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嗎?嬰兒時期大運動和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早晚對智力有影響嗎?


精細動作是指孩子的手指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因為不如走、跑、爬那樣引人注目,所以,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但精細動作卻十分重要:

促進大腦發育精細動作的好壞關係到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狀態。手腦關聯性強,手部動作發育好的孩子,大腦皮層更加活絡,也更聰明。

而且,有研究發現,孩子早期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和他們之後在數學、科學、閱讀中的表現有很大關係

另外,精細動作對孩子專註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因為精細動作需要孩子靜下心來,去研究、探討,需要很大的耐心,精細動作發展的好,孩子的專註力會更好。

精細動作發展的好,手眼協調能力會更強,同時在大運動發展表現也會更好。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而且,只有積極使用雙手,讓手指變得靈活,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大腦的發育。


有專門的發育心理學講這個。

發育大途徑是軀幹到大臂,再到小臂,到手的抓握,到精密的捏起小的東西如珠子黃豆。這個過程持續大概要到四歲吧。

在身體發育的過程中,語言隨之發育。如果缺乏相應刺激和鍛煉機會則無法發育,例如十聾九啞,聾人因出生無法聽到聲音而無法練習說話,所以才有十聾九啞的說法。

身體和語言的關係我也不懂,只能希望小孩子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發育適合自己的能力。


應邀。

智力水平一半來自基因,一半來自後天。

後天的智力發育來自各方面感觀刺激。現在很多孩子過於嬌生慣養,被剝奪了感觀刺激的權利。現在越來越多孩子語言發育遲滯、運動能力差、體制差、易過敏等都與此有關。感統能力失調就容易導致孩子智力發育比同齡人遲緩、社交能力弱、平衡能力差,甚至影響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

關於感統能力協調訓練,主要是靠家庭和父母。越是讓孩子親近自然,給予探索的權利,越是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有利。


據美國兒科醫學博士斯波克,寶寶早期發展快慢和以後的發展水平沒有直接關係。

甚至,根據《發展心理學》,「即使發現(結構化訓練使)嬰兒在生命早期有所獲益,但他們在成年後卻並沒有表現出在運動技巧方面更為擅長。實際上,結構化訓練的弊大於利。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調查顯示,對嬰兒的結構化訓練可能導致肌肉拉傷、骨折、四肢脫臼,這遠遠超出尚未證實的訓練益處。」

Ache人是生活在南美洲的游牧民族,住在熱帶雨林。嬰兒自小與母親寸步不離。因此Ache的嬰兒運動發展相對遲緩,一般在23個月時才會走路。

Kipsigis人生活在非洲肯亞一個相對開闊的環境中。嬰兒出生後8周開始學習走路。這個族的兒童學會坐和走的時間比一般兒童早幾個星期。

早期運動水平的差異對這兩個族的孩子有多顯著影響呢?

大約6歲時,Ache族、Kipsigis族和西方正常兒童的總體運動技能,沒有差異。(參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發展心理學》(羅比特.費爾德曼版))。

或許,你會覺得上面那兩個族人的例子,只是說提前訓練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並沒有實質幫助。那麼,在嬰兒準備好發展相關技能時,給他一些助力,不是很好嗎?

通過我的觀察和學習:對孩子大運動的任何訓練,都是沒必要的。

爬行訓練方法(在前方放一個吸引寶寶的物件,在後方推動寶寶腳跟),是源自於動力系統理論和經驗論假說:即認為嬰兒的動作發展,除了受到遺傳的影響之外,還和嬰兒想要觸摸、得到某樣東西的「慾望」以及練習的多少有關。

也就是說,嬰兒有觸摸某樣東西的「慾望」,能加速她學會大運動技能。而嬰兒的頻繁練習,也能使大運動更早地來到。

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加速」是沒有意義的,對一個人成年後的運動能力沒有影響。

可以收看我的全文:

http://mp.weixin.qq.com/s/oLm6FnmPYGemRr6AVWjE3Q


推薦閱讀:

TAG:智力 | 嬰兒 | 嬰兒餵養 | 智商 | 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