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首詩。
如下:
「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有人22歲就畢業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有人25歲就當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卻在50歲去世。
and died at 50.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然後活到90歲。
and lived to 90 years.有人依然單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同時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奧巴馬55歲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but Trump starts at 70.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所以,放輕鬆。
So, RELAX.你沒有落後。
You』re not LATE.你沒有領先。
You』re not EARLY.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寫出「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的羅曼羅蘭還說過這麼一段話: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所以我們應該活成什麼樣子?
活成自己的樣子,而不是被虛妄裹挾
活成光明的品質,而不是陰暗如深淵
活在自己的時區,而不是追趕誰步伐
活出新鮮的每日,而不是機械與渾噩
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先想想自己為什麼活著。
當我們迷茫、當我們無助、當我們感覺失去存在的意義,先想想最讓你留戀的是什麼。
是父母家人,是親情愛情友情,還是未來得及享受的光陰。
很多人喜歡從別人的生活中找靈感,覺得別人看起來活得很好自己也想變成那樣。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自信。
總覺得別人的是好的,自己是最慘的,快樂幸福都是別人的自己什麼都沒有的。
想要活得開心快樂,首先就要通透、自信。
人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光明溫暖。
「不能去學壞,可以不太乖」
最後 我看了一下評論 大家可能覺得我寫的這些是雞湯,但是我還真寫不出人生路徑指南和現實誰活的怎樣怎樣的例子。
我之所以寫這些看起來浮於表面的,大家都知道卻做不到的,其實就想說明一點:
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也不要過分同情部分人的生活,生活中我們各有各的泥沼,但是光明而溫暖地活著,總不會太差。
我們都知道一些錯是不能觸達的,比如犯罪,也知道有些東西是無法具體實在地擁有的,比如愛。
人究竟應該怎麼活著,余華在《活著》中文版自序中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
你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是最樸實無華的,而不是為了名譽財富物慾及各種貪痴嗔。
一個人如果真的要探究自我,他應該讀更多的書,走更多的路,儘可能見識更廣闊地世界,才能儘可能找到渺小自我在浩瀚宇宙中的作用與位置。
就醬。
謝謝你看到這裡。
*?゜??*:.?..?.:*?(*?▽?*)?*:.?. .?.:*?゜??*
整理了一些電子書
在公眾號「飲過半杯西冷茶」
回復「文案」就可以領到啦
哈佛大學有一個歷時75年的研究項目,叫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這個項目於1938年啟動,研究人員密切跟蹤並調查了724名參與者的生活。
幾十年之後,這些人進入了各行各業,有的人成了律師、醫生、商人……其中一個名叫約翰·F·肯尼迪的學生還當上了美國總統。
還有一些人則淪為酒鬼、職場失意者或者患上了心理疾病。
經過75年,724名參與者中還有60人在世,他們都已經年過九旬了,連項目的主導者也已經換了四任。
研究的結果揭示了導致不同人生境遇差別的影響因素。
雖然他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很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者也知道大多數人不會去閱讀那些學術論文。
2015年,這個項目的現任主導者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TED做了一次演講,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他們的研究發現:
TED: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演講實錄全文:
在我們的人生中 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且幸福呢? 如果現在你可以 為未來的自己投資 你會把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哪裡呢? 最近在千禧一代中有這麼一個調查 問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超過80%的人說 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要有錢 還有50%的年輕人說 另一個重要的生活目標 就是要出名
