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AKB48專題27:音樂背後(下)——創作與演繹

「音樂啊,比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都更有魅力!」

——阿不思·鄧布利多

今年五月份發行的AKB48第52張單曲《Teacher Teacher》,首周銷量就達到了驚人的1661038張,從當年的《River》開始,AKB48已經連續39次問鼎ORICON榜冠軍,早已超越濱崎步

成為單曲奪冠數最多的女性藝人,並且仍然在不斷刷新著歷史記錄。然而在許多粉絲眼中,這首新單並非令人滿意的作品,題材浮誇、缺乏營養、打擦邊球……粉絲們抱怨著「肥秋」已經多少年沒有拿出過一首真正的神曲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他們真金白銀的投入帶來的恐怖銷量依舊宣示著AKB48無可動搖的偶像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粉絲們也並不像外人想像的那麼好取悅,所謂的「追星族」絕不是完全不在意作品只會投錢的傻瓜,他們對於高質量作品或演出的期待比任何路人或評論家都要更加強烈。當然因為上一期提及的原因,高度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只能保證AKB48穩定的巨額商業收入,創作出真正的好歌這件事情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對於大多數粉絲甚至是更廣泛的路人群體而言,AKB48最好的作品代表依舊是早期的那一系列經典之作。從充滿活力、能讓人一下子就記住其標誌性旋律的《好想見你》到把偶像曲風發揮到淋漓盡致,生動地展示出櫻花、青春、畢業與成長這些經典意象的代表神曲《櫻花花瓣》;再到與自身成長經歷完美結合,突出新穎風格與獨特力量感的《River》和《Beginner》;當然也少不了成為「黑歷史」的「小黃歌」代表《裙擺飄飄》和《制服真礙事》;追求深度,優美抒情或直視校園欺凌題材卻並未得到認可的《在看夕陽嗎》和《曾經蔑視的愛情》;通過大膽突破風格或是走魔性洗腦路線一躍成為國民級霸榜神曲的《Heavy Rotation》和《戀愛幸運曲奇》……可以看到,AKB48的歌曲涉及的題材和類型非常廣泛,各具風格特色,這還不包括相當一部分知名度雖低,但實則質量十分驚艷或是風格獨特的冷門作品。事實上這也是人們對所謂偶像歌曲的一種誤解,偶像團體的作品並不局限於狹義的「偶像曲風」。甚至這正是偶像藝人的優勢,他們的作品重點在於唱這首歌的人是誰,因此反倒可以不斷嘗試並推出全新的風格來滿足粉絲,而不用像專註於某一類型的創作歌手那樣擔心會因為改變風格而引發粉絲的抵觸。

因為偶像們專註於服務的正是粉絲,而非樂評人。這也正是第九期和第十四期提到的,創作受限於話語權與解釋權。在最初沒有人氣地位的時候,作為只求能活下去就謝天謝地的地下偶像,《裙擺飄飄》這樣可能引發話題的作品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幾個穿著安全褲的小女孩跳起來甩一甩裙子,這與真正的性感壓根就毫無關係,秋元康難道會不懂這個道理?他創作這個元素的本意就是直指噱頭和話題度。什麼樣的群體和階段,就會對應什麼樣的評價和解讀。不玩噱頭,認真創作有追求的題材?看夕陽,多麼沉重又唯美的話題;校園欺凌,日本社會不敢正視的沉重話題。結果呢?史上最低的銷量記錄,樂評人口中「背離偶像,故作深沉」的評價。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雙方在意的點從來就沒有對上過,自然無法達成一致。在製作都成問題的時候,就無法奢談創作的可能。

而在通過「AKB商法」贏得了市場和話語權之後,對於作品演繹的重要性又已經超越了創作本身。無論秋元康還是成員們都肯定會追求更好的作品的,只是身處於商業市場的大環境下,「神曲」的出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Teacher Teacher》這種質量穩定,缺乏驚喜但又略有噱頭的商業化流水線作品才是維持團隊運轉下去的中堅力量。那麼身為偶像要怎樣通過其他途徑來讓作品實現更大的藝術價值和人文魅力呢?這就涉及到了偶像歌手們的一個獨門優勢,通過自己的演繹來詮釋並讓作品綻放出更加神奇的魅力。而這種神奇的演繹,並不是光靠舞台上的表演者單方面就能實現的。

之前曾經提到,AKB48所代表的的偶像團體是提供「角色消費」的服務性行業,而所有角色參與的故事最後都必須回到舞台上來完成結局。10餘年間,AKB48流水線一般地生產出了數量驚人的音樂作品,其中有少部分精良之作成為了經典(就其數量而言,已經是頗為驚人的成就);而另外大部分,其價值都體現在了豐厚的商業回報上,它們更像是之前提到的「製作」的結果。而對於創作和演繹,偶像團體真正能發揮實力的戰場其實並不在CD唱片里,橫掃榜單的她們終究無法單憑銷量成績與那些真正的純粹音樂創作者相提並論。但是在另一個舞台上,她們卻終於可以綻放不輸於任何人的驕傲與精彩——那就是Live演出。

當我們在參與日式偶像Live時,我們到底在享受什麼?

