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頂級咖啡、頂級白酒到底什麼是標準?這個標準是誰定的?憑什麼定這樣的標準?
有時候感覺很奇怪,所謂的頂級,到底哪裡頂級了?說特別好喝,不一定誰喝都覺得好喝;說產量少,那這樣的話頂多算稀有 並不能代表頂級!
總覺得所謂的頂級背後是一套商業心理學,使用廣告推廣、人群的從眾心理、以及產品的背景包裝等等一系列的『騙局』帶出來的頂級,同時也算是富豪門代表身份的象徵吧?
舉個例子,一個人買了一瓶10萬塊的紅酒,其實喝上去並不好喝,但是他不會說不好喝 反而使勁說很好喝、非常好喝,畢竟花10萬塊買一瓶酒首先表示他有著財力物力;第二、如果說不好喝會不會被別人當傻子看?
問題描述里有提問者舉的例子:
舉個例子,一個人買了一瓶10萬塊的紅酒,其實喝上去並不好喝,但是他不會說不好喝 反而使勁說很好喝、非常好喝,畢竟花10萬塊買一瓶酒首先表示他有著財力物力;第二、如果說不好喝會不會被別人當傻子看?
大體上我明白提問者的疑問是什麼。那麼只從咖啡這一部分來簡單回答一下。
定價高的咖啡(排除稀有之外也)是有具體原因的,而不是單純商業宣傳、廣告推廣。
從產地種植開始,就有品種、水土、光照、等等細節來培育更優質的咖啡。
而收穫的咖啡豆,又有各路有真才實學的、受過專業培訓且技能過硬的專業人員來打分評定優劣,這裡有一張簡單的表格,(好吧,不太清晰,勉強)可以看到,會從干香/濕香、風味、醇厚度等等,多個方面來給咖啡豆打分。
這些專業人員的評分,當然不能百分之百代表所有人的喜好,但是這麼多人的專業意見,當然是有理由成為參考指標的。
於是我們會看到,80分以上的豆子、90分以上的豆子,價格也就逐漸拉開了距離。
第一點,您說的這個情況不值得考慮。為什麼呢?因為價格不是人云亦云頂起來的,而是我們信任眾多種植專家、烘焙專家、杯測人員的專業性,根據這些指導以及你想排除也沒法排除的市場因素水漲船高才得來的。換句話說,是先有了比較公允的價格,人云亦云的人才開始說好,而不是反過來;
第二點,如果說不好喝,會不會被當傻子看?不會的。就算所有專業人士都說好喝,我也可以說不好喝,人的飲食偏好並不是區分傻子的指標啊。但是如果僅僅因為自己不喜歡就認為這世界在搞鬼,這就的確是傻子了。
謝邀。
先說說我自己,我是一個不喝白酒的咖啡人。
「頂級咖啡」這個標準就有點廣泛了。
80分只能稱為「精品入門咖啡」不能算為頂級系列,頂級系列必定是90分以上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標準。
說到這個標準我們得看下面這張圖了,
沒錯,現在的標準「僅僅說標準」最早也是有SCAA定下的,至於什麼標準,我想讓你在看一張圖;
這張表格每一行都有10個框,這框的右上角還有一個框,每一個大框代表著10分;那麼頂級的標準應該是一杯咖啡在這張表上面最少(我個人認為)應該要每一個框都達到9分及以上才算得上。
幾個非常有經驗或者說有「品鑒證書」的人一起採用上面這個表格,在每一項上面的分數是
「8.25分及以上的干/濕香」、「8.25分以上的風味」、「8.25分以上的餘韻」、「8.25分以上的酸質」、「8.25分以上的Body」、「8.25分以上的平衡度」、及「滿分的一致性、乾淨度、甜度」
才算得上「頂級咖啡」。
這大概就是標準,至於有些人說的「你怎麼能這樣一概而論,頂級咖啡也可以是我滿意就好,好喝就好的,煩請你們別杠,你無法否認現在的標準就是由SCA和CQI共同訂製的。
但是這個標準最早其實應該由「Erna Knutsen」所提出的,在1974年的時候所提出了一個詞「Specialty Coffee」,翻譯成中文是「特別的咖啡、精品咖啡」。
但最早的時候也只是「精品」而已,從原產地開始研究,再到杯中物的呈現。
後面在「Best Of Panama」的比賽中「頂級咖啡」才漸入我們的視覺,在這個比賽之前我們還得說說另外兩個「頂級咖啡」,藍山咖啡和貓屎咖啡;這兩個在最早也有很多人用「頂級咖啡」去宣傳,原因無外乎「量少、價格高」,所以被稱之為「頂級咖啡。」
就像上次我去見Choker一樣,她神神秘秘跟我說「我給你沖一杯真正的好咖啡,包裝袋上都寫著頂級咖啡,全球產量少……」
然後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我拿起包裝袋一看,扭頭就走!
