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世紀泰國可以在英法夾縫中生存而李氏朝鮮不能在日俄夾縫中生存?
俄館播遷後的朝鮮為什麼不能在俄人介入後達到日俄均勢力?高宗的中立國訴求為什麼得不到俄人支持 ?
題主提了三個互不相同的問題,我試著解答下。
為什麼19世紀泰國可以在英法甲縫中生存而李氏朝鮮不能在日俄甲縫中生存?
這個問題很大,要詳細解答的話可以寫篇博士論文出來。不過說兩國都處於夾縫,其實不然。泰國是處於英法的殖民地(保護國)之間,且中南半島並非英法兩國核心利益所在;而朝鮮則處於日俄領土之間,尤其是日本,更是明確將朝鮮視為攸關本國核心利益的「利益線」範圍內,朝鮮還被稱為日本大陸政策的「渡滿橋樑」,勢在必爭,兩者戰略地位的敏感程度也就高下立判了。
再說,英法兩國雖然也長期存在矛盾和競爭,但自從拿破崙失敗後,法國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對英國退讓的。比如法國修了蘇伊士運河,卻成了英國嫁衣,法國只能吞下苦果;英法在北非展開競爭,釀成「法紹達危機」,最後還是以法軍撤退結束。泰國(暹羅)問題也是如此,19世紀末,法國借口當時臣屬暹羅的寮國諸國為越南屬國,自己又對越南有保護權,開始向寮國滲透,在1893年發對了對暹戰爭,暹羅不敵。朱拉隆功向英國求救,但英國無動於衷,因為英國已經掌握了前往遠東的航道,對暹羅的領土完整並不關心。暹羅同法國和解後,湄公河東岸被全部割讓法國,法國同英印的緬甸接壤,因湄公河東岸的芒新的歸屬問題而同英國產生糾紛,據說已經到了戰爭邊緣,最終英國決定同意芒新地區歸屬法國,換取了法國不染指暹羅的承諾。於是有了英法在1896年保證暹羅獨立的共同宣言。1904年英法結盟,協約中再次強調暹羅獨立(霍爾:《東南亞史》下,第792-794頁)。
總之,英法是有很大的妥協餘地的,法國在殖民競爭中向英國的退讓也不損害其核心利益。反觀日本,朝鮮半島毗鄰其本土,在這個問題上實在是無可退讓,而且又秉承大陸政策,要進軍東北就必須拿下朝鮮,再加上俄國威脅論一直盛行於日本,所以俄國是其必須越過的坎,而日本一旦戰勝俄國,就可以在朝鮮半島予取予求了。總之,癥結就在於其地緣戰略地位與相關國家的核心利益問題。
有種說法是暹羅實行了巧妙的外交政策,也實行了改革,這固然不失為一種因素,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地緣戰略棋手們的博弈。實際上實行了改革的暹羅還是在同法國的戰爭中一敗塗地,然而暹羅在英法間的處境無法同朝鮮在日俄間的處境相比,所以這種外部條件是暹羅能生存而朝鮮不能生存的最重要的原因。
俄館播遷後的朝鮮為什麼不能在俄人介入後達到日俄均勢力?
同樣的邏輯。朝鮮作為地緣戰略棋手手中的棋子、一個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很難憑自己左右大國的政策、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是朝鮮想讓俄國來均衡日本就能均衡得了的,主要還是取決於東北亞的力量對比以及俄國的政策。下面引用下潘曉偉《俄國與朝鮮關係問題研究 1860-1910》一書第233—234頁的內容:
1860一1910年俄國對朝政策是其遠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遠東政策中,「滿洲」問題是核心,對朝政策要服從於對「滿洲」的政策。……甲午戰爭後,通過三國干涉還遼,俄國不僅博得了中國的好感,在朝鮮也樹立了強國的威信。俄國藉此機會在朝鮮和中國東北擴張勢力,在朝鮮策划了「俄館播遷」事件,增強了朝鮮的政治影響力;又與日本締結了兩個關於朝鮮的協定,取得了和日本共管朝鮮的局面;之後又向朝鮮派遣了財政顧問和軍事教官,試圖全面控制朝鮮。俄國的這些舉措,引起了英美日等國強烈不滿。1897 年末,俄國又想步德國的後塵,在中國取得開設華俄道勝銀行和修築中東鐵路特權之後,又要租借旅順、大連,在東北亞地區獲得一個常年不凍的海港。俄國在東北亞的急劇擴張破壞了該區的均勢,遭到了列強的抵制。俄國為了減少租借旅順、大連的阻礙,在朝鮮不得不對日本、英國做出一定的讓步,召回了財政顧問和軍事教官、關閉了俄朝銀行,在朝鮮暫時收斂了擴張勢頭。總之,在 1860年—1910年俄國的遠東政策中,「滿洲」問題優先於朝鮮問題。
高宗的中立國訴求為什麼得不到俄人支持 ?