00:38(笑聲)00:40而且我們總是被灌輸 要投入工作,要加倍努力 要成就更多。 我們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 只有做到剛才說的這些 才能有好日子過。 要人們縱觀整個人生, 想像各種選擇, 以及這些選擇最終導致的結果, 幾乎是不可能的。 關於人的一生,我們能了解到的, 大部分都是通過人的回憶得來, 但眾所周知,大部分都是事後諸葛。一生中,我們會忘記很多發生過的事情, 而且記憶常常不可靠。01:24但如果我們可以從頭到尾地 縱觀人的一生呢? 如果我們可以跟蹤研究一個人, 從他少年時代開始 一直到他步入晚年, 看看究竟是什麼讓人們 保持快樂和健康呢?01:43我們做到了。 哈佛大學(進行的)這項 關於成人發展的研究, 可能是同類研究中耗時最長的。 在75年時間裡, 我們跟蹤了724個人的一生, 年復一年,了解他們的工作、 家庭生活、健康狀況,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 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們的人生 將走向何方。02:13像這樣的研究少之又少。 像這樣的項目幾乎都會在10年內終止, 因為有許多人會中途退出, 或者是研究資金不足, 或者是研究者轉換方向, 或者去世,然後項目無人接手。 但感謝幸運女神的眷顧 和幾代研究人員的堅持不懈, 這個項目存活下來了。 目前這724人中 仍有60人在世, 仍然在參與研究 大多數人已經90多歲了。 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研究 他們的子孫後代, 人數多達2000多人。 我是這個項目的第四任負責人。03:03從1938年起,我們 開始跟蹤兩組人的生活。 第一組加入這個項目的人, 當年在哈佛大學上大二。 他們在二戰期間大學畢業, 大部分人都參軍作戰了。 我們追蹤的第二組人 是一群來自波士頓貧民區的小男孩, 他們之所以被選中, 主要是因為他們來自 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 最困難 最貧困的家庭。 大部分住在廉價公寓里, 很多都沒有冷熱水供應。03:42在加入這個項目時, 這些年輕人都接受了面試。 接受了身體檢查。 我們挨家挨戶走訪了他們的父母。 然後這些年輕人長大成人, 進入到社會各個階層。 成為了工人、律師、磚匠、醫生, 還有一位成了美國總統。 有人成為酒鬼,有人患了精神分裂。 有人從社會最底層 一路青雲直上, 也有人恰相反,掉落雲端。04:23這個項目的創始人們, 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 75年後的今天,我會站在這裡, 告訴你們這個項目還在繼續。 每兩年,我們耐心而專註的研究人員 會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 問他們是否願意 再做一套關於他們生活的問卷。04:48那些來自波士頓的人問我們, 「為什麼你們一直想研究我? 我的生活是很無趣的。」 但哈佛的人從沒這樣問過。04:59(笑聲)05:08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人的生活, 我們不光給他們發問卷。 我們還在他們家客廳採訪他們。 從他們醫生那兒拿病歷。 抽他們的血,掃描他們的大腦, 跟他們的孩子聊天。 我們拍攝下他們和妻子談話的場景, 聊的都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大約在10年前,我們 終於開口問他們的妻子, 是否願意加入我們的研究, 很多女士都說,「是啊, 終於輪到我們了。」05:38(笑聲)05:39那麼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呢? 那長達幾萬頁的數據記錄, 記錄了他們的生活, 我們從這些記錄中間, 到底學到了什麼? 不是關於財富、名望, 或更加努力工作。 從75年的研究中, 我們得到的最明確的結論是: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 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就這樣。06:11關於人際關係,我們得到三大結論。 第一,社會關係對我們是有益的, 而孤獨寂寞有害健康。 我們發現,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 更愛與朋友、與鄰居交往的人, 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 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 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被孤立」的人, 跟不孤單的人相比, 往往更加不快樂, 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 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 也沒那麼長壽。 可惜的是,長久以來, 每5個美國人中就至少 有1個聲稱自己是孤獨的。07:07而且即便你身在人群中, 甚至已經結婚了, 你還是可能感到孤獨, 因此我們得到的第二大結論是 不是你有多少朋友, 也不是你身邊有沒有伴侶, 真正有影響的是這些關係的質量。 