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乖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園欺凌
1
前幾天,一位媽媽說自己剛剛讀小學的兒子怎麼說都不想去上學。問他為什麼,就是不說,問老師,老師也不清楚。結果還是他的同學悄悄說出了真相,原來兒子被隔壁班上的幾個孩子欺負了。
剛開始是要他給他們買零食吃,沒買的話就圍著他,推搡打鬧,看上去像是玩耍,所以老師們都注意不到。
她知道自己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可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孩子高高大大的,力氣也有,也不惹事,平時挺聽話的孩子,怎麼就被欺負了?
其實還不只是小學,在幼兒園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可惜的是,幼兒園的孩子,更加無法說明這件事。
前幾天朋友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後,說不想去了,因為有人打她。她跟老師說,老師說沒有這回事,還說是家長太焦慮,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非常正常的。可孩子卻非常肯定地說有同學打她,只是無法言明。
如今校園暴力愈演愈烈,讓當爹媽的心都是懸著的。因為孩子在學校遭遇霸凌之後,校方或者家長經常會用「小孩之間鬧著玩」來解釋和安慰。
可是受傷的孩子,卻知道自己遭遇了什麼。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呢?
2
父母長期過度要求孩子順從或服從的家庭,更容易養出被欺凌的「乖孩子」。
瑞士有一項調查發現,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關係中,與父母過分緊密,或者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因為不少案例中,很多被欺凌的孩子一直默默忍受,他們就算有機會反抗,甚至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比實施者還要強壯高大,可就是不敢反抗。
這跟一個人的體格沒有直接關係,而跟這個孩子的性格息息相關。孩子在一個集體中的位置,往往反應出他在一個家庭中的地位。
那些驕橫霸氣的欺凌實施者,在家中常常也是盛氣凌人的小霸王。而受害者呢,在家中常常是乖乖,是好寶寶。
遭受欺凌時,他們內心會啟動順從模式,因為在家中早已經習慣了順從。哪怕將來已經成人,還是那隻任人宰割的羔羊。因為這樣的家庭里,孩子是不能說「不」的。
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是需要不斷地積累經驗的。從來不曾反抗過的孩子,你要他在遭遇欺凌的時候馬上就能反抗?那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去做,更可怕的是他的內心早已習慣了忍受。
3
社交能力欠缺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
其實,校園欺凌的實施者和受害者在社會交往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很多欺凌者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集體,成績平平甚至常常被老師批評,所以他們需要組建一些小團體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於是小小年紀就拜把子,相互照應,以欺負同學為樂,找到自我價值,獲得同學們的關注。
而那些遭遇欺凌的孩子,常常也因為一些性格問題,比如自卑,跟集體格格不入,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所以,父母從小要關注孩子的社交發展情況。幫助孩子學會跟小夥伴相處,讓孩子明白集體的一些規則。父母要做到一視同仁,愛自己的孩子,也愛別人的孩子。
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學會尊重其他的小朋友。當孩子學會了尊重,就不會再通過動手解決問題,更不會把快樂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
平時多鼓勵孩子參與同伴之間的遊戲,在遊戲中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在家中,父母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遊戲。
4
幫孩子避開校園欺凌,我們可以怎麼做?
關注孩子的心理及行為,及時進行溝通。
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說自己被欺負了,你得高興孩子能告知你。而不是著急上火,大聲責罵。因為他是信任你的,而且還能明白地表達出來。
可怕的反而是那些被威脅著,不敢言語的欺凌,而這類更容易出現在高年級中。
倘若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注,肯定會發現孩子的變化。在事件發生早期干預,能最大程度減輕傷害。
切記不要責罵孩子,說孩子慫,為什麼別人沒有被欺負,就你被欺負。這樣的氣話一旦說出口,孩子將不再信任你,而只會選擇默默承受。
不要否認孩子,增強他的自我價值,鼓勵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鼓勵孩子反抗,因為敢於反抗校園欺凌的孩子,他們將來的社會競爭力會更強,也更成熟,還能鍛煉孩子解決衝突的能力。
而且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會幫助孩子增強自我價值感,讓他們內心有敢於反抗的力量。
關於校園欺凌,我們更需要看到孩子們內心的需求。真正內心強大獨立、尊重他人也自尊的孩子,不會遭遇到欺凌,也不會去欺凌他人。
雖然,欺凌發生在校園,可根節卻在家庭,父母當用心!
—end—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