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那歷史上有哪些濫授名器導致的混亂呢?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意思是名爵和禮器是不能隨便授予的。君之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這個太平天國應該是當仁不讓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太平天國末期,封王之濫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根據記載和說法的不同,被封王爵者在一千多人到兩千多人不同,總之都是十分駭然和不可思議的程度,連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自己在寫給曾國藩的狀詞里都認為這種濫封簡直是發了瘋,甚至許多被突然封王的小人物,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而不願受王爵。

如太平天國晚期名將堵王黃文金的弟弟,在黃文金被封為堵王后,他也被連帶封為了昭王,但他自認為一直只負責後勤工作,根本不願受王爵,他認為自己老哥打了那麼多好仗才封王,自己毫無軍功封王不是莫名其妙嗎?

不過我想探討的是,太平天國晚期名器不可思議的泛濫,本身可以說就是天王洪秀全在使用的一種權術——「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指的是名器不能濫授,而是授予名器的權力不能交給別人,這種權力正是洪秀全所擁有的極少的權力中最重要的一個。

這要從早期的太平天國說起。

一、前期七王和天侯

太平天國永安建制時,除天王洪秀全外,又封了東南西北和翼王這五個王,一直到天京事變為止,除了中間封過秦日綱燕王、胡以晃豫王外,再無封王,且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也很快便被東王楊秀清以其戰敗的責任褫奪了王爵,改封為了頂天燕、護天豫這兩個在侯爵以上、王爵以下,略顯奇怪的爵位。

此時的七王,地位相當之高,即使是燕王和豫王這兩個次等王也都是方面軍統帥的級別,而東南西北翼這五王,更是身兼軍師,在採取軍師負責制的太平天國中,這五王實際上共享了天國的最高統治權。

在七王之下則是天侯,天侯我大概數了一下,到天京事變為之所封的天侯也只有十多人,其中包括主持北伐、孤軍打到天津的林鳳祥、李開芳,太平天國行政系統的一把手陳承瑢,東王楊秀清的謀主盧賢拔等人,均是地位極高、功勞極重的人物。

此時的太平天國的名器,正如李秀成所說,是齊齊整整,可以說封爵的要求相當高,且整個官爵體制也相當嚴整,職同XX、恩賞XX、朝內官宮中官軍中官守土官的各種官爵形式,其嚴謹程度甚至更在正統朝廷清政府的官爵體制之上。

二、太平天國官爵體制泛濫化的轉折點: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大權獨攬的東王楊秀清依靠個人才幹和軍師負責制而形成的一種事實上的僭主政治,或者按照洪秀全的理解,就是一種威脅極大的權臣政治。

因此在天父殺天兄的一場慘烈無比的鬧劇後,吸取楊秀清僭主政治經驗的天王洪秀全,為了防範再度出現這樣的權臣,開始使用各種手腕來牽制、削弱和避免產生一個領袖型的人物。

在最初,洪秀全針對率軍回朝收拾殘局的翼王石達開(此時已經改成義王,成為了天京事變後天國新的僭主了)使用的辦法,就是封他兩個哥哥為安王和福王,希望在天國早期七王全部凋零的情況下(南王、西王在定鼎金陵前戰死,豫王病死,燕王和北王殺東王后又被洪秀全清算),讓安王、福王和翼王石達開之間形成一個新的平衡局面,造成類似早期五王協作的那種和諧局面。

然而洪秀全的這兩個哥哥能力和資歷上不可能和早期五王相比,既無實力牽制石達開,也無資望取得天國將士們的擁護,在此種情況下石達開很乾脆選擇了率軍脫離天國——當然石達開也沒料到失去天王這個信仰中心後他的遠征軍瓦解會如此之快。

在石達開離開天國後,洪秀全面臨的情況是天國上下強烈的不滿情緒,他兩個無能哥哥無力處理的軍事危局,以及自己也相當清楚的、自己在軍陣上的毫無才能——這又不得不誇獎洪秀全一句了,洪秀全殺楊秀清是為了保命的生死之斗而非嫉賢妒能,洪秀全向來是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在自知之明的方面,天王的自我認識是非常清醒的。

為了解決石達開離開後天國即將崩潰的危局,洪秀全啟用李秀成、陳玉成等人,建立了掌率會議制度,一方面重用忠心於自己、能力又一般的蒙得恩作為掌率會議的最高領袖,另一方面啟用能力超強的李秀成、陳玉成等人互相牽制和負責實際工作。這幾乎瞬間扭轉了天國危局,為太平天國續命了好些年——要注意,此時洪秀全雖然又冊封了掌率會議的幾位掌率王爵,形成新五王,但王爵依舊代表了太平天國的最高權力。