整天吵吵鬧鬧,對健康是有害的。 比如成天吵架,沒有愛的婚姻, 對健康的影響或許比離婚還大。 而關係和睦融洽, 則對我們的健康有益。07:45當我們的研究對象步入80歲時, 我們會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 看我們能否預測 哪些人會在八九十歲時過得快樂健康 哪些人不會。 我們把他們50歲時的所有信息 進行匯總分析, 發現決定他們將如何老去的, 並不是他們中年時的膽固醇水平。 而是他們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 那些在50歲時滿意度最高的人, 在80歲時也是最健康的。 另外,良好和親密的婚姻關係 能減緩衰老帶來的痛苦。 參與者中那些最幸福的夫妻告訴我們, 在他們80多歲時, 哪怕身體出現各種毛病, 他們依舊覺得日子很幸福。 而那些婚姻不快樂的人, 身體上會出現更多不適, 因為壞情緒把身體的痛苦放大了。08:52關於婚姻和健康的關係, 我們得到的第三大結論是, 幸福的婚姻不單能保護我們的身體, 還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發現,如果在80多歲時, 你的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 你對自己的另一半 依然信任有加, 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 那麼你的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 而反過來, 那些覺得無法信任 自己的另一半的人, 記憶力會更早表現出衰退。 幸福的婚姻,並不意味著從不拌嘴。 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 還天天鬥嘴, 但只要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 對方能靠得住, 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09:49所以請記住, 幸福和睦的婚姻對健康是有利的, 這是永恆的真理。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辦不到呢? 因為我們是人類。 我們總喜歡找捷徑, 總想一勞永逸, 找到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 人際關係麻煩又複雜, 與家人、朋友相處需要努力付出, 一點也不高大上。 而且需要一輩子投入,無窮無盡。 在我們長達75年的研究中, 那些最享受退休生活的人, 是那些主動用玩伴 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 就像開頭我說過的千禧一代一樣, 我們跟蹤研究的很多人 在年輕的時候 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 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 但在75年的時間裡, 我們的研究一次次地證明, 日子過得最好的, 是那些主動與人交往的人, 與家人、朋友或者鄰居。11:09那麼你們呢? 也許你現在25歲, 或者40歲,或者60歲。 怎樣才算主動與人交往呢?11:19嗯,我想有很多種方法吧。 最簡單的,別再跟屏幕聊天了, 去跟人聊天, 或者一起嘗試些新事物, 讓關係恢復活力, 一起散個步呀,晚上約個會呀, 或者給多年未曾聯繫的親戚打個電話, 因為這種家庭不和睦太常見了, 但它帶來的傷害又很大, 尤其對那些喜歡 生悶氣的人來說更是如此。11:52我想引用馬克* 吐溫的一段話來作為結束。 一個多世紀前, 他回首自己的人生, 寫下這樣一段話: 「時光荏苒,生命短暫, 別將時間浪費在 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 用時間去愛吧, 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12:22美好人生,從良好的人際關係開始。12:27謝謝大家。12:28(掌聲)Translated by Lee LiReviewed by Alvin Lee這個13分鐘的演講只是75年研究的一個縮影,想了解全貌的建議去該項目的官網看看:官網鏈接。
除了文字介紹之外,官網上還有一個展現這75年研究進程的互動式圖表。
目前這個研究小組已經在準備第二代的研究,目標人群是上一次參與者的子女,預計總人數大約有2000多人。
第二代研究將主要關注童年經歷對中年健康的影響。詳見:鏈接。
很多人對這個演講和研究有些誤解,補充一下:
- 這個演講是研究結果大幅度的簡化後的呈現,完整的結果要複雜的多,演講者簡化了結論,是考慮到受眾和場合的關係。
- 研究的目的是發現關係和規律,初衷並不是為了教大家怎麼做人,研究者把過程、結果完整客觀地呈現出來(論文),供後人參考,或是在這個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
- 研究都是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的,論文里肯定會詳細寫明各種條件。所以,用研究結果指導個人生活時要謹慎,不要輕易地給自己的人生下判斷。
- 「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如果有,人生就沒有意義了。任何回答都只是讓大家多一些參考的維度。
之前回答過的兩個相關問題,對理解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幫助:
為什麼大眾以個人判斷群體,科研人員用群體來定義個人?
