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看完第一集挺回味的
這部紀錄片,毫不誇張的說,是近幾年紀錄片中最重量級的一部。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看這部紀錄片的訪談嘉賓都有誰?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克里斯蒂安·諾蘭
喬治·盧卡斯
雷德里·斯科特
吉爾莫·德爾·托羅
僅僅看到這些大導演,是不是就已經很興奮了。那麼,又是誰,能夠請到這些大神呢?
這個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距離卡梅隆上一部電影作品《阿凡達》已經過去了九年。但是,關於《阿凡達》續集的報道,卻從未間斷。目前,《阿凡達》的拍攝計劃已經排到了第5部。關於阿凡達的各種衍生品層出不窮,阿凡達主題公園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影迷和遊客。感覺卡梅隆這幾年都在致力於對阿凡達這個熱門大IP的開發,不榨乾絕不罷休。相信阿凡達已經為卡梅隆帶來了不少財富。
然而,就在我們不停的討論卡梅隆與阿凡達的時候,卡梅隆與AMC合作,推出了這部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卡梅隆親自上陳,與眾多大神級別的導演就科幻電影展開了開放式的對談。同時,還邀請到各界專家,學者,創作者,表達各自對科幻電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這其中包括知名電影雜誌的編輯、生物學家、主持人、科幻小說家、著名演員、編劇等。
紀錄片一共六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來、智能機器、時間旅行。主題圍繞著科幻,內容巨大,信息量豐富,訪談者不僅分享了科幻電影幕後的創作故事,還從社會、心理、文化等角度入手,去解讀美國電影歷史上的科幻電影以及科幻故事。
就像是武俠電影之於中國電影,科幻電影是美國電影中一種特有的電影類型。先進的科技發展與西方特有的辯證式思考,是美國科幻電影產生的重要元素。隨著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一系列科學的發展,人類渴望了解更多,探索更多,而這些科學,究竟會把人類帶向何方,沒有人知道。在此基礎上,有的是人類豐富而大膽的想像力發揮作用,有的則是對於人類未來,對於科技的反思,無數的科幻故事就這樣誕生了。科幻電影來自人類的想像,但是歸根結底,都是對現實的映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政治、社會、文化的信息。
例如,電影《星際迷航》系列,對於美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含義之一就是種族問題。在以往的科幻電影中,所有的角色全部都是白人形象,看不到黑人的影子。而編劇吉恩卻讓一位美麗的黑人女孩兒在影片當中擔任要職。
這在很多美國的黑人心中,都產生了巨大的波動。也正因為是這個角色的出現,好萊塢著名影星烏比·戈德堡主動要求參與到影片後面的製作當中。
透過這些討論,可以看到美國社會文化的某些特徵,也可以看到人類社會文化的一角。
在這部紀錄片中,最有意思的是,著名科幻電影的導演、編劇、演員、科學顧問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講述這些電影的幕後故事,解讀它的深層含義或者社會意義。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容易忽略的問題。
《星球大戰》中,喬治·盧卡斯借鑒了許多影片,包括美國的西部牛仔片,黑澤明的影片等等,這一系列可以說是盧卡斯多年學習積澱的總結。然而,對於盧卡斯來說,他恰恰是想用這一系列打破人們的思想禁錮。盧卡斯表示,這部電影其實是拍給十二歲的觀眾看的,他們更聰明,學東西更快,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沒有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
不過,盧卡斯自己卻說,《星球大戰》其實就是一部肥皂劇,只不過是以太空為背景。話雖如此,這部影片中有著非常棒的鏡頭設計,再往深層次挖掘,《星球大戰》實際上承擔了「神話」在社會當中的意義。這部充滿奇幻、冒險、科幻、希望的作品,改變了當時的流行文化,讓人們從長時間的悲觀主義重解放了出來。
而在與「陀螺」的對談中,卡梅隆與「陀螺」探討了怪物的產生,而「陀螺」又講述了自己的童年,以及為何對怪物如此鍾情的原因。
當然,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解析,在這些大導演對話中,還會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當初,侏羅紀的故事,卡梅隆也看上了,非常感興趣。他給作者打電話,表示想把這個故事的版權買下來。然而,作者告訴卡梅隆,這個故事已經被斯皮爾伯格買走了。卡梅隆將這件事講給了斯皮爾伯格,並且表示幸虧是斯皮爾伯格拍攝了這部電影。因為如果自己拍的話,一定會拍成像《異形》那類的恐怖影片,嚇不死你算我輸。但是,斯皮爾伯格卻把侏羅紀拍成了老少咸宜的怪獸片。斯皮爾伯格表示,自己正是以十二歲的心態去製作這部電影的。(為什麼都是十二歲)
在這裡只是舉了幾個小例子,片中還有大量豐富的內容。無論你是科幻迷、電影迷、還是對美國的社會文化感興趣,這部紀錄片都不可錯過。你會從中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博格漫電影趴(ID:bogemandyp)
縮略語:
《第九區》為何取景地在巴西?白宮什麼時候開始經常在電影中被炸?ET為什麼讓人覺得溫暖?異形為何讓人覺得噁心?