這是錯誤的說法。在日俄戰爭前,俄國一直很熱心於朝鮮半島的中立問題。再次引用潘曉偉書第213頁:
朝鮮提出「中立化」,但遭到日本的反對,因為日本要借俄國集中力量侵略中國東北的機會謀求在朝鮮事務中更大的發言權。和日本相反,俄國贊同朝鮮「中立」,俄國不想日本在朝鮮勢力膨脹,但自己忙於在「滿洲」的事業,無力分身,它要借「朝鮮中立化」來遏制日本。
從1901年到1902年,俄國政府至少三次呼籲朝鮮中立,但日本堅決反對,稱如果朝鮮中立,那麼中國東北也必須中立。1903年的日俄協商中,俄國退而求其次,提出將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劃為中立地帶,但日本只同意把在俄朝邊境到距離鴨綠江50俄里的朝鮮一側化為中立地帶。總之,在20世紀初朝鮮半島的中立問題上,俄國始終支持朝鮮的中立主張,而日本正相反。
關於1904年1月21日高宗宣布戰時中立的問題,以往的很多著作都說俄國不支持。但揆諸俄國檔案,事實恰恰相反,俄國是承認了中立宣言的。1月29日(俄歷1月16日),俄國外相拉姆斯道夫致電於俄國駐韓公使巴甫洛夫,內容是(轉引自和田春樹《日俄戰爭》下卷,第788-789頁):
允許閣下對韓國皇帝傳達,對於韓國表明在俄日衝突之際韓國保持中立一事,俄羅斯帝國政府以完全的共鳴給予歡迎,政府會欣然留意此事。
然而俄國的承認並無卵用,還需要另一當事國日本的承認。正如我們所知,日本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是一直反對朝鮮半島中立的(諷刺的是,最早提出朝鮮中立化的是日本的井上毅),所以日本不僅不會承認中立宣言,還在日俄戰爭爆發後強迫朝鮮簽訂了《日韓議定書》,從而使所謂朝鮮的中立宣言成為一張廢紙。這個事實再次說明了近代朝鮮的命運很難取決於自己。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就加快了將朝鮮變為自己附屬國的進程。當年7月日本扶持大院君組織親日政府,開始所謂「甲午更張」,斷絕中朝關係,並通過《日朝同盟條約》加入日本陣營。1895年1月,日本強迫高宗發布政綱性的文件《洪範十四條》,第一條即為「割斷附依清國慮念,確建自(mai)主(shen)獨(ri)立(ben)基礎」,徹底結束了朝鮮王朝與中國五個世紀的宗藩關係。(敲黑板,第三條為「大君主御正殿視事,政務親詢各大臣裁決,後嬪宗戚不容干預」,意圖阻塞閔妃復出秉政之路)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承認朝鮮獨立。日方在草案中提出的遼東半島範圍最開始包括了牛庄在內,可見其意在徹底堵死俄國通過建設中東鐵路在渤海攫取不凍港的可能。俄國聯合法、德干涉還遼,日俄矛盾升級。日方為了防止閔妃再次挾俄自重,於1895年10月8日將其刺殺(史稱「乙未事變」)。當年年底,親日政府發布斷髮令,直接引爆了朝野反日情緒,進而引發了朝鮮各地的義兵運動。2月11日,在李范晉(後來的駐俄公使)等人支持下,高宗率王室大臣逃入俄國使館,史稱「俄館播遷」。
高宗在俄國使館建立親俄政府,下令逮捕親日的「逆賊五大臣」,五大臣或死或逃。同時,俄國勢力(或者說,日本以外的勢力)開始在親俄政府支持下大舉伸入朝鮮半島。
