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心 無私無我利眾生

修行的成果不是神通感應,也不是執著在理與事相上,更不是執著於什麼境界覺受,而是在空與有之間,通體與用之間,理與事之間,性與相之間,人與我之間,是與非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靈知與事相之間,真空與妙有之間,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間,家親眷屬與一切眾生之間,親情與敵人之間,善與惡之間,眾生與諸佛之間,修與不修之間,有心與無心之間,有我與無我之間,私心與菩提心之間,為了自己和為眾生之間,放下與放不下之間,發心與不發心之間,在家修與出家修之間,有依止師與沒有依止師之間,有法與無法之間,有為與無為之間,超越與逃避之間,是有心與無心之間,有想與無想之間,有言語與無言語之間,在能說與不能說之間,在是走還是留之間,在誠敬感恩與怨恨爭鬥之間,在低下與傲慢之間,在心亂與安詳之間,在救人與愛己之間,在家庭與法界之間,在兒子與仇敵之間,在自己與大眾之間,在為了自我與為大眾之間,在法身與報身之間,在矛與盾之間,在上與下之間,在進與退之間,在行與坐之間,在修行無量法門之間,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間,在要拿定主意之間,在選定自己命運的定位之間,在舍與不舍之間,在決定與不決定之間,在自己遇到所有難辦又要辦的情況之下,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把握好自己當下的空性智慧同體大悲心。也就是說自己當下的妙用心,既不執著有為,更不執著無為,而又能做盡一切自己應該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在空與有的當下、現象與本質的當中,無粘無縛、無愛無憎、無取無舍,恰到好處的妙用自己的空性慧與同體大悲心。對眼前面對的一切不執著,明了一切皆空、一切皆幻、一切皆不可得。雖安住空性、時時認靈知不著相,而又能隨機應緣做好自己利益眾生的事。真正落實應機隨緣妙用同體大慈大悲心。在榮辱當中、在矛盾之中、在人我之中,始終保持中道大智慧。既不執著空,更不執著有,妙用恆沙,沒有絲毫的煩惱。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社會科學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