前言:
第一次接觸科幻應該是高中時了吧。當時Dry放在圖書角《科幻世界》中短篇小說不知佔據了我多少個飯後時光;而後來去南京參加物理競賽用嘉宸的iPod才系統看了《三體》等一系列小說。。真的超愛這類能夠刺激大腦的各種世界設定啊!但是這系列紀錄片讓我更多的看到了科幻電影背後社會、歷史背景的糾纏、劇情設計,道具製作對心理學的利用。如果你是科幻迷,那麼《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這部紀錄片千萬不要錯過!一、簡介
言歸正傳,今天為大家安利的是近期由AMC《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本系列紀錄片由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來、智能機器、時間旅行六部分組成。
詹姆斯卡梅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提幾個關鍵詞吧!《終結者1+2》、《異形2》、《泰坦尼克號》、《阿凡達》。
這部紀錄片一個詞簡介:神仙打架。
一句話簡介:科幻電影界的諸位大咖一起聊科幻電影。
擴展板介紹:詹姆斯·卡梅隆擔任主持,採訪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盧卡斯、諾蘭、陀螺等導演,以及囧瑟夫、施瓦辛格等演員、編劇、作家等,回顧科小說及幻電影的成功演變過程,深度探究人類與科幻電影之間的歷史關係及現實意義。
二、金句摘錄
1、外星生命
科幻電影也會包含社會、政治、文化信息,也會面臨一些問題,而這就是科幻電影施展拳腳的空間。
白宮是權利與安全的象徵。因此現在電影常常有有摧毀白宮的鏡頭,企圖傳播一種絕望感。不過類似的操作在911之後才有類似的操作。
外星人侵略電影絕對是對人類內心黑暗面的隱喻,是人類摧毀自己的星球。(外星人侵略電影之父H. G.Wells1953《世界大戰》影射19世紀80年代英國侵略印度;2005年斯皮爾伯格《世界大戰》暗涵911發生後大災難的感覺。)
關於主角變為外星人來思考人性。2009《第九區》(第九區中的外星人成了難民。他們滯留在南非上空,因為那裡就有種族隔離的歷史。在拍攝地,當地人殺死辛巴威的人。輪胎套在脖子上,活活燒死,因為奪走了當地人的工作。科幻成為談論這種事情的有力手段。提出問題「什麼是人,外星人是否更有人性」);《阿凡達》利用潘多拉星球表現了對全世界的人數百年行為的映射;1982《E.T》(這個故事斯皮爾伯格說不是關於外星人電影,而是關於父母離婚的故事。為了讓人引起共鳴,ET採用了大蕭條時期老人的照片。睿智中帶有傷感,導演甚至希望能夠達到愛因斯坦的感覺);1956《天外魔花》(在當時被認為是g產zy威脅的影射,病態的統一,一模一樣的意識形態。沒有個體個性,不能夠產生偉大神奇的人類。)
與外星人的溝通。《降臨》2016)(主題是溝通,在達到有效溝通之前放棄了多少,人類學習到一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對宇宙的認識)
外星人形象的設計是一種生物學、心理學的創造,給予外星物實體感。大眼睛與大額頭就是可愛,滑溜溜像爬行動物為了讓人噁心。而原始異形的設計者利用了性心理學、死亡心理學,生命起源於強暴,YJ樣子的頭。
我們理解怪物和他者的一種方式,是試圖將它們用某種方式隱射在我們對現存事物的理解中。異形是講兩種性別特徵混在一起,對我們來說是不能理解和控制的。
2、外太空
宇宙符合我們的幻想,範圍大的驚人。我們可以構造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者一個我們未來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種「無中生有」,需要自圓其說。
「我們將去往何方?」我們熱愛探索未知。
科幻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科學家登上月球。
《地心引力》的長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地球的乾淨淳樸,邊界明顯、浩瀚無垠。
《星球大戰》被導演認為更多的是太空肥皂劇(space
opera),而不是科幻片。死星上的壕溝,快速移動的空間,讓觀眾身臨其境。開闢了新的視角。《異性》利用了零件漏水,蒸汽,來營造環境一團糟的感覺。
《星河艦隊》反映的是軍事化社會,軍人統治社會,將男孩培養為男人。少數幾部發出警告的電影,人形醜惡的部分帶到社會裡面。
《阿凡達》2009,即使半秒鐘的鏡頭都有一個名字,兩頁紙的生態設定。要保證一切合起來。
《第五元素》(呂克貝松導演)發明神族的語言,甚至做了一個小詞典。
宇宙是世界上最大的畫布。未來就是無限的(即使有限我們也不知道)。
《火星救援》2015看到一個聰明人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幾乎每一步都會遇到困難)。反而會引起觀眾我也能做到的感受。勵志並且真實。電影背後的現實動力:人類快要登上火星。
3、怪物
怪物將我們的恐懼聚化為我們能看到的東西。
電影捕捉人們對於森林裡面動物的恐懼,展現在安全的地方。讓它們化為尖叫釋放出來。
科幻片和恐怖片之間的區別在於,早期恐怖故事的驅動力一定是精神上的,源於民間傳說、神話、宗教信仰。然後到了西方文學的一個節點,科技開始成了驅動力(如基因工程,輻射等)。