為什麼有的人從不讀書但其遠見、思維方式、做事方法卻那麼卓越?
參考:鏈接
字幕視頻來源: 鏈接
&>&>&>&>&>&>&>&>&>&>
分類回答:
理性嚴謹的 - 輕鬆娛樂的 - 攝影旅行
當年,是個被人認為只適合當老師,過過穩定簡單的校園生活,結婚生子;如今,選擇脫離公司體制,過著跨國斜杠青年的」非常軌人生」。被很多人笑話,周邊親朋好友不理解,不看好,說我太不切實際,這麼老大不小了還如此任性。
但自己心裡非常明白,這個選擇正是在對自己負責,過自己的人生。
我們絕大多數人,從有意識開始,就開始不斷的模仿和跟隨,模仿前輩,模仿周邊人,從眾,沒毛病,因為這是人性的本能,從眾和跟隨意味著風險相對小,如今,大多數人還是像自古以來那樣,活著其他人的生活,夢想著他人的夢想,而不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哪怕自己已經意識到從眾的難受,還是在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比如
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能生存下來就不錯了,哪裡還顧及自己喜不喜歡。
如果不這麼做,父母會擔心,親朋好友會有異樣眼光,很丟臉。
其他人也是這麼過的,現在也過得不錯,我需要再堅持一下,也能過得像他們一樣。
。。。
這些其實,某種程度都是在自我設限。我們習慣選擇更舒適的方式活著,卻不自主的給自己帶上了一個枷鎖,還斬釘截鐵告訴自己沒有其他選擇了,而事實是,我們自己封閉了其他的選擇。可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你可以選擇過一元人生,也可以有二元人生,三元人生,四元甚至五元人生,關鍵是,你有必要審視自己,有資格要求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生。
比如,自己出國前,我以為上班和工作和賺錢是差不多一碼事,但當我看見身邊這麼多人選擇不上班,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工作,工作也不是為了賺錢,不工作也一樣在賺錢,徹底刷新了我對這三個概念的認知。所以,上班,工作,賺錢,並不能成為限制我們過自己想要生活的障礙。
現在問題來了,不少人會覺得我在說雞湯,那怎樣是屬於自己的一生,怎麼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的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是怎樣的。在這裡我總結了一些心得,幫助大家尋找自己的答案。
(1)不清楚想要什麼,起碼弄清楚不想要什麼。
這就是用減法原則,去除不想要的,剩下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但是,也有難點,因為習慣於從眾和被動人生的人,一來不太有勇氣去表達自己對現狀的不滿,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二來,可能消磨麻木到連自己不喜歡什麼都不清楚了。這個需要系統的方法去引導,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私聊我。
(2)從」興趣+優勢+對他人有價值」三點交集中尋找。
這個是我之前提到的個人定位里用的方法,其實,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我之前的兩篇個人定位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工具方法去找到自己的初始答案,已經算非常全的了。
海鷗姐姐:這篇總結送給還在尋找個人定位的你(一)?zhuanlan.zhihu.com海鷗姐姐:這篇總結送給還在尋找個人定位的你(二)?zhuanlan.zhihu.com為什麼說初始,因為需要概念驗證,需要你在實際行動中去修整,沒有任何人可以從一開始就完美的定義好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你知道這樣的人,請麻煩私信告訴我一下,我要去取經了。
(3)選擇嘗試扮演與現在自己對立的性格,過過與現狀對立的生活。
