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鐵路時代為什麼沒有沿長江的既有線幹線鐵路?

一般來說,橫向既有幹線鐵路主要是指隴海線和滬昆線,這其中,隴海線是最為重要的橫向既有幹線鐵路,包含三省會(鄭州、西安、蘭州),鐵路樞紐徐州以及港口城市連雲港。

對比之下,如果沿江修建既有幹線鐵路也有類似的經濟效益,滬寧段借用既有京滬線滬寧段,新建南京(包含合肥聯絡線)~九江(包含南昌聯絡線)~既有武九線~武漢。之後由於地形導致修建困難原因可借用既有漢丹線襄渝線連接重慶。這樣一來,通道連接了兩直轄(上海、重慶),四省會(南京、合肥、南昌、武漢),鐵路樞紐襄陽。


第一次修改,以下針對嚴格沿江鐵路。

難修啊,而且還會被水運抵制,另外有水運的條件下對鐵路的需求不是很大,還不如修到更需要鐵路的地方去。

難修一說是針對武漢往上游去的鐵路,可能到宜昌還算好修,過了宜昌往重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峽,一路基本上都是深槽河道,兩岸的山體坡度也不是那麼適合修,而且河流支叉多了還得考慮架橋的問題,另外還得擔心發大水會不會淹沒鐵路的問題,所以川漢路到現在才算通過換皮的方式完成修建。

修出來另外一個要擔心的問題其實已經在上面說了,宜昌下遊河道經常因為洪水小範圍改道,鐵路沿江修了,怕不怕水毀問題?而且從下游開始支叉分流匯入長江的江面很寬,鐵路跨支流的橋一修就得上千米長,放在那個年代有沒有技術能力解決?

另外就是因為河道走嚮導致的繞路,還拿武漢到宜昌舉例,長江大致走向是武漢到湖南嶽陽轉個大彎去宜昌,為什麼鐵路非得跟著河道這麼繞?所以武昌往宜昌去的客專就是盡量走直線,頂多也就帶個荊州而已。

修鐵路是需要考慮成本的,在長江中下游修建緊貼長江的鐵路基本上就是干繞路,又不是需要展線,為什麼要跟著長江河道兜圈子?

分割補充

其實鐵路沿江目前也算沿著吧,只是離河道幾十公里而已,估計也有考慮長江漲水問題,那麼離潛在淹沒區原點也不是不行。關鍵問題還是當時長江航道並沒有過於繁忙,修鐵路的意願不大,但是技術難題不少。所以懶得修了而已,修也選擇離江面較遠且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修。

滬寧就是典型,滬寧河道基本上是弓背,而鐵路基本上算弓弦,少繞不少路,那為什麼非要離得很近呢。


從銅陵到九江的銅九鐵路,它的通車時間是在合武客專(寧蓉線合武段)之前的,但它只是比合武客專早了一小點而已。

武昌到南京的普速車(經由武九-銅九-寧銅鐵路)從2008年9月開始開行,在2009年4月合武客專通車以後沒多久即宣布停開。

在合武客專(寧蓉線合武段)通車之初,各類新聞媒體確實曾經在宣傳中說過:在隴海線和滬昆線之間有一個南北寬度達700公里的區域缺少橫向(東西向)鐵路通道,但是實際上這個區域範圍內早在2004年就有了寧西線。(只不過當時寧西線的起點站暫時為合肥)

另外,請留意一下湖北大冶到江西九江市九江縣沙河街北站(原名毛家橋站)的大沙鐵路(現已與武大鐵路合併,改稱為武九鐵路),這段線路的走向基本和長江幹流平行,全長為129.35公里,自1983年5月18日動工,1989年6月1日全線貫通。(1990年10月1日,武大線與大沙線接軌,改稱武九線,隨後旅客列車開始營運)

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期間,「中取華東」鐵路工程建設行動計劃當中,規劃的東西向第一通道是上海-杭州-株洲,而東西向第二通道的走向就是大冶-沙河街-向西。

最後,糾正題主的一個說法:我國既有線鐵路的橫向(東西向)幹線通道,在隴海-蘭新線和滬昆線以外,還有一條京包-包蘭線。


一個是長江曲折。

一個只要原因是地形限制,宜昌到重慶之間是三峽,要建鐵路需要足夠的技術和錢做支撐。武漢-荊州-宜昌之間以前經常會首洪水影響。所以以前川漢鐵路是武漢-襄陽-安康-成都這樣北線繞一大圈。

武漢下游鄂東-皖南山區修建難度也很大


典型的沿江鐵路,就是閩江旁邊的峰福鐵路。

峰福鐵路自建成以來,幾乎年年中斷。

一邊是山、一邊是江,很容易發生滑坡之類的問題。

這種鐵路只能盡量橋隧化,才能穩固一些。以前是修不好沿江鐵路的。


有機會是因滑坡,泛濫等問題導致沒有沿長江鐵路出現


隴海線最重要?滬昆就算不算長沙南昌也有三省會一直轄,算上擦邊而過的長沙和南昌就有五省會一直轄了(況且現在滬昆高鐵已經進了南昌和長沙),不加上蘭新,隴海線拿頭比?


推薦閱讀:

TAG:交通 | 鐵路 | 長江 | 運輸 | 輪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