例世界各地都有龍的傳說。本質上是蛇、貓科動物、巨大貪婪的鳥的混合體。也就是說我們內心深處對牙齒、爪牙的恐懼其實是一種好事。
恐龍是真實的,最好的恐怖故事,例《侏羅紀公園》。第一個鏡頭廣角往後拉,展示巨大的恐龍。「life finds the way」各種生物會突破障礙。中心寓意:人類無法充當上帝。前面的隱喻:飛機上的安全帶都是母帶,乘客直接打了個結,暗示都是母恐龍也會繁衍後代。
基因工程。電影每個人都只看到了錦繡前程。當讓觀眾激動的是,他們能夠看到出錯的地方。
科幻電影的基礎,嚴格意義上是瑪麗雪萊1818年創作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奠定的。
但是當我們做了科幻不該做的事情時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會產生怪物。1986《變蠅人》(蒼蠅基因混入人類基因中);
79年異形出現在熒幕上,當時很多觀眾扔掉爆米花、鑽到椅子下面。它的畫面夾雜著很多閃光,留下很多想像空間。它也是第一部大熒幕出現女性主角的電影(唯一的倖存者)。
米拉喬沃維奇。《生化危機》愛麗絲1996電子遊戲。電子遊戲。危險的情節,無限接近危險,又不必身在其中。
最佳的科幻作品挑戰我們的信仰。
科幻小說直面人類的恐慌、潛意識,是一種強有力的警告與預言。1982《怪形》(發明血液測試)抓住了我們最根本的恐懼之一。那就是我們無法區別善惡,和分辨不出我們本身和外星頂替者。(導演的靈感:兒時記憶,一次跟母親的孿生姐妹對話,發現熟識的人也會是陌生人)
20世紀五十年代很多B級片(成本較低的電影),都是創造一種可以被毀滅的元素。
原子怪獸的鼻祖都是1954《哥斯拉》。這類電影背後不只是簡單的兩個怪獸的打鬥,內核其一就是西方的負罪感。用原子彈炸毀了一個國家。
4、黑暗未來
展望未來,最黑暗的可能性、可能把我們幹掉的是人口過量、氣候變化、核戰爭、人工智慧武器。隱喻人類最陰暗的一面。
可能很多人都想像過一人、一車、一把槍的末世生活。本質上是對狩獵為生生活的幻想。
2007《我是傳奇I
Am Legend》活下來是一種負擔而不是恩賜。(當時施瓦希格也在競爭這個角色。威爾·史密斯對他說,相信我,你是州長,你不會有時間拍的。於是獲得了這個角色)。小說最後的情節,怪物首領為了拯救自己的女人。它們認為男主也是怪物。揭示了一切衝突的真相。1964《最後一個男人》1971《最後一個人》的末日啟示,又引發了一股潮流。
優秀科幻電影的理念:災難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2017《猩球崛起3》。摧毀一切但是留有希望。
反烏托邦。未來社會人類自相殘殺。如2006《人類之子》、2012《飢餓遊戲》專制政府隨機抓走孩子,讓他們戰鬥至死。奧古都斯給你的人民戲劇與麵包,這樣就不會上去反抗。(作者靈感:看電視孩子們在節目中對壘+伊拉克戰爭。)
監控文化作為控制手段,喬治奧威爾《1984》。電視機屏幕跟老大哥。監控網。科幻在於選擇未來,我們選擇的方向。
最壞的設定,你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現實、記憶與夢境三者無法區分。《盜夢空間》、《高堡奇人》2015-2018、《黑客帝國》(Bullet
time。想像力只是限制。子彈時間成為處在矩陣之中的標誌。吃牛排「我知道這塊牛排不存在,矩陣告訴」。選擇自身命運的偉大時刻。選擇插入系統,還是脫離系統,寒冷、艱苦的真實世界。);《公路勇士》瘋狂的麥克斯「朋克文化里的西斯廷教堂」。《行屍走肉》2010-2018。在無秩序的世界中奮戰。八季行屍走肉,一萬六千多喪屍妝。州長的社區、華盛頓特區的、尼根救世軍等等文化。關鍵在人性。
5、智能機器
施瓦辛格。終結者。機器大災難的完美噩夢。(靈感來源於導演一場夢)
《銀翼殺手》從複製人視角描寫,無法平等的對待他人。來源於小說: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西部世界》機器值得有權利嗎?隨時可以被拋棄。
Robot最早來自捷克舞台劇,指工人,貶義是奴隸。
人工智慧及合成人擁有潛能、美好,但是有危險。很多科學家沉迷於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是不管後果。必須對AI有所限制——「一隻手隨時準備拔掉電源」。
6、時間旅行
誰不對過去及未來感興趣呢?新的時間線、新的世界。那種看穿一切的想像。
我們可以重新經歷、從另一個視角觀看所有的一切。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和史蒂芬霍金溝通。霍金:回到過去不可能,回到未來很有可能。一個時間點進入機器,另一個時間點離開機器。本質是主張自由意志。如果穿梭時間自由。我們還有自然意願嗎?還是時間線上的傀儡。
如果你可以跟父親、母親上一所高中?成為自己父母第一次約會時的小蒼蠅?你母親年輕時候愛上自己怎麼辦?這就是《回到未來》講的故事。導演還制定了一個規則:男主把80年代的照片帶回50年代,時常看是不是自己還在不在這張照片上。其實室友悖論的。
1984《終結者》有趣的主題:我們能改變過去、未來嗎?是從哪個方向改變呢?世上沒有命運,只有我們創造命運。1991《終結者2:審判日》未來尤未可知,你必須活著,否則我不會存在。你可以改變過去,逃離終結者。時間旅行是為生命中的可能性承擔責任。
2012《環球使者》。自身的命運由更強勢的人決定,黑暗的循環。終止循環的方式:自殺。通過自殺掌控自己的人生這類科幻電影的核心:要是我們可以抓住以前錯失的時機呢?