問題在於這之後李秀成通過扶持自己的堂弟李世賢掌握了天京北面的軍事大權,自己掌握天京南面軍事大權,又通過保舉天國早期因湘潭大敗而邊緣化的人物林紹章執掌天京中樞大權,保舉因北王韋昌輝被誅殺而地位微妙的北王族弟韋俊進入掌率會議,這樣除了江北的陳玉成和實際上無才幹的蒙得恩外,李秀成就取代了石達開的地位,成為了天國的新僭主了。

李秀成這個人物非常有趣,按照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所說,他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物,而且正如封號忠王那樣,李秀成是一個非常忠心於天國的人物。但是外柔的李秀成,其實多次和洪秀全爆發衝突,數次在和別人的通信中抨擊乃至於辱罵洪秀全(直言洪秀全是在說天話等等),而內剛的李秀成,卻又會坐視蘇州四王四天將的投降傾向不管,在後期採取十分消極的態度自欺欺人。

李秀成的性格特點完全為洪秀全所拿捏,因此洪秀全才可以在失去對掌率會議的控制力後,轉而利用自己所獨有的授予名器的特權,來控制李秀成。(這中間還有一個插曲,洪秀全一度試圖扶持干王洪仁玕取代李秀成的地位,但結果是洪仁玕完全被李秀成利用,幫助李秀成奪取了蘇南,還導致安慶失守、陳玉成敗亡,讓李秀成完成了最後一步躍升,成為天國唯一實權人物)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太平天國官爵的分封到了極度泛濫的地步,前面提到燕王秦日綱的王爵被楊秀清壓製為了頂天燕爵,豫王胡以晃的王爵也被壓製為了護天豫爵,洪秀全便乾脆將這天燕、天豫這兩個爵位固定成了王爵和侯爵之間的新爵位,發明了各種某天燕、某天豫的爵位。而後更嫌不夠,又把石達開義王的義爵、他兩個哥哥安王福王的安福兩爵,發明成了比天燕、天豫、天侯又高一級的新的三個爵位某天福、某天安、某天義這樣的爵位。

但即使如此,也只能起到刺激中下層骨幹的作用,而無法從李秀成手中分權,要從其手中分權,唯一的辦法,還是封出更多和李秀成一樣的王爵來,這樣不光是和李秀成級別相近的方面軍統帥人物被封了一字王爵,連李秀成、陳玉成這些方面統帥的副將和部下也被封了一字王爵——結果就是太平軍的急劇封建化,人人皆王爵,意味著人人有了開府建牙的權力,意味著每一個將領都成為了隔絕地方的封建領主,結果就是為了從這些封建領主手中分權出來,洪秀全又不得不將鎮守一城乃至一縣的這些小王爵領主的幕僚、後勤負責人們也都封了級別近似的王爵。

結果就是封王封到了無字可以用的地步,不得不又發明出了新爵位列王,免去在王爵前加個字的辦法,但在如此濫封之下,連列王都不夠用了,不得不又發明小王(在王字上面加類似小字的三個點)。

王爵的濫封,自然就導致了此前天燕天豫天侯這些爵位價值急劇下降,不得已,只好又在王爵和天燕天侯等天爵之間插入了天將、朝將、主將等新爵位,疊床架屋,完全不可收拾了。

三、總結

洪秀全在才幹能力上較之東王楊秀清相差極大,天京事變前東王更是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權,奪取了幾乎全部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為何能夠實現反殺?

除了楊秀清樹敵過多外,洪秀全手中最大的武器,就是他作為太平天國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所擁有的冊封名器的權力,只要擁有這個權力,洪秀全就可以拉一派打一派,策動內訌,維繫自己最高領袖的地位。

在天京事變後,當李秀成逐步控制後期天國各項大權後,面對確實忠誠於太平天國、且為人無懈可擊的李秀成,洪秀全所能用來牽制他的武器,便只剩下了分封名器的這項權力了,這就是導致天國晚期,官爵濫封至不可思議地步的根本原因。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濫授名器是因為手上只剩下了這個權力了。


