清帶的部隊這樣的老國民軍,而是新招募的。指望靠這樣的班底像統治海南那樣統治廣東是不可能的,只能讓歸化民幹部先接收原來大明的縣政,維持基本的秩序,剩下的全得以後再說。僅僅廣東十府一州,就得一百個中隊的國民軍才能滿足一個縣城一個中隊、一個府城一個大隊的配置。為了湊齊這麼多人,香港的老國民軍根本不夠,必須大規模招新兵。廣寧之戰又證明了,真碰上大隊明軍,一個中隊的新國民軍很可能不頂用。伏波軍數量又少,剿匪任務和打擊地方豪強也要國民軍承擔。一個縣就一百多人,還大部分都是新兵,這點兵力根本不夠用。一個廣東尚且如此,全中國呢?

澳洲人採用的是一套全新的制度,因此培養自己的幹部是很困難的,土著之中像曾卷、袁舒知這樣的人才是不會很多的,短期內肯定拿不出大批幹部來。

所以在大陸攻略的前期,澳洲人必須招降明朝官吏來維持基本統治,甚至直接像清朝用綠營那樣用投降明軍,等培養出足夠的幹部再接管政權。少量歸化民幹部做監軍,靠降官降軍維持統治的局面是難免的,而且會長期存在。要再多等幾年,等芳草地的學生成千成千地畢業,等建立起以伏波軍退伍老兵為核心的幾萬經過訓練的國民軍,那才是真正全面深入基層接管政權、建立新社會的時候。舊政權留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元老院接管的基礎,和平接管雖然要收編一些舊官吏,但是難度卻是最低的。如果元老院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樣有幾百萬黨員,當然可以完全不管明朝降官,自己去改造社會,可問題是沒有,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澳宋歸化民幹部的數量必然會長期不足以滿足佔領區擴大的需求。所以,澳宋也將長期需要林銘、劉豐生、蒲福長這樣的優秀帶路黨。

歸化民幹部不努力不上進不要緊,就怕他們太努力太上進,明明手裡沒有足夠的資源,卻想學首長在臨高的作為。試想,二三十個小學畢業生和小學肄業生,帶著一支由十幾個剛剛脫離文盲隊伍的老兵和一百來個新兵蛋子組成的隊伍,就妄想改造社會,不出亂子那就是奇蹟了。以各縣歸化民幹部的能力,只能是先一切照舊,先把大明縣太爺的工作接管過來,有民憤特別大的土匪惡霸,可以量力而行打掉幾個,至於清丈田畝、釐定賦稅、整編鄉勇等等這些在臨高搞過的改革,一定要緩,先集中力量在廣州周邊搞,再慢慢推進。沒有足夠的合格幹部,瞎改革的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甚至捅出更大的簍子。我最擔心的就是那幫杜雯的學生,明明撐死就是個初中生的水平,卻滿腦子激進思想,拿自己17世紀的能力去照抄20世紀的政策,這幫忠誠的歸化民的破壞力可比那些墮落腐化的歸化民大多了。

我不反對砸爛大明朝的舊秩序,這個秩序爛透了,早該砸了,可是再爛的秩序也比沒秩序強,就怕歸化民腦子一熱把舊秩序砸爛了,結果發現新秩序建不起來。自己被人抓去砍頭是小事,禍害了一縣的縣政,連累同事百姓,那可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綜上所述,在元老院還沒有足夠的幹部和治安力量去建立自己的新秩序之前,還是要利用原本的舊秩序。不是元老院不想推大明,是推下來也沒有足夠人手去佔領,何必費這個事。我之所以建議在李自成進北京後出擊,並不是因為到這個時候澳宋就一定有足夠佔領全國的幹部和國民軍了,而是因為這個時候全國人心惶惶,勸降難度大減,明朝統治崩了,李自成的統治還沒建立,正是明順雙方最虛弱的時候,此時出兵可以一舉競全功,如果這個時候還繼續在兩廣練兵屯糧,倒是穩妥,但是清軍入關之後明順西清四方混戰成一鍋粥,就算不放清軍入關,李自成大戰南明的破壞也會非常大,元老院拿下廣東之後就再也不需要像登州之亂那樣靠戰亂搜集人口了,人力資源有的是,所以這種破壞對元老院來說沒什麼意義,李自成也好多爾袞也好,終極目標都是封建君主,都不可能真的把士紳殺絕了,所以還不如直接趁這個百年不遇的機會快速統一全國更節約成本、利潤豐厚。

