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字!
經常看到小朋友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家長在旁邊尷尬得要死,但越哄孩子鬧得越起勁,面對孩子的挑戰家長束手無策。
父母不知如何正確管教孩子,極端情況下甚至會釀成悲劇,去年就有媒體報道一個小學生因沉溺於王者榮耀,被父母沒收手機後從15樓一躍而下,令人心痛不已。
如何正確地管教孩子,而不是越管越糟?為人父母需要學習。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不學習的父母,就好比拿鋤頭去打磨一塊玉。
為避免拿鋤頭去打磨玉,我從剛懷孕就開始學習育兒知識,2年多看了20~30來本書,但所有這些書里,《孩子:挑戰》是我最為推薦的一本。
特別感謝好友園園把它推薦給我。看時簡直整本書都想劃重點,一年內已經看過兩次,也安利給了不少朋友,有個女兒已經7歲的媽媽看了說:原來這麼大的小不點居然有這麼多小心思?真恨不得塞回肚裡,再按這本書重新養一次。
當然,不只我和身邊朋友覺得這本書好,它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是實踐派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作者是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
第二作者是薇姬·索爾茲,後者幫助作者把專業的知識點轉化為「媽媽們的語言」,讓媽媽們去實踐,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生動案例。
《孩子:挑戰》一書的宗旨是教會家長既不縱容孩子,也不嚴懲孩子,教會家長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既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全書一共有38章,每章講一個話題,配合著不少親子實際相處的生動例子和點評,非常好理解。
看下來感受太多,但由於時間和篇幅所限,這篇讀書筆記我只寫感受最為深刻的1點: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事。
孩子成長過程需要很多關愛,但他們需要鼓勵,就像植樹需要水,可見鼓勵之重要地位。
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他們生下來就開始觀察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大人顯得極度巨大、高效迅速和無所不能,但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天生具有極大的勇氣,即便弱小,他們熱切地想嘗試大人做的事情,父母要做的是保護好這種勇氣,通過鼓勵去激勵孩子。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無心地通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了大事情。
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大人嫌他穿得太慢,就給他穿上了,孩子會感覺自己沒用,這樣的挫敗感會讓孩子放棄繼續嘗試,以後就讓大人幫著穿就好了。
孩子想自己吃,但還不熟悉吃飯技能,會吃得到處都很臟,於是大人搶過來喂他,漸漸地,我們打碎了孩子的勇氣。
吃東西和穿衣服這2個例子是比較明顯的,但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無心打擊隱藏得太深,很不容易被察覺。
書里有個例子:三歲的孩子想幫媽媽擺晚飯餐桌,她拿起牛奶準備往玻璃杯里倒,媽媽說,親愛滴,別動這個,你還不夠大,我來倒牛奶,你可以擺餐巾紙。
看這個例子的時候,我覺得媽媽的態度溫和,還給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似乎很完美沒什麼不對。
不過作者說這這個舉動仍然損失了孩子的信心,不如讓孩子去倒,頂多損失一點牛奶,損失牛奶和損失信心,哪個更嚴重?
寫到這裡想到了閨蜜Vicky,第一眼看去她永遠是個柔弱少女樣,但實際她自己創業當老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公司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三里屯辦公,每天一睜眼就想著怎麼養活100多號員工。
一直很好奇她柔弱的外表背後哪來這麼大勇氣,她分享過一件兒時小事:因為父母工作忙,小時候是姨媽帶她,姨媽經常蒸好饅頭給鄰居奶奶端過去。
Vicky在3~4歲時有一次提出由她來端,姨媽二話不說就讓她端,不出意料盤子打碎了,饅頭掉了一地,姨媽沒有任何抱怨和責罵,又重新裝了滿滿一盤讓她送過去。
真是一個偉大的姨媽!姨媽很可能沒讀過兒童心理學,但她卻懂得鼓勵的重要性。我有時在反省,即便懂那麼多道理,真碰到這樣的情景,我能做到放手鼓勵嗎?也不一定。所以這本書我還需要時時重看,提醒自己。
在頓頓的成長過程中,我很注意運用鼓勵的力量,尊重他激發他,並一直把他當成一個朋友一樣平等相處。
他只有30多天時,我就經常抱著他,扶著他的小手去開燈關燈,每次他按完看到燈亮了燈滅了,並且是由他來控制的,都開心得不行不行的。
他100天順利學會自己入睡,訓練之前我鼓勵了他幾天,天天跟他念叨寶貝長大了,可以自己睡了,一定可以的,結果很順利就成功了,並不是我多麼厲害,是鼓勵的魔力。
再到15個月準備斷奶前,提前半個月天天鼓勵洗腦,對他說你是大寶寶啦,長了牙齒,奶精靈要飛走去照顧沒有牙齒的弟弟妹妹啦,你可以不用吃媽媽的奶了,但是能吃很多好吃的東西。
鼓勵得足夠多,真正斷奶時比我想像得容易多了,他沒怎麼哭鬧,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成長的里程碑。
不僅在一些重要的關頭需要通過鼓勵去激發孩子,鼓勵還能幫助我們糾正孩子「不良」行為,分享我家近期的一個例子。
頓頓最近正長牙,牙痒痒老咬我,一開始我的應對策略是他只要咬我,我就掐他大腿或屁股,讓他體會疼的條件反射慢慢就別咬了,結果不僅咬人問題沒解決,他還學會了一邊咬一邊掐!
事後想來才發現自己的引導正中了西方那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我本意是想幫他改正,卻因為不懂他的心理機制,而無心導致了更壞的結果。
後來我試著轉變策略,他咬我掐我的時候,就很溫和地對他說,頓頓,你是想表達喜歡媽媽,想和媽媽玩,所以咬媽媽掐媽媽,對不?你可以這樣,摸媽媽,親媽媽(親一親、摸一摸他的胳膊做示範),來試試。
然後把胳膊伸給他,他親了一下,摸了一下,沒有咬和掐,立馬鼓勵他做得好,給他鼓掌和點贊。這樣鼓勵了幾次,我可算是解脫了,有時能感覺他牙齒還是癢,在我胳膊上蹭牙齒(跟磨刀一樣),但鼓勵讓他戰勝了本能,沒再真的咬下去。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而不認真和他說話,只把他當成家長的附屬去對待,就像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或許家有大孩子的家長會覺得我的例子有點太小兒科,因為我家孩子不到兩歲,我們的互動還停留在很簡單的階段,不像孩子大的家庭面臨更大更複雜的挑戰,但我想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您面臨更棘手更複雜的挑戰,那試著給您的孩子更多耐心和鼓勵,慢慢來一定可以改善。其實,不僅孩子,大人也是一樣無比需要鼓勵啊,時間關係在此不展開。
除鼓勵之外,如何避免過度關注、避免權力之爭,通過不打不罵來教育孩子,父母如何和孩子平等相處、多個孩子之間如何和平共處,有老人幫帶孩子怎麼看待不同教養方式的矛盾……絕大多數章節都讓我有茅塞頓開之感,真的是滿書都想劃重點。
此外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是本心理學書籍,但是它一點不理論化,已經被翻譯成了「媽媽的語言」,很好懂,相信只要認字的絕大多數父母都能看得懂。
蒙台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於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別等到孩子長大了出現了各種問題,才後悔作為父母我們教養不當。
好的教育是有心而無痕,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心理,才能不動聲色地加以引導。不管你是什麼職業,什麼文化水平,我真誠地建議朋友們,如果你只能為孩子讀一本書,不妨讀讀這本《孩子:挑戰》吧!也歡迎分享讀書心得給我喲。
這本書此生我應該會讀10遍以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