2014《星際穿越》。人類為時空旅行付出的時間代價。(空間會影響時間,某個星球一小時等於七年。哇,我當年第一次跟xx約著看的電影。。《命運之門》兩個平凡的工程師無意之間創造時空旅行,Cost在心理與身體上。和惡魔討價還價。但是最終你會付出代價。
HG威爾斯《時間機器》小說之前,沒這個概念。Time 與travel詞第一次被放在一起。
蝴蝶效應。複雜系統中的微小改變。
2014《前目的地》。雌雄間性的人。花花公子在1959年拒絕了這個故事,因為它讓編輯覺得噁心。
純粹娛樂的時空旅行電影。《比爾和泰德歷險記》1989。選角小故事:導演飛到取景地,在麥當勞排隊看到了弔兒郎當的小夥子。他想,我的主角應該就是這樣。結果晚上來應聘的人恰好是白天排隊的人。
《土撥鼠之日》time loop說的是時間循環為手段,如何改善自己。一開始是為自己謀利。別人是自己生活的道具。之後決定自殺。發現他甚至沒法做到。。之後開始意識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是社區的一員。
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
《神秘博士》1963-2018、doctor
who英式電視劇、性格古怪富有魅力的時間領主。來自外星,保護我們不受別人影響。有趣的故事:由於第一任扮演者生病。所以給了一個設定,男主可以重新構建自己的身體。這樣就能經常換主演了。主題:死亡。這部劇神秘的一點,人們能看到你所愛的人離開自己,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一個浪漫的說法:用望遠鏡可以實現時空旅行,它也是Time machine、能夠看到更久遠的過去。太陽七分半之前已經熄滅了,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
喜歡請評論或點贊,您的支持就是最大的鼓勵(更歡迎了關注我的公眾號「淺嘗深究」哈!)我是積極尋找聊天素材的Anchor!
http://weixin.qq.com/r/Ci5gZOfEkC-sKaMHb3u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這部探討科幻的記錄劇集里,製作方邀請了很多的知名導演以及演員和影評人,但這其中能被安排和卡梅隆對談的,不過寥寥數位。
首先以斯皮爾伯格作為開場,最後又以諾蘭作為收尾,這其間隱隱的有一種傳承的意味,頗令人遐想。
片中所探討的科幻歷史關係以及其所產生的現實意義,自是讓人受益匪淺,但我卻在間隙之餘默默觀察著這些導演,並結合我以前對他們的粗淺認識,試著去主觀揣摩他們的性格和狀態。
首先是喬治·盧卡斯,作為80年代公認的四大導演之一,他是其中唯一沒得過奧斯卡的一位,但我覺得他應該並不在乎這些,因為【星球大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是十個奧斯卡也換不來的。
從盧卡斯的言行中,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很和氣的人,這點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屬於偏技術型導演的緣故,所以一些藝術型導演身上所具有的豐富情感和激進思想在他身上並看不到。
他很隨性,也有些天真,他無意去探討什麼人性的光輝與困境,而只是單純的想把自己腦海里的瑰奇想像呈現在大銀幕上。
所以,當他說【星球大戰】是拍給13歲小孩看的時候,可能有人會覺得他這只是自謙的說法,但我覺得他當初可能真就是這麼想的。
而對於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我雖然非常喜歡他的電影,但我卻不怎麼喜歡這個人。總有人說他的影片多麼的溫情童真,以至於連帶著覺得他這個人也是如此,但在我看來,他和盧卡斯的真童真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種有目的的假童真。
可能是對猶太人固有的偏見所致,我一直都覺得斯皮爾伯格身上有一種雞賊屬性,這點從片中他和卡梅隆的對談中能看出一些端倪。無論卡梅隆問他何種問題,他都無一例外的要扯到自己的童年上去,彷彿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時刻懷有一顆童心似的,但卻又對真正現實情境里的創作理念隻字不提。
這不禁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個紀錄片,但由於時間太久,我一時記不起究竟是【電影剪接的魔力】還是【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了,也有可能兩者都不是,裡面有提到【世界大戰】里那段巨牛逼的一鏡到底的長鏡頭。
我記得當第一次看【世界大戰】時,就深深的被這段長鏡頭所震撼到,事後還曾反覆拉片,試圖找出其中的剪輯點,但折騰了將近一下午也沒看出其中的奧妙。
所以當這部紀錄片講到這段長鏡頭時,我不禁異常的興奮,心想終於可以解開我心中的謎團了。但當片中問起斯皮爾伯格這一段是怎麼做到的時候,他卻笑了笑說:這我可不能告訴你!