1896年3月2日,親俄的外部大臣李完用(Yi Wan-yong)和農工商部大臣趙秉稷(Cho Py?ng-jik)將漢城-仁川鐵路的權利讓與了美國公使霍勒斯·艾倫(Horace Allan)支持下的商人詹姆斯·R·莫爾斯(James R.Morse)。在俄國公使卡爾·韋貝(Karl Waeber)的支持下,俄國的盟友法國開始資助一家名叫「法利」(譯者註:Fives-Lille,即今天的法孚集團)的法國企業和朝鮮談判索取漢城-義州鐵路的修築權。
——《同床異夢:朝日關於漢城-釜山鐵路的不同觀點》,Sungwoo Kang
但是相較於將朝鮮視作自己「利益線」(山縣有朋語)的日本,俄國則更傾向於攫取在中國東北的利益(俄國在東北亞的擴張已經引起了列強的警惕和反對),所以某種形式的利益交換就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了。1896-1898年間,日俄連續簽署了《小村-韋貝協定》(1896.5,日本承認俄國享有在朝鮮的駐兵權)、《山縣-洛巴諾夫協定》(1896.6,日俄雙方共同干涉朝鮮財政、軍警,南北分區架設通信線路)、《西-羅森協定》(1898.2,俄國尊重日本在朝鮮事務的優先權,日本默許俄國佔據旅大)三個協議,形成了「滿韓交換」的格局。果然,1898年,俄國「租借」旅大,而日本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京(漢城)釜(山)鐵道敷設權。
但是這樣的利益交換隻是暫時的緩和(接下來的1900年,俄國就藉機出兵侵佔東北全境兩年之久,其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日本更是在1902年和英國締結同盟,在遠東和俄國針鋒相對),其最終的爆發就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戰敗後的俄國失去了在東北的大部分特權,日本也通過《日韓協商條約》將大韓帝國變成日本的保護國。此後,朝鮮高宗多次嘗試聯繫外國以制衡日本,或者通過海牙國際法院判決沒有高宗御準的《日韓協商條約》無效,但都失敗。1910年8月22日,韓國被日本吞併。
回顧朝鮮在日俄間周旋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朝鮮的地理位置對日本而言極其重要,而對俄國而言吸引力並不夠(暹羅對英法的吸引力都不夠,加之英法在19世紀末逐漸靠攏,使得二者在暹羅問題上達成了妥協),加之日俄關係的緊張,使得二者無法達成長久的妥協。即使是1898年前後的暫時性妥協,最終還是引發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不僅粉碎了俄國擴張的迷夢,也打破了朝鮮最後的希望。
至於高宗的中立期望,在1898年以後是得到了俄國的支持的(但是俄國對於朝鮮的興趣不大,並沒有為達成朝鮮中立而再度得罪於列強的想法),加之最關鍵的日本的反對,使得朝鮮即使是單方面宣布中立(1904年),也不得不翻為畫餅。
甘地在印度搞非暴力不合作的不抵抗運動,加上其他因素,讓約翰牛妥協。如果這套用在日本身上呢?