對比那些只需安靜欣賞,連隨意鼓掌都會被認為是極端不禮貌的,逼格滿滿的音樂會演出,偶像演唱會就像是一場白居易口中那樣「無有尊卑上下之分的極樂之宴」。觀眾們要的就是接地氣,要的就是可以互動的狂歡。去年「打call」一次在中文互聯網上爆紅,大多數人僅僅只知道所謂「加油、支持」的意思,卻未必理解了其背後代表的日式應援文化的核心魅力——互動與合作。

首先,「打call」是包含在「Wota藝(ヲタ芸)」這個更大的概念里的。ヲタ芸(熒光棒舞蹈、通稱Wota藝)是日式演唱會,尤其是偶像live、ACG音樂live等現場活動中一種引人注目的大幅度肢體動作的舞蹈,而且它的節奏與台上的演出曲目是合拍的,實質上與台上的演出者共同形成了一場合作的表演。其本質就是一種舞蹈,或者準確地說,算是一種伴舞。既然是舞蹈,又是動作誇張激烈的舞蹈,那麼其實在演唱會的場合是不適合表演的,對於因為台下觀眾而言的場地太擠了,所以現在在大型演唱會也很難看到現場Wota藝,它確實就真的逐漸成為了一種單獨的表演形式,也就是對曲目的另一種演繹方式。所以後來在現場live中保留下來的,就是動作不那麼激烈的應援形式了,打call。舉例細分來有MIX(ミックス)、PPPH這些概念……例如「里打(上敲擊一下,下敲擊一下)」、「里跳(里打同時跳躍,一般會跟著喊hi)」、「前揮」、「快揮」、「上升氣流」等。口號中常見的除了「hi」之外,還有「fufu」、「fuwa」、「GT警報」「PPPH」,其中「GT警報」一般是由「Call Leader」(即前排帶call的人)來喊,之後通常會跟「PPPH」(即o~~ hi)……

對於外人而言,面對這樣的描述說明絕對是一頭霧水。因為打call應援這種形式的確很難用語言來解釋清楚,只有去演出現場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這種看起來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滑稽的舉動,為什麼會讓如此多的人受到震撼和感動。尤其是在AKB48這樣的養成系故事體系中,這就是讓所謂的「角色創造者」與自己的「avatar」達成同步的密匙。

日本的養成系偶像表演本身到底有何魅力?論音樂本身、論唱歌舞蹈硬實力,台上的小姑娘們都無法做到完美演繹。但她們要表演的,正是「即便如此也要全力以赴對待演出」、「一生懸命想要努力實現夢想」的自己。重要的不是完美的聲線和標準的動作,而是那種能夠在一瞬之間觸動人心的勁頭與氣勢——沒錯,偶像就是所謂的「小鮮肉」、「花瓶」,就是永遠無法像真正的實力派那樣純粹靠作品和表演本身達成完美的演出。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努力去做好,才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才更需要投入百倍的精力與意志去拚命唱好歌、做好動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唱穩跳好、盡自己最大的去對齊同伴,跟上節奏。這就是當年夏老師對元AKB48成員們所說的,絕對不能辜負舞台的責任感,與一種傻瓜式的執念。站在台上,就是要有做不到就滾蛋的決心,就是要有面對每一位觀眾都像是在專門為他而演出的專註,就是要有從周身每一個毛孔都能全力散發出光芒的覺悟。

而台下的粉絲們,面對如此洋溢著澎湃青春力量的熱血場景,要是還能坐著無動於衷才是奇怪。他們肯定也會渴望回應這份激烈的表達,不僅僅是簡單的鼓掌或喝彩,而是真正搭配上音樂旋律,能夠引起雙方共鳴的完美互動。當台上的演出者唱出標誌性的歌詞時,台下的觀眾也回應著震耳欲聾的「hi~hi~hi~hi!」應援聲。這也是為什麼一模一樣的歌曲,MV版與現場版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而對於偶像歌曲而言尤為如此,live版整齊劃一、完美應和的背景應援聲,可以讓歌曲的感染力直接飆升好幾個檔次。