自此以後,他的這句話就在我心裡埋下了一根刺,時不時的就會扎我一下,也讓我在黑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有人會說這屬於商業機密,所以他不能說。但我覺得他作為電影界大神級別的人物,理應去弘揚電影技術和理論,不應該諱莫如深的藏著掖著。
而這,也正是我覺得他真雞賊假童真的『論據』所在。
接著說雷德利·斯科特,其實前面說到以斯皮爾伯格開場並不是太準確,因為在第一集片頭前面的預告里是雷德利說的Action,最後一集結尾諾蘭喊的Done。
但不管這些了,說起雷德利在片中的表現,我覺得還是比較符合我心中對他的印象的。嚴肅、深邃、不怒自威,氣場強如卡神,在他面前也頓時像矮了半截。
什麼卡神諾神維神的,在雷神面前,統統都得靠邊站,這特么的才是真神!(庫神您隨意)
相比於以上提到的兩位導演的童真,雷德利對於科幻類的事物是持有一種悲觀的警惕態度的,其實這從他的電影中也是能很明顯的看出來。但他同時也是很清醒的,對他來說電影始終只是娛樂大眾的一種產物,裡面所表現的反烏托邦的黑暗未來,歸根結底只是來源於創作者的偏執和妄想,誰若是把這套理念付諸到現實中,誰就是不開竅的傻瓜。
片中有一段雷德利『懟』卡梅隆的對話,頗有啟發性,在此複述如下:
卡梅隆:如果考慮一下所有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的原因:人口過剩、氣候變化、核戰爭、智械暴動……
雷德利中途打斷:將不會是單一因素。
卡梅隆點頭稱是
雷德利:我們為娛樂大眾而創造的黑暗未來,其來自於我們的偏執和妄想,那麼這種偏執是健康的還是惡性的?
卡梅隆肯定的回答:十分健康!
雷德利:它是健康的……
卡梅隆又著重強調:對,十分健康!
雷德利:因為你一直問「假如……會怎樣」,所以如果你沒有這樣(認為這種偏執和妄想是健康的),那麼,我只能說你不開竅!
(卡梅隆:MMP,勞資問你啥你就答啥不就完了,你借題發揮的跟我扯這些干叼啊!)
如果說能和卡梅隆對談的都是像以上幾位大神級別的人物的話,那麼接下來出場的吉爾莫·德爾·托羅就顯得有些不太夠格。(呂克·貝松知道後哭暈在廁所)
但我想之所以這麼看得起陀螺同學,其主要還是看中了他對怪物的專一程度,而整片看下來,他確實也就只在【怪物】那一集有出現過,其它幾集就再無他的身影。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卡梅隆真心的對他喜愛和看重,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拿出100萬幫他贖回遭綁架的父親。
童年時恐懼怪物,長大後又瘋狂的迷上了怪物,嗯,這頗有點斯德哥爾摩症的味道。這種人說好聽點是怪才,說難聽點就是怪咖。
從陀螺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來,他應該是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一個人,並不怎麼在乎周圍人的目光。
有些靦腆,有些沉默寡言,還有些天然呆,即使和人談起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也都表現的很克制。
片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卡梅隆直言不諱的評價其【環太平洋】中規中矩,陀螺只得面帶尷尬的呵呵笑。這場景頗有些像是晚輩被長輩訓導,自己心裡雖有不服,但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最後就要說到我諾了,綜合其表現來看,我覺得用幾個詞可以概括:真誠、理性、有一說一、不卑不亢。
相比於對雷德利的尊敬和對陀螺的訓導,卡梅隆更多的是把諾蘭放在和自己對等的地位來看待,但這還不同於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那種朋友夥伴之間的商業互吹,儘管兩人對於電影的介質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但從卡梅隆眼神里所不時散發出的欣賞,我覺得他是把諾蘭看作同道中人的,或者更深一步的說,他是有把諾蘭引為知己的意向的。究其原因,我覺得還是源於二人都對電影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和執拗。
在這一刻,喜歡膠片的實景諾和愛上數碼的死磕隆終於走到了一起,實乃影迷之幸,實乃電影之幸。
可喜可賀,撒花!