這種方式,有些大膽,但是個捷徑,因為明顯是打破你現有的舒適圈,擴大你的人生嘗試,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是因為從未嘗試過不同的生活體驗。
最後,感謝大家每一次都這麼耐心的看完我寫的回答,然後這麼用力的支持我,回顧這段時間的回答,發現收藏大於點贊,我清楚知道,收藏等於認可,點贊等於傳播,感謝知乎小夥伴們的認可,我會繼續輸出更多乾貨,希望自己的知識,經歷和經驗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END——
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點個贊或者點個關注,就是我原創最大的動力^_^
我是海鷗——一個善用有效社交跨國玩轉人生的內向型女孩,每天3位免費諮詢名額。
知乎用戶?www.zhihu.com你也許不懂如何有效社交,建立高質量社交圈,甚至跨國社交圈,為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或者對海外工作、生活和學習有疑惑,可以主頁私信我@海鷗姐姐,歡迎加入我的「有效社交達人進化營」,我會陪伴你,一起銳變成理想中的自己。
沒想到會獲得這麼多贊,作為一個知乎小白,真是惶恐不安。評論區有很多大神,精彩的言論讓我好佩服,這篇算拋磚引玉了。我堅信,只有不同的觀點碰撞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知我罪我,一任諸君。
轉發是可以的,非商業用途註明作者即可,商業用途請與我聯繫。
以下為原答案:
余記童稚時,嘗覽坐井觀天一文。何為青蛙?拘於方寸之地者,余於心常不齒之。
後方知世事不易,諸事皆難。乃知浩浩天地下茫茫蒼生多為欲做蛙而不得者。
此生願為井中一蛙,
不知天之浩渺,
不識地之深厚。
不問碌碌世事,
不嘆日月年華。
井壁綠意盎然,春也。
喜聽涼風陣陣,夏也。
身著落葉紛紛,秋也。
飄落白雪點點,冬也。
何謂光輝偉大?
何謂聲震寰宇?
余不知矣。
唯知於心中方寸之地,自得其樂,此生亦足矣。
謝邀。
人考慮怎麼活時,首先得考慮:
剝除掉各種亂七八糟的描述和定義,人到底是什麼?
人是經歷漫長進化而來的動物,有DNA里自帶的欲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人類天性貪生怕死、好逸惡勞,喜歡吃高熱量食物以維持生存,喜歡優秀外表的交配對象以延續種群,喜歡獲得權力以獲得安全感和更多可支配的資源。
這是人類的天性,無法違逆。
不尊重這個,就是不尊重人類本身了。
許多斬釘截鐵的牛人,會鼓勵你做一個高級的人,但太難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念頭,就不客觀。斷除一切人類本能、成為一個完全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也太艱難。
溫和點的先哲,都會鼓勵你順應天理。人天性如何就如何,隨意吧。但人類畢竟是進化過來的動物,已經脫離了普通動物了。
所以我覺得:不該壓制人類的本能,應該尊重人類的天然需求。
有位了不起的人說得好:要兼顧個人的奮鬥,和歷史的進程。
少年人血氣方剛覺得個人奮鬥天下無敵,老年人吃虧多了覺得歷史進程無可匹敵,這都是走了極端。別走極端,過猶不及啊。
做人也是如此。
但我們也得知道,這就像機器需要上油保養一樣。即,追求一些飲食男女,是讓自己快活的手段,而未必是人生的目的。
所以呢,「我餓了,我想吃紅燒肉,吃不到!」很痛苦啊很痛苦;但如果能意識到,「這種需求是DNA里自帶的本能需求」,就能夠相對客觀一點了——痛苦還是痛苦的,但好像沒那麼致命了。「人生又不是只為了紅燒肉而活的。」
痛苦與煩惱是難免的,也不用刻意避免。
但冤有頭債有主,了解痛苦與煩惱的來源之後,人就能夠比較好地處理痛苦,不至於太被痛苦煩惱所控制了。
人類的大多數身體痛楚,都是身體在通知大腦:自己有危機。
人類相當多心理煩惱,都來自於內心自我保護之後的幻覺:覺得自己極為重要(自尊心的需求),或覺得自己極為不重要(避免自尊心受傷的自我保護心理)。
這兩種心態,很容易扭曲出別的煩惱來。
人沒那麼偉大。讀多了科幻小說的諸位一定會覺得,仰望星空,人類渺小得很。
但不能因為人類渺小,就將自己投身脫附在一個更大的東西上,來尋求安全感:你還是你,並沒有變得更了不起。