補充一下信綱公的有關朝鮮宣祖冊封了上萬功臣的具體信息,特別是這些功臣的待遇方面。

在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中,李氏朝鮮險些遭到亡國,幸虧得到明朝支持加上各地義軍挺身而出得以轉危為安。朝鮮王朝在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中受創巨大,雖然1598年時戰事已經結束,但到了1604年,也就是朝鮮宣祖37年11月,才正式著手冊封在倭亂中立功的功臣。(主要原因是功臣都監和宣祖打嘴炮時間太久了

宣祖冊封的功臣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扈聖功臣,宣武功臣,靖難功臣和原從功臣。

扈聖功臣:共86人,指跟隨宣祖逃離漢城到義州的臣子。各封爵賜君。其中不少是醫官,內侍和理馬等身份低下者(內侍二十四人, 理馬六人, 醫官二人, 別坐司謁又二人)。【嫡長子世襲。一等賜伴倘十人、奴婢十三口、丘史七名、田一百五十結、銀子十兩、內廐馬一疋。二等賜伴倘六人、奴婢九口、丘史四名、田八十結、銀子七兩、內廐馬一疋。三等賜伴倘四人、奴婢七口、丘史二名、田六十結、銀子五兩、內廐馬一匹。

宣武功臣:共18人,指倭亂時直接參与戰鬥的大臣。各封爵賜君。李舜臣,權栗,金時敏等人就在此列。【嫡長子世襲。一等賜伴倘十人、奴婢十三口、丘史七名、田一百五十結、銀子十兩, 內廐馬一匹。二等賜伴倘六人、奴婢九口、丘史四名、田八十結、銀子七兩、內廐馬一匹。三等賜伴倘四人、奴婢七口、丘史二名、田六十結、銀子五兩、內廐馬一匹。】

靖難功臣:共12名,指在倭亂期間平定李夢學之亂的大臣。各封爵賜君。【嫡長子世襲。一等賜伴倘十人、奴婢三十口、丘使七名、田一百五十結、銀子十兩、內廐馬一疋。二等賜伴倘六人、奴婢九口、丘史四名、田八十結、銀子七兩、內廐馬一匹。三等賜伴倘四人、奴婢七口、丘史二名、田六十結、銀子五兩、內廐馬一疋

這三類都是「正功臣」,而功勞小於正功臣的在第二年被封為原從功臣,其中包括

扈聖原從功臣2475名,宣武原從功臣9060名,靖難原從功臣995名,包含大量庶孽,鄉吏,官奴,納粟者等身份低下的賤民。(皆載諸原從之列, 爰擧盛典, 用示寵章。爾子爾孫, 享萬世之安樂)

換言之,朝鮮宣祖一共冊封了各類功臣12646名!

後來修【宣祖實錄】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批評道這世上丹書鐵券居然能這麼好拿:

扈從之臣, 至錄八十餘人, 而中官二十四人, 僕隷之賤, 又是二十餘人, 則不亦濫乎? 至於潢池弄兵之賊, 不過州郡嘯聚之徒也, 則其所以攻之者, 烏足爲功也? 丹書鐵券之設, 初豈若此之苟也?

漢高有創業之功,而先封者十八。光武有中興之烈,而繪像者卄八,亦越我太祖。 當化家爲國之日,其攀鱗附翼,有功可紀之人, 豈曰少哉?而開國諸勳,不過三十餘人而已,亦未聞廝臺宦寺之混側於其間,則祖宗愼重之意,後嗣之所當法也。

今玆扈聖、宣武兩功臣,其數百有四人。

至於執御之賤隷,傳令之貂璫,無不俱收而冒錄, 與之同歃盤血,共指山河。其貽笑於後世,至此極矣。當事之臣,耳目之官, 恐不得辭其責矣。

搞笑的是因為封的功臣太多,所以封賜功臣的教書多至數百軸,大臣們表示完全念不完啊!

功臣等敎書頒給時, 有宣敎節文, 而今則敎書之數, 多至百餘軸, 若遍讀, 則日力亦有不足

熟悉朝鮮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氏朝鮮時期的身份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庶出王子的待遇甚至比不上嫡出公主的駙馬),即便是貴族也在「從父法」「從母法」和「從父從母法」中掙扎,父母一方是庶孽賤民,那自己也是賤民。從此身份世襲,基本可以說再無出頭之日。

但是,此次所封功臣當中卻有大量出身賤民庶孽而立功(其實多數是冒功)的人。他們成為貴族直接衝擊了朝鮮傳統的身份等級制。再加上之前倭亂中,存放在刑曹和掌隸院的公私奴婢文書被百姓趁亂故意燒毀,使得國家政治稅收等等方面從此陷入了紊亂。

已而駕出,亂民大起。先焚掌隸院、刑曹,以二局公、私奴婢文籍所在也。遂大掠宮省、倉庫,仍放火滅跡。景福、昌德、昌慶三宮,一時俱燼。

因此有識之士也指責這種亂授功臣號的行為,國王外逃時跟從的宦官乃至牽馬的下人都成了功臣,實在讓那些真正為國家浴血奮戰的將士寒心啊!

