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的真實原因,心臟病和炎症的關係

本文首發自瘦龍的博客:心臟病的真實原因,心臟病和炎症的關係

============================

今天,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回家,發現水龍頭開著,水槽里溢滿了水,地面上到處是水。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你肯定會先關掉水龍頭,然後再清掃,對吧。

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而目前在醫療和治病問題上,很多人在犯這樣的邏輯錯誤。我們治療很多病,只把焦點放在緩解癥狀上(只掃地),而不探究根源(不關水)。這樣治病,不僅僅治不好,還錯失治病良機?當然,藥廠會非常喜歡,因為能掙錢。

美國著名心血管專家Dwight Lundell博士,在心臟外科工作了25年,給心臟病人做過不下5000例手術。

Dwight Lundell博士,圖片來自Z3 News

他曾篤信自己的方法是對的,也認定讓心臟病人吃他汀類的降膽固醇藥物,是益處大於害處的。

然而,近些年來,Dwight Lundell卻不止1次的公開表示:他的方法大都治標不治本,是有誤的。

遭遇:半數以上患者膽固醇正常

在最初10多年的從醫經歷中,Dwight Lundell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給病患做手術。

就像一個修理師,患者心臟出「故障」,他就用手術幫他們「修」好,下次要是再「壞」了,就繼續「修」。

是的,他覺得這樣挺好,也從沒有想到去探究更深層的原因。

直到,他留意到一個現象:↓

來找他的心臟病患者中,有半數以上的人,膽固醇水平竟然是正常的

事實上,更驚人的數據是,有近75%的心臟病患者,膽固醇水平正常。①

這和Dwight Lundell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是不一致的,因為傳統理念告訴他

膽固醇高,導致血管阻塞,心臟病的罪魁禍首是高膽固醇。

現實和理論的相悖,讓他一度凌亂,開始想要找找看,到底哪裡出了錯。

通過大量的閱讀,翻閱各種研究資料,對比海量科學數據,Dwight Lundell確實搜尋到了不一樣的結果。

迷思:膽固醇和心臟病的關係

1913年,俄國病理學家Nikolaj Anitschkow,給兔子餵了大量膽固醇。②

結果兔子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他便得出飲食中的膽固醇,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結論。

但是,兔子是食草動物,天生就沒有處理膽固醇的能力。

人卻不同,我們自身就合成膽固醇。就算你一點膽固醇都不吃,體內每天也會合成3000mg(這相當於14個雞蛋,300片培根,1斤黃油中的膽固醇含量),因為人真的非常需要它,沒有它,人會死。

膽固醇在體內的作用?膽固醇參與組成了細胞膜、會被身體用來生產膽汁、還是各種激素(比如雌激素)的前體、更能有效保護大腦(腦中約包含25%的膽固醇)、是維生素D的原料、低水平的膽固醇,還可能讓人抑鬱且出現暴力行為……

還有一點很重要,人體有自我調節能力,吃進去的膽固醇多,身體合成就減少,總量會維持不變,所以食源性的膽固醇首先不足為慮。

但是,還沒等搞清楚這些,大家就被兔子研究嚇到了。且很快就認定:血液膽固醇越高,就越易得心臟病。

可事實果真如此么?Dwight Lundell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並非如此,而且,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並不支持這個假說:

?2018年4月,一項涉及26萬多人,歷時7年的研究發現,降低膽固醇或者膽固醇本身低,和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風險高相關③?日本一個研究發現:膽固醇越高,存活率越高④?2016年的一個研究發現,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高膽固醇和死亡率反相關⑤?剛剛過去的9月,也有一項研究甚至發現:一般人群中,高膽固醇,甚至是高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心臟病風險較高無關⑥…… ……

如果膽固醇非常好,且不能作為,至少不能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參考因素。

那麼,用來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豈不是在做無用功?就好像只拖地上的水,沒有從根源上關掉水龍頭一樣……

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損害肌肉,影響睡眠,損害神經,傷害肝臟,加重心力衰竭,影響內分泌系統……(公眾號回復膽固醇,心臟病,獲取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問題緊接著就又來了,假若「真兇」不是膽固醇,那又會是什麼呢?

觀察:動脈病灶區域有炎症

Dwight Lundell博士在給病人做手術的時候,發現他們的冠狀動脈病灶區域,呈現出發紅和腫脹的發炎狀況。

這讓他首先想到了一個詞:炎症。

那什麼是炎症呢?舉個栗子,你正在走路,但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腳踝受傷了,這個時候,身體就會自動激活免疫系統,來啟動炎症過程。

各種救援細胞,比如白細胞、血小板等開始來到腳踝附近,幫助你修復傷口,你會看到腳踝出現腫脹、發紅、疼痛等狀況。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炎症反應,顯然,炎症是身體最重要的防禦機制之一,沒有它,我們將無法對抗細菌感染,傷害和組織破壞。