大師父們講放下講無我,就是在說:別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也別太看輕自己。自己就是自己。
接受事實就好了。
我們是不健全的人類。有許多DNA里自帶的滯後的毛病。
世上大多數事都不完美。
接受就好了。
有了這個心態,就可以去做人了。
做人嘛,無非是求樂脫苦。
如上所述,相當多的苦來自於限制約束與幻想。相當多的樂,是做自己喜歡的勾當。
想清楚了這一點,那就在別害人的前提下,別給自己太多限制,做點自己喜歡的勾當,滿足自己的物質與文化需求。如果還能順便社交社交,滿足一下別人,就很好了。
我覺得,人活成這樣,就可以了。再多的,就是滿足自己以及他人的幻想了:當然這樣也無妨,只是未必有必要。畢竟人活得已經夠複雜了,給自己加太多戲,很容易就累了。
別把自己的感受想得太重要,也別把自己的感受想得太不重要。
歸根結底是:別想太多自己。
汪曾祺先生有個小說,《七里茶坊》。說1960年困難時期,他在張家口一帶,和幾個當地人一起掏糞。平時吃莜麵窩窩。閑下來就在炕上聊天,讀杜甫的詩。他們自己只有莜麵吃,於是吹噓壩上有無數羊肉,有韭菜成山,真好。
其中一個青年很煩惱,因為要結婚,女朋友想他送一支鋼筆,他送不起;汪曾祺就和其他老幾位湊點錢解決了。青年很高興,但也有點感慨,「為什麼我們同樣是人,你就掙那麼多錢,我就沒有?」大家都無話可說。
到夜間壩上下來趕羊人,滿身風雪。說他們也是一天到晚吃莜麵,要個窩頭就挺好了。說趕羊下來,是為了過年了,讓壩下的人有口肉吃。
當時汪曾祺身邊的老幾位很感慨。那個青年說:「他們真辛苦……我們也很辛苦。」
於是有位老的說:「中國人都很辛苦啊!」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別把自己看得不太重要,就會看到世上許多別的苦惱。
只要還心心念念琢磨著自己,煩惱就完不了;既然煩惱完不了,就不用急著逃脫煩惱了。
小昭給張無忌唱歌,所謂地陷東南,天傾西北,天地尚且不完美。又說受用了一天,一天便宜。百年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范仲淹說人生小時候痴呆,老年憔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將浮名牽繫?
李宗盛唱過了山丘,才知道無人等候。王家衛很早就說了:過了這個沙漠,就是另一個沙漠呀。
黃霑說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您看,說來說去,都是一個意思:
只要自己還活著一天,那麼前路茫茫,煩惱不會斷的;太過掙扎也是自尋煩惱,那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日子吧。
個人的奮鬥固然是要有的,但也得順應歷史的進程嘛。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或太不重要,接受自己與世界都是不完美的,就不至於一葉障目,就看得見世上的許多道理,知道自己的欲求,然後去生活了。
如果覺得我說得太玄,我提供一個非常方便實際操作的方式。
時不時地,將自己當成一個遊戲NPC,然後假想:自己從第一視角轉換成第三視角,即,假想自己正從上空,俯視自己的軀殼。
不要有任何批判的心態,就正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像另一個人審視自己一樣審視。就保持這種心情,用一種旁觀者心態觀察自己。
如果不熟練的話,就在房間里安一個攝像頭,拍攝自己兩個小時自然而然的所作所為。
如此審視自己,就很容易發現:
原來自己不知不覺間,做了那麼多細細碎碎蠢事啊!
而人做的大多數蠢事、繞的大多數彎子,都來自於「太把自己一時的感受當回事」了。
習慣這樣地自省,能不知不覺間過濾掉許多過於自我的煩惱。
久而久之,就可以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以及同樣不完美的世界了。
人就是這麼回事,放輕鬆點,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假思索地,過下去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