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


謝謝邀請。先說觀點。

第一,所謂好和不好,都是相比較而言的。其次,有些人認為上海建設得好,是拜國家的傾斜政策所賜一一一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上海從清朝中期的一座沿海小城市,到民國已經發展成一騎絕塵的超大城市。以1949年那個時點看上海,相對於其他國內城市,上海已經是一個似乎高不可攀的存在。上海是當時中國除了政治中心以外的其他一切中心。

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大約是550萬,同時期其他城市,少有超過100萬人口的。中央銀行設於上海,所有大銀行總部和證券交易所在上海。上海是中國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當時中國進出口額的很大部分經由上海的江海關完成,相當于海關總署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就設在江海關。

民國時代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大部分重要研究所,例如物理所、化學所、工程所、生物所、地球物理學會、地質研究所、數學所、自然科學研究所,以及很多的全國性專業學會例如中國紡織學會、全國醫師聯合會、社會科學研究所等等均成立於上海。

我們現在有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這兩位文豪的主要著作都是在上海完成的。田漢,聶耳,巴金,錢鍾書,張愛玲,鄒韜奮,以及所有數得上的電影明星,歌星等等,近代大部分文豪或文化名人或居住於這個城市,或死於這個城市。除了上海相對寬鬆的創作氛圍,上海發達的出版業和電影業是上海成為文化中心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附上國家統計局1949年各省工業總產值數據彙編,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出版社《新中國六十年》

由此觀之,上海當前的狀態,是相對衰落了。

再貼一個更早的數據圖。

由這些圖表可以看出,早在上世紀早期,上海的民族工業製造規模和水平就已經遠遠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了。所以,相對於其他城市,差不多100年前,上海已經發展得非常好,好到孤獨求敗、其他城市不可望其項背的程度。

那麼,最近的幾十年中,所謂對上海的傾斜政策,有沒有?有的。一開始,是因為上海重要得不能倒。改革開放之前,以一城之力,向中央上交佔全國六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你說這樣的城市能讓它倒嗎?所以,即使最困難時期,上海的物資供應還是要確保的。北京上海,是不可以出問題的,這就是早年的邏輯。共和國長子,是東北,但擠奶給別人喝的,是上海。為什麼這麼說?東北在二戰後僅有的家底幾乎被蘇聯紅軍淘空,但算是最早的解放區之一,又緊靠蘇聯,所以當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髮展東北,其中很大一塊資金是來自「蘇聯老大哥」的長期貸款。當年的地緣政治現實使得東北快速發展,還影響了首都位置的選擇。中蘇交惡,蘇聯向中國索要貸款,北京也處在戰爭威脅距離內。為了儘快還貸,也為了戰略縱深的布局,上海不能倒。

有一些不了解歷史的人說上海改革開放之前只是一個輕工業基地和港口城市。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上海是中國現代工業的發祥地,一百多年來一直是重工業和輕工業並進的城市,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是中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無論輕工業還是重工業實力,上海是國內其他單一城市無以匹敵的。也唯有基於這樣雄厚的工業製造實力,才可能以一座城市之力向國家提供近六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一個時期,靠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遠遠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這個城市向中央上繳的錢,佔了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這些錢,用於支持國家龐大的行政機構的運行,支撐國家的國防力量,支持其他省市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於上海工業,請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海上大叔:改革開放之前的上海工業狀況簡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保這座城市的另外一個理由,事半功倍。在上海投一塊錢所產生的效益,當年,投在其他地方,可能需要投兩塊錢三塊錢。理由就不展開了。

所以改革開放後,九十年代,鄧大人說,上海的開放,晚了一些,是我的失誤。

浦東和深圳一樣,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兩塊豐碑。和深圳一起開放的經濟特區,當年還有好幾個地方,但熠熠生輝的,唯深圳而已!

清朝時,與上海一起被迫開埠的,也有好幾座城市,異軍突起的,是上海。

與浦東一樣作為國家改革試點的,還有幾個地方,做得最好的,是浦東。這裡不是說中央投入了多少錢,給了多少政策。政策幾乎一樣,天津濱海新區中央的投入大約比浦東多得多。

今天的上海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已經遠遠不及改革開放之前了。當年各種各樣中心的桂冠,或轉移,或肢解,或在歷史的運行中悄無聲息地消弭於無形。然而,相對其他城市,上海仍然是一座發展得很好的城市。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應該歸功於這座城市一百多年來的深厚積澱。一百多年前促使上海成功的因素,在今天仍然有效,是使得這個城市不斷前進的最大原因。上海發展成今天的樣子,最大的原因是150多年的自然生長和積累。

正如深圳如果不是緊靠香港很難成功一樣,上海的地理位置仍舊得天獨厚。長三角仍舊是這個國家發育最好的地區。這些,好像是上海之所以如此的天命。

而上海已經形成的基礎,又會反過來影響到中央的決策,形成某種正反饋,也或者可以稱為馬太效應。然鵝,本質上,國家在某些階段的傾斜和政策賦予,是精確計算後的理性選擇。因為,這樣做在當時對於國家而言才是利益最大化的。