這部簡直就是針對國內市場設計的,在海內外的評價也明顯的兩極分化。
這部的結構就是把幾百部科幻電影分成幾個主題,每部用幾分鐘時間做簡單介紹,中間穿插一些對主題的議論,對國內觀眾來說這就好像把科幻界一大幫重量級的人物攏起來當bilibili介紹電影的up主,既新鮮又熟悉,進行方式也是既接地氣又有高能橋段。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契合國內觀眾對電影介紹類節目的要求。
國外觀眾就不買賬,說卡梅倫你找來一幫看似大咖實際全都過氣的老頭老太太從好幾十年前的評論音軌里摘兩段出來騙我錢,更過分的是你連正經剪輯和攝像都捨不得請,拍的亂七八糟要啥沒啥,老子的童年回憶全都被你給糟蹋了,你是有多缺錢?再這麼瞎搞新阿凡達出來我不買票了。
如果要在電影圈裡選一個坑王,叔要給詹姆斯·卡梅隆投一萬票。
《阿凡達》的續集總是一言不合就定檔,一次還定檔四部,一開始說的2014年,而最新消息是2020年。
而明年就是《阿凡達》上映十周年了!
但是無論他怎麼拖,作為影迷都不可能不期待這個續集,因為無論是技術還是思維,卡梅隆總能將觀眾帶到新的領域。
最近九年,卡神都沒有新作問世,但是他也沒閑著。
他集結了科幻電影界的各位大咖們,一起聊了聊科幻電影。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這是一部AMC拍攝的六集紀錄片劇集,每集以不同的角度來討論科幻電影。
卡司不用多說,簡直是神仙聚會。
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諾蘭、陀螺等等等等,很多有影響力的科幻片導演、相關創作者以及演員都來聊了幾句。
對於一個科幻粉而言,這部記錄片無疑是一封飽含款款深情的信件,驚喜又內涵豐富。
豆瓣目前評分高達9.4。
六集分為六個角度:外星生物、外太空、怪物、黑暗未來、智能機器、時間旅行。
第一個坐在卡梅隆對面的是斯皮爾伯格。
斯導對於科幻片的愛以及他的想像力叔覺得不用多說,今年已經72歲的他依舊拍出了一部精彩絕倫的《頭號玩家》,那種讓觀眾圓夢的感覺,真的極具感染力。
他對科幻的啟蒙來源於父親的引導,深夜父親帶他看星星,看的是浩瀚夜空,想的卻是關於宇宙關於外星人的想像。
縱觀整個科幻電影史的外星生物,很多都充斥著危險。而老斯所創造的卻是善意為先。
叔的童年時代對於外星人的想像幾乎都來源於《E.T.》,潛意識裡幾乎斷定外星生物就是這樣眼睛巨大然後皮膚皺褶的生物。
更大的反差是,這樣一個常規審美下醜陋的生物卻非常善良。
斯皮爾伯格通過拍攝外星生物,事實上還是在拍攝人類。
一個未知文明的到來,基本是考驗人性的一種方式,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善意是斯皮爾伯格電影中動人的地方。
卡梅隆還開玩笑說,很多人評價斯皮爾伯格有美化外星生物放鬆地球人的警惕之嫌。
老斯也直言不諱:
「我會躲開鯊魚,但我並不想躲開UFO」
與之對應的羅蘭·艾默里奇的《獨立日》。
這部片中的外星人是為了毀滅而來。
和地震洪水一樣它們的到來是一場災難,而災難片的本質除了毀滅之外更是為了人類的團結應戰。
威爾·史密斯說《獨立日》滿足了他兒時對於外星人的一切想像。
叔想肯定也滿足了他兒時擊敗外來者的英雄主義情懷吧。
某種角度來說科幻片是對人性的展現,更是滿足想像力神器。
片中還提到了《降臨》,和前面那些經典科幻片相比,這位選手無疑屬於新人。
《降臨》中的外星生物來到地球做的是溝通,它甚至教會了地球人它們的語言,也從而給主角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走向。
這個角度無疑是獨特的,總體傳播的深邃又讓人著迷。
這些電影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將想像力實體化,科幻片拍攝至今已經有太多可能性得到了實現。
叔看得最爽的是第三集——怪物。
各種恐怖的怪物都在這一集中登場。
很多怪物其實對應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而人類本身對於未知事物是自帶恐懼的。
比如讓很多讓害怕的《異形》,這個形象的出現本身就很厲害了。
它的形象本身就由各種性暗示構成,它的誕生更是具有強暴的意向。
異形的恐怖還來源於它超出了我們對事物的慣有理解。
對於未知生物,我們很容易以自身為參照物去構想它。
異形明顯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說人類常用性別作為一個定義,但是異形本身卻是混合了兩種性別特徵的存在。
這種超出我們掌控範圍的存在,正好可以激發出恐懼吧。
《異形》這個系列中最突出的還有女性地位的逆轉,女主角雷普利在這裡不再是一個被拯救者,而是一個對抗者。
這個角色讓女性告別了科幻電影中既定的柔弱或者性感的形象,很有意義。
這個紀錄片有趣的是,它不光就說怪物,它會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聊整個科幻電影史。
科幻電影這個存在,它實現的是人類對於未來對於未知的一種無盡的想像。這種創造力正是科幻片最為吸引觀眾的存在。
另一方面,它也承載著一些對社會的哲思,對恐懼的描繪,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正如哥斯拉誕生於輻射污染的海域中,隱喻的是日本人對於核輻射的危機感。
當這些創造力與意義結合起來,科幻片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當然,叔說的只是這個劇集其中的一小部分,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創作者在片中其實說了更多東西。
