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文化作品怎麼了?

這個題目可能並不確切,有感於當前的影視文學作品環境,很多文化學者,作家,導演都表示出了很大的憤慨。他們批判的東西是如今電視上一些反映都市生活的電視電影,當然書籍市場這類小說就更普遍了。這些作品的主要內容大概是:都市生活,買房還房貸,現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瑣碎糾紛,例如家庭紛爭,第三者,職場矛盾等等。文化人們認為,這樣的劇作沒有思想,沒有健康的主題,內容空乏,總之就是不健康。他們認為這種文化「產業」現在只是剛剛興起,所以才表現出一種「迷茫」,以後慢慢會有好的作品「進化」出來。

寫這樣的文章我內心不是沒有一點矛盾,因為我曾經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一系列國內外影視作品很感興趣,在情感上對各種劇中人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應該贊成這些文化學者們對當今「都市劇」的批判。可是從年齡上看這些文化學者大都已經60歲上下了,他們代表的文化其實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即使再年輕一些,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也超不過二十一世紀初。二月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曾經的劇本《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可以說是上個世紀民族主義和歷史文化興起的典型產物,是經典之作。可是放到現在,也就是二零一幾年,它們便失去了傳承,基本被都市劇取代了(我不否認有些電視台非黃金時間也許能偶爾看到類似的影視作品)。我不可能充當現代都市劇和商業文學的辯護者,但也不願抱著這批文化人昔日的得意之作久久緬懷下去。

經過認真的思考,我卻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今一些頗有爭議,被認為是空洞無聊的作品並非是一種「倒退」或「不健康」,無論一個人從情感或是歷史,文化,思想的角度如何反感這類作品和文化趨勢,它們都代表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存在。說白了:現代社會就這個樣兒......

有一個比較老式的說法叫「存在決定意識」,上個世紀的很多經典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夠產生,是源自於它們生存的社會背景,那個時候的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0%多一點,基本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這樣的經濟文化背景下,傳統文化,歷史文學,民族主義自然應運而生。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封建思想和帝王大戲自然大行其道。而且在當時毛澤東時代離我們還不太遠,那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社會主義思想,唯物主義哲學對人們思維的影響依然存在。拋去老式階級鬥爭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思想禁錮之後,馬列主義和唯物哲學作為一種純粹的思想仍然提高了人們的思辨能力。因此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作品中會體現出很強的哲理和反思,無論是小說或影視劇中的對話都顯得深刻和耐人尋味。而在都市生活僅有30%的地區和人口中(城市生活質量還很低),不可能真正催生出都市文化以及都市文學。那些城市劇只能作為一種開胃的文化小吃而不可能成為主菜。現在就不同了,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一半,而且未來據說還要超過百分之七十。這個比例預示著:中國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都市劇,偶像劇,買房還貸劇,職場劇必然興起。雖然令人無奈,可是它還會發展下去。

記得曾經略讀過一本西方關於後現代社會的書,大概是這麼說的:當一個國家進入了現代社會之後,下一個社會形態是「後現代社會」,我覺得中國距離進入現代社會都還有一段路,更不用說後現代了,那麼後現代社會裡文化的表現是什麼呢?是媚俗文學,頹廢主義,酷兒理論,虛無主義等等。這本書畢竟不是憑空猜測,因為它是以歐美社會的現代歷史為基礎來研究的,如今的後現代國家,例如英法美的文化現狀就是這樣的。由此可以懷疑:傳統的歷史思想和文學還能復活嗎?現在的都市風格影視作品能慢慢「進化」成上個世紀的主流文化人所樂於看到的那樣嗎?才剛剛接近現代社會而已,文化就已經這般樣子了,那麼後現代社會的文化會是什麼樣呢?但有一點我不得不悲觀的承認:現代文化和後現代文化有它自身的特性,無論多麼叫人難以接受,恐怕大家也都是這麼生活著的,它不過是如實反映了現狀而已......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影視 | 文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