在日式偶像演唱會,很少會在台下看到寫著「xxx我愛你」之類標語的立牌,現場觀眾們手中持有的,就是電光棒。握著熒光棒的觀眾,不是反覆呼喊著偶像的名字或是無組織的瞎叫,而是全情投入地配合著台上的歌曲完成整齊又震撼的打call應援,讓自己也成為了演出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一場完美的演出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的。正如同說唱表演時台下的觀眾會不自覺地舉起雙手回應,搖滾演出時台下也會有燥到極點的「POGO」狂歡,一切激情四射又強調互動的演出都會誕生出這樣能讓觀眾也表達出最大熱情回應的獨特形式。更加通俗的例子,就像是相聲演出時觀眾們在接到梗時的喝彩和噓聲,如果少了這些,總會讓人覺得不夠完整,缺少了氛圍;也好比視頻里出現經典梗或場景時的刷屏彈幕,彼此會心一笑,懂的自然懂。這是一種對於演出者(作者)的寶貴反饋,一種「原來在場的都是自己人」的默契共鳴。無論是表演者或是觀眾,還有什麼能比這樣心意相通的互動更加令人感到幸福的呢?

這就是為什麼AKB48的每次演出開場前,都要由黑人歌手DJTAZ那段「Are you ready?」的經典說唱來引爆全場。他提醒著所有觀眾,準備好開始演出,不是觀看,不是欣賞,而是投入進去,與自己的偶像一起完成這次盛大的表演。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是以AKB48為代表的三次元偶像演唱會還是ASL那樣的ACG歌曲演唱會,整場演出數萬人的台下基本找不到一個坐著的觀眾。山呼海嘯般響遍全場的應援聲,與統一有序地璀璨閃耀著的螢光棒海,與台上的表演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震撼呼應。從來沒有哪場演唱會是強制規定要使用這些熒光棒,那些應援方式也不是歌曲在被創作時所考慮過的。就像LoveLive演唱會上那令人過目難忘的「吹蠟燭」和「變色橙海」,沒有什麼系統統一控制燈光或是預先排練,這是一種不會讓人意外的偶然,這是一種台上與台下藉由共鳴與羈絆產生的寶貴默契。這樣的演出,或許台上站著的不是實力最頂尖的歌手,但在台下卻擁有世界上最專業、最熱情的一批觀眾。

這就是歌曲背後的秘密,成員與粉絲們的共同演繹,完成了這個故事最閃耀而動人的結局。總選舉、握手會、大組閣、猜拳大會、捆綁銷售……AKB48創造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營銷手段和商業奇蹟,但這些帶來的收益是給運營方的,它們永遠不會是夢想本身。對於成員與粉絲們而言,真正能收穫到最純粹的幸福與成就感的,是最終共同親歷的演出,回歸到音樂本身。因為只有他們才明白從僅有七名觀眾的秋葉原地下劇場到座無虛席的東京巨蛋之間那1830米的距離意味著什麼,只有他們才理解從「唱著《裙擺飄飄》的秋葉原露底褲偶像」到「用《風正在吹》為無數災民送去希望的國民女團」之間經歷了什麼。偶像在殘酷的藝能界永遠只是最底層的後輩,粉絲們在社會上也往往是沒有話語權的年輕人,正因為人微言輕的渺小與青澀,所以才格外珍視彼此的認可與支持。台上站著的不是什麼身份高貴的藝術家,她們不夠完美,會犯錯誤,唯一的特長是全力表演;台下同樣站著的也不是什麼地位顯赫的評委,他們不懂鑒賞,無權嘉獎,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應援。就像是《霍頓與無名氏》里那一粒塵埃上面的小鎮,所有人一起共同發聲,也僅能在更大的世界中產生微渺的細小聲響——但即使是這樣微弱的聲音,也是無數夢想合奏的結果,總有那麼一天,這聲音終究會被全世界聽到。

於是在經歷了所有漫長的成長故事之後,關於夢想的話題又回到了音樂與演出本身。所謂音樂的魅力就在於旋律的藝術美感帶來的共鳴與感染力,而這種共鳴是可以通過人的努力與合作宏觀放大的。無論是逼仄的地下劇場還是宏偉的巨蛋舞台,這種台上與台下一起完成的合作演出都不會輸於任何高貴專業的樂器合演。

觸動人心的共鳴,和諧共奏的默契——這本就是音樂至美至妙的最高境界。

下一期:《可愛的二代目領袖——橫山由依》


推薦閱讀:

TAG:AKB48 | 偶像 | 演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