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當初為什麼讀《莊子》?

呃,感覺《莊子》的文字就是在學校里文言文學的好一點也很難懂,必須得看注釋,可是那麼一大段的文字,邊看原文邊看注釋,看了一部分就忘了上一部分,讀起來也很費勁。我覺得會去讀它總會有一些原因,不然誰會看這麼生澀難懂的書呢?那大家當初讀這本書又有些什麼原因呢?有喜愛這書把它讀上幾遍的嗎?


謝邀。

無聊,孤僻,想與眾不同,逃避社交。

本人對生死問題相當關心,老莊作為討論源的學說,那裡會有答案。

高中時政治及歷史老師的推薦。說以前覺得老莊就那回事,後來讀了老莊發現說的東西特別深刻,建議我們上大學後去讀一下。

大學在遠方,思念家鄉,覺著找個老鄉的作品讀一讀緩解下思鄉也不錯。

讀了之後也是各種讀不懂,看翻譯看注釋,讓人頭昏腦漲的。讀著讀著腦子就歇菜了,昏昏欲睡的。期間也撂下過許多次,不過隨著自己持續的堅持,看的別人的註解也多了,吸取了這些書里所有的說莊子老子好的一面,從而對老莊更加感興趣。

個人有些文藝,很是喜歡美的東西。莊子的文章讀起來,非常順溜,一口氣不讀完心裡就非常痒痒,特別是你讀出聲時。

看了許多關於莊子文學的評論,那評論之高令人咂舌。給你寫幾段關於莊子的文學成就的。

「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向(藝概·文概)

「發乎天機也!」——你們的詩仙李白這樣說,世人看來李白已是成仙級別的大牛了,可在莊子面前還是給跪了。

「昔者有言而不得發,今於此得矣!」——蘇軾

「六大才子書之首。」——清時著名文學家點評家金聖嘆

「三閭大夫之恨出自一國一家一時也,而漆園之恨則在萬秋萬代萬國也!」——胡文英

「其言則汪洋恣肆,儀態萬方,晚周諸子莫能先也!」——魯迅。

「中國的一部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哲學的詩,詩的哲學。」


謝邀。本人海外思想史博士在讀。

為什麼要讀《莊子》?你真的想讀懂莊子嗎?你真的想了解一個生活在戰國時代的人嗎? 你想知道他的一生中,關心的問題是哪些嗎?你想了解他對整個宇宙、世界、紛繁複雜的人生和現實生活的看法嗎?你想從他身上借鑒到足以有益於自己人生的智慧嗎?如果你的答案為肯定的,那麼就接著看下去吧。

回答有些文不對題。我的目的在分享一下我自己讀《莊子》的經驗,針對的是初學者無從入手、感到困難的情況,或許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讓你們可以更容易地了解莊子。

首先,莊子入門的讀物,不要選什麼全注全譯,看了翻譯可以說,你離讀懂「真正的」莊子,或者說,你心中的莊子,越來越遠了,你離讀懂翻譯人,越來越近了。推薦錢穆先生的《莊子纂箋》,以及郭慶藩的《莊子集釋》,作為入門讀物。

再者,關於讀法,先讀白文,即原文!原文!原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當然,你會覺得很難懂,你會一臉懵逼,你會有一堆看不懂的字,以及,即使看懂了字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詞語和句子。在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1.查字典;2查字典;3查字典。推薦《古漢語字典》、《辭源》、《漢語大辭典》等,稍微有古文字基礎的,可以參考《說文解字》及《說文解字注》,以及《莊子集釋》裡面的陸德明音義。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漫長的,積累的過程。

最後,為什麼要有注呢?為什麼我們讀莊子需要讀注呢?注的本意,是詮釋原文,以及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莊子。但是,《莊子》注與《莊子》本身的關係是複雜的,不同的注家對莊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莊子》是一部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不斷被詮釋的經典,也出現了成百上千的詮釋作品,有的保存下來的,有的湮滅在歷史中了。那些保存下來的,尤其被公認為必讀的作品,如郭象《莊子注》,成玄英《莊子疏》等,是經過了時間淘洗的,古人公認為理解莊子所不容錯過的參考作品。但是,僅供參考而已,「參考」的意思就是說,你得先有一個自己的意見,然後再看別人怎麼說,進而對自己的意見進行修正。若不經過上述第2步,你無法形成自己的意見,那麼就只能對別人的意見照單全收,所得的,終究是別人的思維果實,別人理解有偏差,你也只能跟著有偏差,這是最明顯的弊病。弊病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希望真的有朋友可以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那就不枉費我深更半夜編輯這份答案。做的過程中,如遇到了問題,歡迎留言,我盡量幫忙解答。


解:

1,最初讀莊子,是初中課本。應該是《秋水》,得出結論——莊子是一個寫低級寓言故事的。

2,後來讀莊子,是高中課本。印象最深的是《逍遙遊》,得出結論——莊子是一個寫不好玩的寓言故事和看不懂特無聊的大道理的。

3,高中畢業,看到諸如莊子孔孟之類的名字就厭煩。

4,大學時候,開始思考很多東西,慢慢的會自己泡圖書館,看一些以前自己不喜歡的書,慢慢有了「原來這類書也挺有道理的哦」的想法。

5,大學後期,思考深入,開始有了「以史為鑒」的想法,開始翻看各種歷史及人物傳記,以前覺得很無聊的東西慢慢有趣起來了。

6,突然有一天,發現「怎麼那麼多我挺佩服的人喜歡引用莊子的話啊」?