甘地還曾發表過讓國人對日本人的屠殺束手就擒,讓日本人殺到有愧疚感。但凡要是讓日本侵略到印度,印度人搞這套非暴力運動,日本人怕是開心的要命吧!全給扔到印度洋里餵魚吧……
時移世易,讓當時的泰國與日本相伴,怕不是泰王也就成了李氏朝鮮和溥儀了吧。
跟泰國人聊天,他們很多人都以自己國家百年沒有大戰為傲。
試著從泰國的角度說一下。
19世紀,泰國王室幸運地出了一個變法維新的國王——拉瑪五世。
進行西化改革,聘用英國女教師來教授王室成員禮儀。這個故事好萊塢兩次搬上熒幕。一次全歐美人班底,名字叫做《國王與安娜》,另一次,是發哥去好萊塢接的本子,演泰國國王,名字叫做《安娜與國王》。
類似晚晴的維新變法。
至今,曼谷舊國會大廈前,有這位拉瑪五世的騎馬銅像。
舊國會大廈的皇家博物館裡也很值得一看。這也是泰國學生每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皇室宮殿,記錄這位國王的豐功偉績。
p.s. 建築很好看。東方君主有了西方文明後,奢華再進一步。
然而,更幸運的是,
19世紀的英法,在印度等文明古國殖民中,總結經驗教訓,得出扶植當地政府統治當地人,管理成本最優,經濟利益最大化。可以在經濟上統治,控制,也不一定非要激起當地民怨,非把封建土皇帝都幹掉。
泰國王室,在我看來,跟日本的王室一樣幸運,「主動」成為西方文明控制本國的政府,也因此得以保留各種傳統文化。
細看中國晚晴歷史,清政府並非沒有機會學日本天皇,學泰國王室,開放經濟,保留王朝。然而,各種作死表演後,終於走上了日本幕府的老路。英法美日這些國家,只好在中國扶持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小政權,尋找代言人。
泰國的幸運,跟日本明治天皇的幸運一樣,足夠鐵腕,能夠領導全國人接受洋鬼子指指點點,改變習俗。
在近代,泰國王室,面對強敵,可能亡國時,練就了一種奇特的韌性。
王室願意主動成為強敵的傀儡政府,主動議和。
這項奇特的本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兵臨城下時,再次生效。泰國,成為對日友好國,主動供日本殖民,而保住了王族,保住了名義上的獨立。
更神奇的是,二戰勝利後,到今天,泰國王室跟日本王室依然友好,親密。曼谷大街上,看到過幾次這樣的日語標語。
近代戰爭繳槍不殺,相比古代的滅國滅種來,要文明點。
滿洲人入侵時,明朝學學泰王朝試試?
下面強答:
為什麼李氏的朝鮮不能夾縫求生?
1 日本殖民擴張初期,對領土的需求相當大。朝鮮一直是他入侵亞洲大陸的第一塊跳板。不能放棄。包括東三省。
看過一份資料,到了二戰的後期,義大利都不行了,日本軍方的戰略講和條件依然是保留東三省,也包括朝鮮,日本本土。可見,日本是真要把朝鮮作為「新日本」的版圖納入進去。
連學校也是教日語,進行去朝鮮,日本化教育,當然不能讓象徵朝鮮復興希望的王室留住。
同樣道理,在泰國,離本土遙遠,成為殖民地,攫取經濟利益就可以了。
朝鮮和泰國對日本來說,重要性是不同的。
總之原因很多,但主因是泰國不與英國法國接壤,兩強(英法)之間的利益矛盾可緩和可調和。而朝鮮與俄國接壤,朝鮮與日本也相當於接壤,兩強之間利益(俄日)矛盾幾乎不可緩和調和。
無他,遠近問題。朝鮮半島離日本太近了。
暹羅已經進行了近代化改革,和朝鮮有本質上的區別,是一個西方人中的文明國家,最重要的是他對英法兩國都可以說是十分順從,要地給地,要權力給權力。英法兩國在德國的威脅下選擇了和解,自然而然的會選擇暹羅作為緩衝地帶。朝鮮作為一個不開化的緩衝國其實也是可以保持獨立的,但是等到日俄戰爭結束後他已經失去了作為緩存國的價值,也就被日本給吞併掉了。
泰國不知,半島:時代潮流所致
1.日俄美英侵略必然性。
2.李氏朝鮮垮台必然性。3.半島戰略地位對殖民者而言極其重要。4.文明碰撞。李朝所處文明圈強大,又深受影響,泰國不是這邊或受影響較小。東方文明有其獨特優越性,和外來思想結合後,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潮流。比如某國。5.世上沒有中立國。總結:李朝只不過歷史進程中的一朵浪花,該下去了。 當然,他當時的選擇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現在看,當年那代人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說一句,老外(歐美)好忽悠,東亞怪物房必須實力求生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