總的來說,最讓叔動容的還是他們對於科幻電影本身的熱愛。
斯皮爾伯格想要遇見UFO,陀螺表訴著自己對於怪物的熱愛,威爾·史密斯談論著對《星球大戰》的狂熱。
更不用說卡梅隆一直提出的各種思索,幾乎都在說明他對於科幻電影的愛意。
在技術、故事都到位的情況下,叔相信沒有這份熱愛和投入,他們也沒辦法拍攝出偉大的作品。
眼看著科幻電影都已經走過了幾十年,但是國內的科幻片卻是非常匱乏的。
目前國內有好幾部科幻電影都在後期製作階段,《流浪地球》、《拓星者》、《瘋狂的外星人》、《明日戰記》,這幾部電影叔覺得都值得期待。
或許當創作者將熱情和創造力真正集中在作品之時,我們也能有機會擁有偉大的科幻片吧。
最後,希望《阿凡達2》2020年能夠如約而至,想看卡梅隆還能給整個電影圈帶來什麼衝擊。
卡梅隆出了一部新作品。
與科幻有關,但是並不是他的新電影,而是一部講述科幻史的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不要小看了這部紀錄片。有人評價它為科幻迷的盛宴,科幻界的「復仇者聯盟3」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里,不僅僅有他一個大牌,卡梅隆相當於主持人,而節目嘉賓名單里。既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雷德利·斯科特、克里斯托弗·諾蘭、吉爾莫·德爾·托羅等為科幻電影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好萊塢導演,也有西格妮·韋弗、基努·里維斯、威爾·史密斯等一眾參演過科幻片佳作的優秀演員,同時還有一批北美著名的劇作家、小說家、科學家、電影工作者。嘉賓陣容堪稱節目的一大亮點。這部紀錄片,真的能夠讓喜歡科幻電影的腹黑粉得到很多知識,包括一些在電影製作過程中你們不知道的故事。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即是片中各位科幻片大神同時也是科幻迷們想知道的。科幻電影,到底能夠承載什麼?能夠表達什麼?很多科幻電影,都會以驚悚/恐怖的元素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觀眾會把科幻片理解為爆米花電影。一些暗含深意的科幻片,莫名的就背鍋了。而跟隨卡梅隆的一次次採訪交流我們知道,科幻片其實也可以承載很多東西。科幻電影的魅力在於,它可以主打視效,成為暑期檔大片,同時它也能深入的探索宗教、政治。比如「第九區」中,外星人成了流落地球的難民,手持武器的人類在驅趕高舉雙手的外星人。影片的地點設定在約翰內斯堡(南非第一大城市),為什麼?因為那裡曾有種族隔離的歷史。2015年,南非發生大規模的排外運動。商店被搶劫縱火,驚恐的外國人躲在警察局和體育場,一些移民被持刀暴徒砍死,更殘忍的是,有些南非人在辛巴威難民的脖子上套上輪胎,將他們活活燒死。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這部電影的出現,目光對準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事件。而正是「哥斯拉」開啟了輻射怪獸科幻類型電影的先河。「哥斯拉」體現了人類對核武器時代出現的不安和恐懼,這部電影拍攝於原子彈爆炸之後不到十年的時間。當時有很多話題是禁忌,日本人不能相互談論或者在媒體上討論廣島和長崎。參演過「獨立日」的威爾·史密斯說:"外星侵略電影絕對是對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的隱喻。"在卡梅隆的「阿凡達」中。人類就被塑造成了入侵的、殖民的、姦淫的、掠奪的、毀滅的種族。說道隱喻,不得不提另一部科幻片——「星河艦隊」故事很簡單,地球人與外星生物的戰爭,這部電影的慘烈程度給阿布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之前阿布一直都認為「星河艦隊」就是那種典型的爆米花科幻電影。直到看到卡梅隆採訪「星河艦隊」的導演保羅·范霍文才知道。保羅·范霍文兒時的家鄉被德國人佔領,這部電影帶著一股濃濃的政治色彩,「星河艦隊」是一部反戰爭和政治宣傳的電影。關於「星河戰隊」的更多隱喻,不敢多說,太危險。而原著也是一部極其保守的政治隱喻小說,導演在選擇改編的時候就有人勸過他,這部片子不會被允許的。導演做出了一些犧牲,我們才得以看到這部電影的上映。通過「星河戰隊」也牽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作家們嘗試科幻小說,正是因為他們在所處的政治或文化背景中因某事而感到憤怒。所以說,科幻片在表達一些思想時,不比其他類型電影差。讓我最驚訝的,是紀錄片中對於「異形」的解析。毫無疑問,「異形」是最經典的怪獸電影之一,並且它是一部帶有女權主義色彩的恐怖片。它是第一部在大熒幕上出現的女性主角的影片。在當時沒有人會猜到,把一個女性設計成主角,竟然還是唯一的倖存者。其實「異形」的導演和製片人雷德利·斯科特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個系列會在當時的女性解放運動中有這麼大的影響。在經過了一系列的電影之後,西格妮·韋弗飾演的雷普莉成為了女權運動的世界偶像。而在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最吸引我的,不僅有科幻片中所承載的那些思想,同樣還有製作人員對於故事的構思,對電影的致敬以及對怪物的設計理念和元素。