「麝香貓咖啡——真正的頂級咖啡;產地雲南」
所以,有些是真·頂級,有些則是「欲把瑰霞當瑰夏」的炒作罷了。
至於憑什麼這樣去定標準,怎麼樣定的這個標準…無法回答,但是從你的問題描述來看,你應該是想說
「頂級的咖啡、白酒就一定適合自己嗎?不適合我,憑什麼賣那麼貴,賣這個貴的原因在哪裡」
其實很好理解,頂級只不過是一種噱頭,你喝不慣,我可能也喝不到,但是能稱之為「頂級咖啡、白酒」排除商家的「營銷外」,那麼這個咖啡、白酒一定是不會難喝的,至少是一個「能喝」的狀態,至於適不適合或者說該不該直言,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發言權。
祝好。
價錢………到了天價他就是頂級的 (玩笑)
啰嗦一句咖啡的,通常是需要由有Q資格的專業的cupper打分的,80+的為精品~超過90的就是品質及其高的咖啡生豆了
至於組織,拿現在基本賣的最貴的瑰夏來說吧,瑰夏原產地不是巴拿馬,但確實是以巴拿馬的出名了,而巴拿馬這個產區,每年會有當地的咖啡協會組織的BOP的評比,今年長這樣
評審會從各國邀請十幾位國際專業平審來打分計入總成績,另外數十名本地及國外的觀察員參與~大概就是這樣的:
而評選完的豆子會有排名,並拿來公開拍賣啊(著名的翡翠莊園是自己單獨拍賣,不參加統一的競標),去年的翡翠最高拍到了601美金一磅,今年的elida莊園在創建100周年的時候拿了BOP日晒水洗雙冠軍,並創造了水洗瑰夏最高分94.66的記錄…拍賣的價格呢…自然也是美得很…661美金803美金/1磅………這是生豆的拍賣價……摺合人名幣一公斤等於10122元12273元……再變成熟豆至少至少至少再翻一倍的價格……所以,就是所謂的天價豆了……因為很容易參加了這次的BoP評審,所以,很榮幸的喝到了這兩款豆子,所以負責任的說,高品質確實是高品質…太脫穎而出了
(最後附上一張得獎時老少兩位莊主的合照,今年真的是做的太棒了,Proud of u two!)
很簡單的,兩個輪子:原料+技術。再來一個拐杖:文化。有沒有資本主義的影子?也有。在文末。
咖啡豆,糧食,葡萄這些原料本就有好有差,然後製作過程中用的其他材料比如紅酒的木桶,加上作為製作者的手藝和經驗。材料的好壞和技術的高低就決定了成品品質。
最關鍵的來了:文化。所謂文化就是某個群體的人如何判定對錯,如何撫養小孩,如何設定人生目標,吃什麼穿什麼等等。這就直接決定了,當你飲用咖啡和喝紅酒的時候,難免會接觸到兩種符號(符號舉個例子就是你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能透露你的品味和實力),一種符號是人家文化里的符號,比如西拉這種葡萄品種和智利就會讓人們對這款紅酒有個預估,而這顯然是其他文化的人無法理解的,需要專門去學習記憶。另一種符號就是我們文化賦予別的文化的符號,比如紅酒高大上,咖啡很白領,這些符號來自歷史發展中文化的進入,比如香港人因為割讓導致香港人咖啡喝的多,西方文化主導下導致我們覺得紅酒高大上,然後猛灌紅酒的都是領導或者土豪等。
所以,有一句話是沒錯的:你就是去品嘗,覺得感興趣就深入了解,不喜歡就不喜歡。如果感興趣了,隨著深入了解,獲得了相應的文化信息後,你在看待和使用這些飲品時就會更加享受,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沒有人可以脫離文化這根拐杖,因為沒有人真正的獨自一人。
再說文化里的所謂的專業角度,以葡萄酒為例子。評分標準我就不說了,有人就有江湖就有利益,我直接聊根本上讓人信服的東西。就像拳擊要分不同體重,很多天生的東西壓過後天的技術。紅酒首先要看葡萄品質,土壤和品種就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好的品種再差也不會差的很多,除了土壤和品種,陽光和雨水這些會影響葡萄產出的品質,但是最初人們也不知道什麼光照搭配什麼量雨水是最好的,於是你可以想像多少人花費多少年去等待每年光照和降雨的條件,然後還沒有說技術上釀造時的各個環節控制和預想的酸澀濃厚等調節角度,出來的酒可能達到預想也可能帶來新的驚喜更多的是失望。所以能較為穩定釀造出一款經典的甚至大部分人都享受的紅酒有多難?而且這麼多年的歷史積澱下,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甚至重新定義大家對於事物的理解又得多難?所以高超的技術者和不斷開拓並且得到部分回報的創新者,是無論怎樣都會獲得業內高分的,這就像鞏俐,到哪都是這個 。
