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93、孔子世家(5)
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上面我們說到,孔子的母親去世後,孔子讓母親和父親合葬,意圖宣示自己的貴族身份。
在孔子守孝期間,季孫氏邀請士去赴宴。
這次宴席是有特殊含義的。因為魯國朝政被三桓把持,而三桓之中,季孫氏最為強大。因為在春秋時期,權力的高低依靠軍事實力來說話。比如,晉國的執政由中軍將擔任。
季孫氏舉行宴會的主要目的,就是這些後進子弟進行考核,相當於進入這次宴會的人,未來都有可能入仕的可能性。
孔子聽說了以後,孔子也欣然前往。因為孔子覺得自己也是貴族。
到了季孫氏這裡,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攔住了他。
這位陽虎,就是未來架空季孫氏,而統領魯國之人。但此時他還年輕。
孔子道明來意,豈料陽虎說了這番話。
說:我們主人請的是士,不是請你。
潛台詞很明顯,你不是士。也就是這個貴族體制並不承認你。
史書沒有記載孔子聽完這番話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情。
孔子晚年說: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在這個時候,孔子就是他口中的野人。因為他在以前,應該是沒有系統學過禮樂的。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厘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歲。
當時三桓之一的仲孫玃去世,在去世前,他對兒子仲孫何忌說:孔丘是聖人的後代。他原是宋國人,其祖為弗父何,讓位而揚名。而他另一個先祖正考父,歷仕三朝,我聽說聖人的後代,必然有賢能之人,孔丘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如今孔子好禮,我死以後,你一定以他為師。
這裡出現了兩個歷史人物。
一個是弗父何。
弗父何是誰呢?弗父何主要事迹就是讓位給弟弟。也就是說,如果弗父何不讓位,孔子這一系可能就是宋國國君。
另一個是正考父。
正考父歷仕三朝(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位高權重,但是他極為謙卑,他三次受命,官職越高,卻一次比一次謙卑。
於是等到仲孫玃去世,仲孫何忌和南宮敬叔就拜師於孔子。
《史記》這個說法,肯定有問題。一個十七歲的人,你能向他學什麼?再說了,孔子都被人趕出來了,仲孫玃從哪裡得知這個籍籍無名的青年人?
實際上按照《左傳》記載,此事發生在公元前518年,這一年孔子33歲,這個日子還是比較符合歷史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的。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孔子在十七歲被陽虎趕出來以後,為了謀生而做了很多工作。
在十九歲的時候,在季孫氏那裡謀得了一個管理倉庫的職位。後來又去管理牧場,為季孫氏養育牛馬。雖然工作很低賤,但是孔子做的非常認真。
同時,鬱郁不得志的孔子決定仗劍走天涯,離開魯國,前往宋國。宋國是孔子的祖國。
宋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他幾乎是思想家的搖籃。
比如說,莊子宋國人,墨子宋國人,孔子宋國人。
這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因為宋國是殷商文化的聚集地,相對而言,文化氣息還是很濃郁的。
孔子來到宋國以後,據史書記載,孔子這一年,也找一個最愛的深愛的想愛的親愛的人來告別單身。
這個女子叫做亓(音同其)官氏。孔子這個人,長得相貌堂堂。身長九尺六寸,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一米九。
婚後不久,孔子就回到了魯國。在這一年,孔子也生下了他的兒子,孔鯉。
伯魚之生也,魯昭公以 鯉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名鯉字伯魚
孔鯉,字伯魚。
之所以有這麼名字,是因為孔子有了這個兒子以後,魯昭公前來,贈送鯉魚。所以就取名為鯉。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現在無非是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最多屬於成年人。憑什麼魯昭公前來,還贈送鯉魚呢?
這是有原因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以孔子當時的名聲,足以引起魯昭公的重視。
那麼孔子有什麼名聲呢?
