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退幾百年,你可能有錢也吃不到雪蛤

雪蛤油是一種常見的滋補佳品,因其功效好、價格低而廣受大家喜愛。而在滿清時期,雪蛤作為貢品,尋常百姓是吃不到的。

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雪蛤的歷史地位

雪蛤,又名東北林蛙,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部地區。由於雪蛤需要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冬眠100多天,故稱「雪蛤」。雪蛤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稱。自然生態生活三年,讓它飲清泉甘露、食百種昆蟲、歷霜雪而成。

古代的雪蛤

珍稀的東北林蛙,早期僅為東北人所熟知,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受封燕王,就藩北平,東北林蛙才開始進入達官貴人的眼中。

在與蒙古諸部的戰爭中,朱棣的部隊從繳獲的戰利品中了解了東北林蛙的神奇功效,故安排專人從東北採集林蛙,專供本人、家屬及高級將領享用。

直到清王朝始祖努爾哈赤時期,哈士蟆(滿語中的雪蛤,也叫蛤士蟆)被列為宮廷專享的貢品,禁止尋常百姓私自保存食用。

關於努爾哈赤和雪蛤油還有兩個傳說:

傳說一:

相傳很久以前,天宮的三位仙女來到長白山天池沐浴,突然飛來一隻仙鶴將紅果放在衣服上。三姐妹穿衣時發現了紅果,貪吃的小妹一個不小心把紅果吞入了腹中。結果在準備回天宮時,小妹自覺身子沉重難以飛起,無奈留在人間。

小妹誤食紅果後便懷孕了,生育了個男孩叫大罕。小仙女深知這是秉承天意的生育,自然用心撫養孩子。為了讓兒子聰明、強壯,她經常給兒子燜哈士蟆、燉人蔘、食靈芝。大罕長大後,母親告訴大罕他是上天所生,天意註定成為一朝君主,大罕便下山去履行天命。

大罕下山後說服百姓統一了部落,並帶領著部落日漸強大,最後打敗了大遼建立了金國,並建都於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得天下後,大罕不忘祖訓將哈士蟆油列為宮廷貢品,此後清蒸哈士蟆列為滿漢全席的一道名菜。

傳說二:

相傳清王朝始祖努爾哈赤年輕時,曾聽一術士指點,說長白有山,勢如龍騰,內蘊王氣,若以葬人,其後代必得天下。因思欲背負先祖遺骨前往安葬。

時值冬季,長白山區異常冷酷。他因旅途勞頓,疲憊交加,不幸途中染病,再由於饑渴難耐,便潦倒於一河邊。掙扎中欲取河冰化水煮凍乾糧,偶見破冰之處有一凍干哈蟆。雖飢餓之極,努爾哈赤亦不捨得一次吃完,便將哈蟆撕作兩瓣,取其一隨冰煮下。蟆腹內的一塊只有拇指般大小的脂狀物,竟漲滿裝了一鹿蹄碗。食後頓覺元氣立升,渾身勁從底起,疲勞全無,精神大振。

遂起身夜行,身負祖先遺骨持續80里路而不覺飢乏。因而想到這哈蟆體內之物是不可多得的極好食品。此後,努爾哈赤率軍征戰,每臨陣前必令將士服食哈蟆油以壯軍力。

滿漢全席,作為起源於清朝的最著名的宮廷宴席,其中就曾有多道菜是以雪蛤作為食材的,如清蒸哈士蟆、哈士蟆湯。

近現代的雪蛤

民國時,東北地區著名的 「東北山珍宴」,以多達上百種的山珍野味為原料,在烹調上保留了東北少數民族的烹調方法,又融合了中原烹調方法的精髓,因此,東北山珍是席中的珍品,飲食文化的精華。

東北山珍宴中最著名的是 「飛龍宴」 和 「長白山珍宴」,而這兩種宴席的主菜中,都有雪蛤:飛龍宴中的 「冰糖銀耳雪蛤」、長白山珍宴中的 「天池雪蛤紅蓮花」。

時至今日,新中國以來,雪蛤也常以主食和甜品的形式登上國宴的菜單。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1993年「汪辜會談」中寓意琴瑟和諧的「琵琶雪蛤膏」了。

當年晚宴共有9道菜,寓意兩岸友誼長久。每道菜都有著意味深長的名字,分別是:

2015年在獅城,寓意甜美團圓的 「桂花糖雪蛤湯圓」 再次見證了兩岸關係的重要歷史瞬間。

時至今日,隨著雪蛤行業發展,雪蛤不再是宮廷專享的貢品,它已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中,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因其補腎益精,養陰潤肺的獨特功效,雪蛤也被譽為 「軟黃金」、「動物人蔘」,在世界頂級食材列表中,雪蛤赫然在列。

作為國家級雪蛤示範基地,忠寶雪蛤堅持技術創新,採取鮮活提取技術來製作高品質的雪蛤線油,所生產的線油無腥味、無雜質、干度高、口感好,營養價值更高,CCTV、新華社等媒體也曾多次採訪報道。

↓↓↓想了解更多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u.wechat.com/MBrJpYxp-8 (二維碼自動識別)

weixin.qq.com/r/gDr-59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美食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