但是這些還是基於文化,不懂那個文化你就不會輕易尊重那些大師,就像莫扎特王羲之,只知道很牛,一旦你進去了,你就知道不是牛x,是怪物。
最後說資本主義的影子。這東西無可避免,沒有資本主義我們還喝不到這些東西。品牌小到去找昂貴的攝影師給釀酒師拍攝有質感的照片,去產區拍好多飽滿的葡萄堆積如山的木桶,再到請明星背書搞各種活動,甚至開設藝術基金會,都是在做營銷,這無可厚非,這個世界東西太多了,沒有這些努力,當你要買紅酒時你腦子裡可能只能想到附近的超市(你還可以找我,這是個廣告,紅酒推薦和銷售)。
所以這個只是商業的另一面,並不是說高級頂級都是吹出來做出來的,但是也有這樣的。所以又要說到符號,挑選合適的符號就是關鍵。作為一個在野設計師給大家提點醒,白酒都太懂了咖啡沒很坑就不談了,主要是這個紅酒,假酒太多,假酒不是說葡萄汁啥的,它是紅酒但是就是外行人做的以及內行人做的兩種,外行人做的漏洞百出,廣告上帶有類似奢華,欽定,皇家這種文化符號的,你就知道他們瞄準的是怎樣的市場,如果又出現在朋友圈並且專門有銷售的,八成是假酒,你還可以玩上搜索酒名和庄名,看是否有官網以及是否就幾個鏈接,或者都是大量的銷售廣告就可以鑒別了。如果還看不懂的話酒標發給我我幫你鑒別。後者就是高仿,這個就看技術高低,好的很難鑒別出來,不貪心來路正永遠不二法門。高仿其實也很平常,每年紅酒消費那麼多,那些頂級好酒光上海就多少消費得起的人要消費,全球每年出量根本供應不足。
最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融和文化衝突同時在進行,對於不了幾的多問少評總是好的,保持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好奇會幫助我們賺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生活樂趣。願世界人類團結一體。
我部分支持這個問題的論點。
首先,味道本來就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好不好喝,好不好吃,對於每個人來說評價標準都是不一樣的,這裡本來就很難有一個客觀統一的標準。所以所謂的頂級就不可能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好的,最可口的。它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口味或者一部分的評價標準。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人的口味總是有共性的,所以所謂的評價和評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參考的。但是我不認為在口味這個問題上存在唯一的評價體系,但是各個評價體系必然會爭奪話語權。甚至於我悲觀地認為,即便是目前掌握了最大話語權的評價體系,也不一定能代表最廣泛的人的口味。
其次,商品不可能脫離價格和商業來評價,一個東西一旦作為商品,就意味著它進入了商業邏輯,它的定價和所謂的評級和評價,都會影響人對它的主觀評價。不說別的,一個東西賣到十萬塊那麼購買者對它的期望就和十塊錢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不論它們是不是從同一棵樹上摘下來的。
而商品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又與其稀缺性和成本有關係,當然我不是說商品的價格與品質沒有關係,而是說商品的價格不僅僅取決於品質,還取決於稀缺性和成本。剛剛上面說了商品的價格對於人的主觀評價又會造成影響,當然影響的因素還包括商品的營銷和文化因素。那麼很顯然,商品的評價和商品的品質很難說有直接和決定性的關係。
但是最後,我認為有能力隨便買一瓶十萬塊錢的紅酒的人不會在意別人是不是會把他當傻子的,倒是提問者所認為的那種買了十萬塊錢的酒就算不好喝也不敢說的人,才是真傻子。
而且,這種人看起來還真不少。
========================私貨分割線========================
其實說白了,很多奢侈品,頂級食物所面向的消費人群到並不一定是頂層階級,頂層階級很多時候也不需要這些東西來標榜自己的生活水平。最大的消費人群反倒是那些夠不到頂層,卻又想向頂層靠攏的上不上下不下的群體。君不見美國頂級富豪和總統,照樣拿吸管喝肥宅快樂水喝的很開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