孔子會稀缺行業的事情,就是所謂六藝。
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
這個六藝實際上掌握起很難,別的不說,以禮來說。
周禮,應該說是當時的必修課吧。但是我們看《左傳》,晉國人來在這裡丟臉。而當時的貴族,不是文士,而是文武兼修,因為貴族必須承擔戰爭的義務。
所以六藝都能精通,當然是稀缺人才。
所以以此,孔子名揚國內。
孔子還是有理想的,但是孔子實際上是一個實務家,他不同於老子。老子曾說: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而孔子,包括後來的儒家都倡導,知行合一。
上次,我們講到,儒是祭祀的司儀。然後轉換為文化的擁有者。
而孔子就是在這個歷史時期,抓住了文化的傳承。
孔子雖然年少時期,做過很多低賤的工作,但是對於孔子而言,這絕非他的目標。所以他希望憑藉自身努力去進入貴族行列。
這時候的孔子,你硬要說他有多大的抱負,可能沒有。二十歲的青年人,此時的他應該是希望得到貴族的認可。
我們不必神化孔子,他也是一個很平凡的人。
等到孔子逐漸成長,他從志於仕向志於道轉化。
什麼意思呢?如果成為一個官員,固然可以管理國家,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一個人如果止步於此,他當然不是一個聖人,頂多是造福一方的好官罷了。
孔子轉化為一個價值的倡導者和傳播者。章太炎曾經說:
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 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 ··· ·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私名為儒
孔子的出現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理解孔子的關鍵
孔子何以成為聖人,為什麼中國只有這一個聖人。
這就從整個當時的歷史環境去理解,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有一個專門的詞去界定叫做,軸心時代。
什麼是軸心時代?一言以蔽之,就是當人類邁入文明化社會,面對文明化的暴虐,思想家對他的批判。
我們可以發現,幾乎當時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反動者。
孔子主張退回周代,老子主張退回氏族社會,柏拉圖、蘇格拉底認為民主制只是花哨的管理形式。佛陀認為,斷除貪慾,以緣起觀正視社會。《聖經》記載,上帝把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
我們發現,這幫人對於文明化以後,人類的墮落,抱有極其悲觀的態度。所以幾乎這幫人都主張,放棄文明,就是控制貪慾,就是讓社會變好。
包括我們看整個中國思想史,從春秋的精髓,到戰國時期的浮躁。春秋中期,老子還有雄心追問「道」的運行。到了晚期,孔子就根本不談這些,直接以政治實務精神去面對社會。
到了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暴虐的法家思想出現了,他幾乎毀滅了一切精神,一切為了戰爭,我可以毫無底線去達成目標。
嚴刑峻法的出現,標誌著社會極為動蕩,不以這種思想去統治,就無法維護社會秩序。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家倍出的時候,但是永遠不可能出現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家。
而孔子他的貢獻是三點
1、孔子是中國的啟蒙者,西方啟蒙者往往以哲學家擔任,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有教無類,使得教育普及化,承擔這項功能。
2、孔子是中國的宗教者,宗教必須承擔勸善的功能。如佛教的《大吉祥經》說:
奉養父母、
照顧妻兒、行事周全: 這是至高的吉祥。....恭敬、謙卑、知足、感恩、適時聞法:這是至高的吉祥。
他又說: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摩西說: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 第七條:「不可姦淫。」第八條:「不可偷盜。」 第九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第十條:「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而孔子主張,恕。孔子說: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恕,就是如心。以我之心,如你之心。換言之,將心比心。
孔子主張,慎獨。認為君子即使在沒人的時候,也應該約束自己。
這裡,他們共同指向的是一致,就是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因此,儒家承擔這部分功能。
3、孔子是中國政治的發揚者。
孔子主張,禮、仁、德,這些都是他的政治思想。後來,中國兩千年以此為主流思想。
可想而知,古往今來,只有孔子一人,兼具三者。
老子是一個純粹的思想家,但是不具備廣泛啟蒙和宗教的功能,他自己也不願意做這個啟蒙者。所以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名符其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