————————————————————

既然有人提到土改,我就再說說這方面。

我堅決反對在澳宋搞任何形式的土改,不僅僅是因為我的右派政治傾向,更是因為簡單的數學問題。

1950年7月,常州向武進縣派出了450名工作隊員,又抽調50名縣裡的幹部;

1950年12月,英德縣的工作隊有1280人,其中中南局派來的120人,省府派來的440人,北江地委專署派來的90人,本縣區鄉幹部250人,各區鄉村調來訓練的農民幹部380人。

一個縣要幾百名甚至上千名幹部才能推進土改,這是四五十年代多次試驗總結出來的經驗,澳洲人面對的時代人口比1950年要少很多,那一兩百人也是要的。

而且要注意,那些工作隊員要是穿越到臨高,可都是「真髨」。

澳洲人自己培訓出來的幹部,哪怕是張興教、王田這些在歸化民幹部中排得很靠前的,像烏項這種元老院一手教育出來的,他們的素質比得了當年工作隊的幹部嗎?而元老院面對的大明社會,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落後閉塞得多,地方豪強勢力也更大,不帶國民軍根本不可能下鄉。

放心,歸化民幹部百分之一萬領會不了元老院的意圖,他們只會明白元老院要劫富濟貧、殺人立威。五十年代尚且不乏工作隊恣意妄為、濫施刑戮甚至逼死村幹部的事,放在臨高位面,不放權,工作做不下去,放了權,肯定血雨腥風。如果工作隊沒有逮捕、抄家、罰沒甚至處決,乃至動用國民軍打碉樓的權力,鄉紳們誰尿他們這一壺,可如果讓工作隊有這種權力,他們不胡來才見鬼呢。勛素濟下鄉時見到的范十二、韓道國、劉元虎、白普廷這樣的都是八成要吊路燈的。這就是典型的「砸爛了舊秩序,發現新秩序建不起來」。不要因為澳洲人的行政能力比大明強就沾沾自喜,離能土改的水平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土改不是上下嘴皮子一動的事,而是調動成千上萬的幹部和軍隊,對整個國家的農村社會進行一場大清洗。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臨高提土改,那是拎著金箍棒就想攬瓷器活,除了乒乒乓乓一頓亂砸之外不可能有別的結果。土地關係是要改革的,但絕不是現在,也不是一年後、幾年後,而是以「代」為單位來計算的,什麼時候有大批歸化民幹部的水平和真髨一樣了,再提這茬吧。以澳洲人現在的水平,天地會模式才是正路。有多大鍋下多少米,不能不顧自己低下的行政能力胡改。


這個得看元老院需要。

元老院乾的出給大明續命的事兒。。。。


加速崩潰,但減緩滅亡的可能性極大。

畢竟有些事情,讓別人去做不容易臟手,還可以撇清責任,外加宣傳自己。一個腐朽虛弱垂死的大明才是好大明。

典型比如登州之亂和蠶吃人……屎盆子爛攤子留給大明,利益和榮光屬於元老院。


這個不是看茅坑的意志,要看攪屎棍高興不高興


應該會加速,髡賊穿越得太早了,想來是等不到1644年了,大概在17世紀三十年代初就能攻破北京逼死崇禎,接下來因為涉及民族團結的問題而被強制爛尾,好吧,中原又是滿清的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