比如我們熟悉的「異形」。「異形」系列生物特效公司設計師亞歷克·吉利斯說:"當你想要創造一種生物時,總是會想到某種參照物,設計一個外星人,並不僅僅依靠生物學,也是有關於我們自己的心理學。"要賦予外星生物實體感,從而引起人們想要達到的特定反應。異形的設計,是性與暴力的結合。它靈感來源於《死靈之書》里的一張畫。我相信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異形的設計包含了很多性心理學架構的價值,它的頭部是根據男人YJ的形狀設計的,而且身體上也有很多關於性與死亡的設計元素。更奇異的是,異形把兩種性別特徵混合在一起。選擇設定倖存女主打敗異形,這裡面的女權思想其實就更明顯了。還有"老男孩"斯皮爾伯格,前段時間的「頭號玩家」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童真。其實在斯皮爾伯格的很多電影里,他都保持著一種天真,美好的元素。在設計E.T.的形象時,斯皮爾伯格告訴設計師卡洛·蘭巴爾迪,E.T.看上去要儘可能的讓人產生共鳴。設計師瀏覽了經歷過大蕭條時期的老年人照片,想要找出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看起來睿智中帶著些許的傷感。而且有意思的是,E.T.的設計中融入了一些愛因斯坦的感覺。正因如此,E.T.贏得了觀眾的尊重和喜愛,對於故事的主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實斯皮爾伯格對於科幻的痴迷很早就出現了。他把童年時看流星雨的經歷放進了他的電影「第三類接觸」中。「第三類接觸」最初的名字叫做"仰望天空"。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科幻小說迷,那你一定知道這個名字出自哪裡。1951年,「怪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經典科幻電影)中有過這樣一段台詞:"能聽到我聲音的人,告訴眾人,要記得仰望天空。"每個人心中的科幻世界都不相同,斯皮爾伯格心中的科幻可能是個童話世界,在「第三類接觸中」。?當有東西降落時,斯皮爾伯格讓電影里的一群人穿上巨大的玩偶服,有兔子服、老鼠服,然後他說"好了,卡里,現在開門吧"。觀眾能從卡里的眼中看出驚喜和新奇。這段劇情設計的特別暖。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各個高分科幻電影中對於其他影片的致敬。知名科幻片「獨立日」中致敬了多部經典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中藏身卷積雲中的宇宙飛船。直接引用自「侏羅紀公園」中那句台詞"必須跑得更快點"。電腦病毒是對「世界大戰」的致敬。外太空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絕對是里程碑似的存在,因為它開闢了星際旅行的冒險之旅。最為外太空科幻電影中的王者,「星球大戰」同樣致敬了很多經典電影。的滾動字幕借鑒了「飛俠哥頓」,就連小數點的數量都一樣。而且喬治·盧卡斯受黑澤明的影響頗深,片中有多處對黑澤明電影的致敬。光劍對決是致敬黑澤明電影「戰國英豪」中的鏡頭。如果你們對這些大牌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感興趣。那麼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絕對會讓你瘋狂。這部紀錄片對於阿布來說意義重大。它刷新了我對科幻片的認知,同時讓我看到了很多經典科幻片中的思想和意義。更何況。還有誰,還有哪部片子,能夠聚集這樣一大批神級影視工作者呢?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推薦。回顧經典的科幻電影同時,也在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人類如何認識自己。參與這個紀錄片的有大牌導演,如斯皮爾伯格,盧卡斯,諾蘭;大牌演員,如威爾史密斯,阿諾施瓦辛格;還有知名的科幻作家,雜誌編輯。每個嘉賓都在分享自己對科幻世界的思考。是非常好的走進科幻世界的紀錄片。
最大感受是想改名為:直面童年的陰影?_?
邊看邊捂眼「啊啊當年就是這鏡頭嚇得不敢睡」「還有這個啊~」「哇原來這個電影這麼老啦」「我的天這麼深刻涵義後怕後怕」
PS:看到第五集了,都快忘了科幻題材有這麼多種不只是超人打怪了
已經放出的幾集中,斯皮爾伯格佔了很多鏡頭,那麼卡神就不能趁這個機會去請教一下高產又高質量的秘訣嗎… 《阿凡達2》都跳票多少次了…
袁倔強: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第四篇:黑暗未來 (含影單)人類的焦慮,對世界末日的焦慮
袁倔強: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第三篇:科幻怪物 (含影單)
AMC拍了一部 卡梅隆聯合斯皮爾伯格、諾蘭等大佬一起談科幻的記錄片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科幻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 | 詹姆斯·卡梅隆 |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