但是,當炎症不適當或失控時,它可能導致疾病。 和外表皮膚髮炎一樣,試想動脈內壁內層如果出現炎症,也會啟動保護自己的防禦過程,白細胞、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會迅速到達發炎處「救援」。

當炎症不受控或者長期存在的話,巨噬細胞,一種免疫細胞,追蹤並穿透受損的內皮壁,吞噬表面下的任何異常膽固醇,這會促使斑塊出現。

最終,可能在某個點導致動脈內壁破裂,形成血凝塊,造成堵塞,阻止了血流而誘發心臟病。

也就是說,炎症或許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炎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真兇」

事實上,著名哈佛大學醫學教授Paul Ridker,在20世紀90年代也注意到了和Dwight Lundell博士同樣的問題,即半數以上心臟病發作的人,膽固醇水平都正常。

(Paul Ridker, M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t work in his lab.)

他當時就懷疑,是某種炎症起了誘導作用,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開始進行一種名叫C-反應蛋白(CRP)的測試。

C-反應蛋白是由於肝臟響應身體炎症所產生的,是身體炎症的敏感標誌物,當CRP長時間保持高水平時,說明身體有慢性炎症。

Paul Ridker隨後就發現,CPR水平高的健康中年男性,在接下來3年的時間裡,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是低CPR水平男性的3倍之多。

近些年,CRP水平升高,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

200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CRP水平最高的患者冠心病的風險,比最低水平的患者增加45%。⑦另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正常水平,CRP水平升高,患缺血性心臟疾病的風險高出60%,患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30%。⑧炎症也會誘發其他疾病,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在一項研究中, CRP水平最高的女性,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比最低水平的人,高出16倍。⑨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情緒壓力會通過激發促炎因子,來最終增加心血管風險。⑩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有研究人員發現,患有牙周病,比如牙齦炎,牙周炎的人,得心臟病的幾率幾乎是其他人的2倍。?

是的,身體發炎了,甚至長期處於炎癥狀態,才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根源,但根源的根源又是什麼?很少有人注意到。

根源的根源:什麼導致炎症?

除了緊急狀況下的炎症,比如跌倒、撞傷等等,真正在體內緩慢起著作用的,往往是慢性累積性炎症。

引發慢性炎症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並且長期影響大多數人的點是:飲食。

【飲食】和炎症的關係

→ 長期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飲食

長期高糖飲食,請注意,這裡的糖並不指的是白糖等單糖,還有包括精製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它們進入身體大都會轉化為糖)

也別忽略果糖,是的,你吃的水果也在傷害著身體(公眾號回復果糖,獲取相關文章推薦)

好好想一想,你平時是不是都把米面糖作為主要食物,自己吃的食物里是不是大都高糖?超市裡的貨架上是不是80%以上都含糖?

胰島素負責幫你處理這些糖,然而長期過剩的糖,就會讓胰島素處於崩潰邊緣,進而誘發各種代謝紊亂綜合征。

身體在這種狀況下,常年處於炎癥狀態。

→ 長期攝入劣質脂肪,或者含有高omega-6的脂肪

深加工食品和袋裝食品中的反式脂肪,也會加劇身體炎症,同時會損壞你動脈中的內皮細胞。

冷榨、粗製的椰子油、橄欖油、棕櫚油等木本植物油除外。

市面上的大多數精鍊草本植物油(比如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等等),都可能因為加工過程而流失部分營養,甚至含有化學毒素。

而且這些油大都omega-3不足,omega-6過剩,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omega-6過剩會極大促發體內炎症。

過去50年,僅在美國,體脂肪儲存中發現的omega-6脂肪酸

含量就增加了200%以上(3倍)

所以,平時盡量減少這類植物油的攝入,適當可以增加Omega-3 的攝入。

另外,過量飲酒和吃不健康的加工肉類,也會加重體內炎症。

【生活方式】和炎症

→吸煙,吸入煙霧會引發類似於血管損傷的免疫反應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經常鍛煉會降低誘發炎症的化學物質的水平

→慢性壓力,與慢性壓力相關的激素皮質醇的激增,會損害身體調節炎症反應的能力

→缺乏充足睡眠,糟糕的睡眠習慣會促炎,除此之外,睡眠不足很有可能影響到情緒,進一步加劇炎症

→不管控體重,較重的人通常具有較高的CRP水平,因為腹部脂肪為促炎細胞因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關鍵的瘦龍說

所以,很多人,即便膽固醇水平長期處於正常,也非常有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都一邊努力服用著降膽固醇的藥物。

一邊每天吃著錯誤的食物,吃很多主食,久坐不動,且處在焦慮的情緒中。

這些習慣就像是堅硬的刷子一樣,一遍又一遍得揉搓著你的內皮細胞,引發和積聚炎症,直到最終爆發。

抗擊炎症,才是規避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方式,因為,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推薦閱讀:

TAG:心臟病 | 炎症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