至如扈從之臣,徒以羈紲之勞,而紀名太常, 能無僭功之誚乎?而況宦竪之輩, 贄御之臣,或擢於金玉之班,或序於東班之行,酬勞之典,未爲不優。而必欲置正勳之列,雖耳目之官,交章論列,而不以爲可。

噫! 鐵券金櫃之藏,山河帶礪之盟,其可與此輩同之哉

上之聰明,非不及此,故徇其苟得之情,爲他日赴難之勸。而曾不悟沮戰士激勵之心,結勳臣憤恨之氣所悅者少,所慍者多。後世之譏,烏得免哉?。

朝鮮王朝末年以至於有「家家主事,戶戶參奉」之語,嗚呼,恐其禍種於此時也!



清朝後期江南是滿街侯補道,要親命的是這些人大部分都捐了二品頂子。等缺的還好,地方上更混亂,看文史資料里講一個地方的巡檢是總兵銜,級別太高了,加四品銜的知縣也難以管的了這從九品的職務。還有不少商號的經理也是知府、知州的頂子,真有點問題,河總他們管不動這些人,晚清地方扯皮的事多,與這個有關係。

另一個就是國軍後期,少將和不要錢似的,當時我這邊剿匪,一堆少將山大王,平頂山之戰的那位師長,在轉業前就在東北這一路就捉了三十多員「少將」。


首先一句,閹黨粉+無腦東林黨陰謀論者可以出來了,給你們開開眼界。

實際上明末魏粉眼中力挽狂瀾的魏公公時期,就發生了嚴重的濫授名器事件。首先,讓我們了解下明末的免役相關。

然後重點來了,魏公公在任期間,是怎麼做的呢?

閹黨吹嘴裡勵精圖治的魏公公,,,,一年就給4000人冠帶。。。魏公公真是勵精圖治。。

然後補充下,恰恰是那些腦殘崇禎吹,閹黨吹嘴裡,,,江南地主的代表,,畢自嚴和其他人,籌備要杜絕這種濫授現象,,恢復應有的財政收入。

對了,這裡再提一下,關於明末一大謠言便是,無良文官忽悠我明思宗裁剪錦衣衛,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云云。近日整理畢自嚴同志的改革計劃中,我還真找到了這個謠言的最可能來歷。

這個事件是什麼呢,具體來說,就是畢自嚴和其他大員們一起商討,如何改良窘迫的財政困局,為此大家各抒己見。其中就有如下一段:

看看第四條,,相信大家估計都明白了,,,這個謠言的出處,其實源自這次重要的討論中,有關裁撤多餘缺額的部分。和那些腦殘粉鼓吹的截然不同的是,畢自嚴等一批明末官員,非但出於公心為節約財政絞盡腦汁,而且為了國家賦稅的保障,不惜對那些魏公公時期冒領冠名的,很多人眼中禍害一切的江南地主階級開刀。為恢復國家收入不遺餘力。

由於本提問限制,目前暫且分析相關濫授功名部分。畢自嚴的改革計劃中,其實涵蓋甚廣,對於日後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驛站問題,畢大人其實也有一整套合理規劃,然而在英明的崇禎面前,戶部尚書的精心謀劃,甚至不及一個外行的一句全部裁撤的建議,實在是讓筆者感到諷刺。至於明思宗一系列可笑行徑及畢大人相關財政改革論述,如有空筆者將另開一貼,進行論述。

就像開頭說的那樣,把主觀唯心主義代入對歷史的思考中,乃至最可笑,最可悲之行徑。真正的愛好者,必然是捨身其中,於篳路藍縷間開拓道路,試圖簡單的將明末危機冠之以某個人,乃至某個團體的單方向罪行,實乃可悲之道也。在此之上,盲目相信那高高在上的皇帝,便是一切真理之化身,則更是荒謬絕倫。用一句經典台詞便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推薦閱讀:

TAG:法律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