7,回頭看莊子,還是看不懂,得出結論——名人也喜歡通過引用來裝X。

8,看書多了,對諸子百家慢慢了解起來,他們的淵源和核心思想也漸漸理解,慢慢覺得,哦,好像莊子和我挺像的啊

9,有一天,無意中聽了一本莊子的傳記,感覺,「這個人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嘛」。

10,後來,閑來無事,聽書,莊子的釋義版本,覺得「好像挺有道理但是為什麼你對莊子的解釋這麼彆扭

11,乾脆回頭看莊子,一字一句的研讀,查看古文含義,才發現,「哇塞莊子果然老牛X了

12,出來混久了,自然而然重新思考以前放下的一些想法,比如生活,生命,人生什麼的命題,然後越來越覺得「莊子的話如同指月之手

13,重新研讀莊子,發覺「莊子神人也

14,心血來潮之下,和其他人說莊子,對方用一種「莊子是一個寫低級寓言故事的,你至於那麼吹他么」的眼神來看著我。。。


逍遙遊 大宗師 應帝王 人間世 養生主

天下文章的名頭還有哪個比這幾個響亮的?

對事物的認識誰能忘掉庖丁解牛的畫面?

莊子是人類少有的極聰明的人,對人生本質一眼就洞穿。不做涸轍之鮒,寧戲於污泥相忘江湖。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老子曰常易道觀變。

莊子是坐忘。萬物混一。


道家*:

優點:不像佛家經典書籍繁雜艱澀難懂,經典書籍少而易懂,修行方法簡單

缺點: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提出不教育反智不育民讓人從自治中學習的方法(接近對)

修行方法基本功(理解道家思想的基礎,在於代入到道家成型於春秋戰國時代,各種人性泯滅,

牛鬼蛇神見多了,所以對人性的理解很深入)*:

一、心齋:內在的心裡乾淨,在此引入佛家一部分經典書籍

二、坐忘:肢體廢去不動,聰明免去不用,離開形體去掉思慮,心同於無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

三、導引:體育鍛煉

四、吐納:深山老林深呼吸

五、聽息:先用心聽,再用理智和智商衡量

六、守靜:收心求靜

七、存想和守一:內聚精神,守心一處

八、經人事:獨自一人經歷社會各個階層的狠狠摩擦

內篇

一、逍遙遊:

1.莊子總是追求至人境界(超人看過沒,就這種),達到絕對自由的修仙境界,目前科技水平表明,就是

天馬行空超越歷史N年的幻想嘛

二、齊物論:

1.修行境界:忘外物,忘自身

2.人籟:管樂器;地籟:萬物的竅孔因風吹而發出的聲音;天籟:自然規律發出的聲音,比如引力波等

三、養生主:

1.知識是無窮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的知識,搞得身心俱疲,莊子反對,所以

掌握的知識不必太多太雜,術業有專攻,知識賺的錢,陶冶的情操能滿足一個人的慾望就行

2.維護健康,保全性命,供養親人,享盡天年之法:為善不求名利,為惡不犯法,中庸之道直直的走。

3.宇宙萬象的規律,比任何技巧都高超,人一旦剖析了解了事物的構成和本質,用心靈洞察,加上行動

順應宇宙萬象的發展規律,憑藉直覺就能處理好世間各種繁雜的事情。

4.人應該順應天性的發展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和西方雷同,也是全篇的重點)

四、人間世:

1.處理問題,越簡單越好,大道至簡,道理太多自相矛盾反而處理不好問題

2.做人,先立己,後立人,自己先掌握大道(對宇宙萬象規律的高度總結),再去幫助別人掌握大道

3.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做什麼樣的事,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不要和不相

投的人捨生取義,莊子建議做事得愛惜生命,得學會和什麼樣的人相處,說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

4.世人難逃名利場,造成世間罪惡太多

5.做事之前得心齋(意念專一,沒有游思浮想,僅有心聽,然後用氣聽,在此說的比較虛),掃除成見

6.社會壓力使人表假態,自然壓力使人現真形,所以混社會得圓滑,獨處、親近大自然得真實

7.辦任何事,不論大小事,都須費口舌,說得對方高興了,才能成功

8.根據社會狀況,得在成為有用之人和無用之人之間進行取捨

9.都是人,哪有什麼君子小人,做人嘛,多學習博弈論嘍

五、德充符:

1.別讓外物影響內心,把萬物看做不同,亂也,把萬物的共性統一起來,順也,即認識萬物要統一自然規律,

這樣內心才不會受到困擾

2.思想塑造內心,好的思想應該能讓內心守靜,理智管束行為

3.有俗人的外形,所以能混跡人群,無俗人的內涵,所以能擺脫是非

六、大宗師:

1.研究天做的事情,和人做的事情,做到學究天人,便達到認識事物的最高境界。

2.認同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則人都是一樣的

3.萬物始終在變化發展,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4.學習道(宇宙萬象的規律,比如現代科學)是困難的

5.修行境界:忘卻社會-忘卻周圍環境-忘卻自身-悟道-持之以恆

6.只要堅持相信科學真理的都是我們的朋友

7.做人嘛,外儒內道就行,行事遵守當地風俗,了解並順應世俗處事方式,內心卻是道家風骨

七、(略)

補充:由於外篇和雜篇都不是莊子所作,而且很多思想觀點和內篇重合,在此不表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道家 | 古文 | 中國古代文學 | 莊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