好在,現在的上海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在下面點個贊,還是相當重要的。


謝邀,魔都土著來作答。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其一是歷史的淵源,近代上海開埠後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長三角地區的商賈紛紛湧入上海租界尋求庇護和經商發展,客觀上促進了上海的發展與繁榮。一直至民國,外資的持續湧入和民族資本的持續發展對近代上海的發展

繁榮發展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其二就是建國後特別是改開以後上海作為直轄市的地位、作為長江入海口城市的優越的地理環境、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浦東新區的成立和成功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特別是建國以來上海從當年那個只擁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土地的上海特別市擴大成擁有六千多平方公里的上海直轄市,廣大的土地面積對上海的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三是輻射和帶動因素,自古以來上海周邊的蘇南即蘇錫常地區和浙北杭甬紹地區皆為中國的富庶之地,上海的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周邊的發展也客觀上影響了上海......其它還有很多因素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列舉了。


謝邀,基礎好,上面重視,自己努力,環境好,吸引人才留得住。


謝邀。

1 國家政策,一直以來,帝都是作為政治中心存在的,上海由於歷史原因,是作為商業中心來建設的。初期給予大量的政策,在經濟特區實驗結果不是那麼完美運行後,吸取經驗,浦東這樣條件更加充裕的國家級新區勢必大規模爆發出能量。

2 基礎雄厚,改開前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輕工城市,沒有之一。

3 地理環境, 長三角這裡是中國歷代最富庶的地區,資金沉澱無與倫比,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強。周圍大學無數,人才,人力資源豐厚。

作為港口,上可中轉京津冀,下可接洽珠三角。東達日本,西至內陸。既可遠洋海運,又可內河航運。

4 氛圍, 還是歷史原因,上海的官本位思想並沒有那麼濃厚,眼界較寬,思維更靈活,也相對比較注重商業誠信,為吸納到的長三角人才,提供了很不錯的發展土壤。上海有句話, 叫螺獅殼裡做道場,在這麼點城市面積里,精耕細作。

其實有個很好的對比例子,廣東。廣東發展也很好,但是說句廣東朋友可能不太愛聽的話, 廣東的發展藉助台灣,香港比重太多了。是成功經驗,是無奈,也是拖累。

上海如果學廣東,按道理說應該是藉助日本,當然,日本也非常多, 但是上海更試圖立足於世界,這一點,是比較成功的。

還有個回答提到遠見,這就扯淡了, 轉型里,東三省碰到的破事上海一樣也沒拉下。上海下崗也是慘不忍睹,只是因為城市的地位,體量,地理環境和自身的能力,各種因素下勉強消化掉了罷了。

該續1s還是續一下吧。


解放前上海的發達完全是因為地理位置,長江入海口,倚靠富庶的蘇南地區,中國海岸線的中點,整個東亞的中心點。因此被八國聯軍拿來開發做商貿。

解放後的上海傳承過去留下的工業基礎,成為新中國發展的主要發動機,支援全國發展建設。當時的中國主要就東北和上海兩個工業基地。

現在的上海工業依然是全國最發達,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可以去看看中國其他一線城市都有哪些工業就知道了。再加上航運貿易中心,股票交易所,各種金融機構的核心部門都在上海。目前還看不出上海的地位能夠被取代。

同時上海這麼多年形成的城市文化,相對來說是中國最守規則,最重契約,法制相對健全,競爭最公平的城市。這對人才和資本都是有吸引力的。

未來的上海會被其他一線或新一線城市趕上,這是好事,希望全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發展起來,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裕的地方多了,國人才會更加文明,更有法制精神,更追求公平正義,更有民主意識,國家才會真正進步。


沿海小鎮只是靠著清朝閉關鎖國時地理位置的「優越」成了東方妓女,靠著洋爹的資本發達起來了。

時代早就不一樣了,上海本來就不配做大城市,上海人更不配。現在深圳北京已經完全吊打上海,杭州成都武漢也追上來了,用不了五十年上海就會回到三線城市的本質。


政策好


源頭來說,可能是地理原因,地處江南玉米之鄉,和區域一塊富饒。內沿河,外靠海,內外貿發達,戰爭少。最後漸漸就什麼事都集中在上海,就發達了。

首先上海地處沿海,歷代能做的事無非是鹽業,農業,貿易(包括內貿和外貿)。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說的上海市直到中華民國還屬於江蘇省下的「滬海道」中的絕大部分。在此n久前更是部分區域一會屬於這裡,一會屬於那裡。

但總之,這塊地方沿海,鹽業、農業、貿易(內貿和外貿)發達,所以一直有錢。又一直碰到「好事」,漸漸就發達了。

五代十國地屬吳越國,吳越重鹽業農桑,有錢。

宋朝,吳越國直接歸順宋氏,沒打仗。

宋末元初,棉花開始在南方種植。

元朝,松江府(上海之根)的黃道婆(現在在上海徐匯就有黃道婆紀念館雕像等)改良了紡織技術,一下子把紡織效率大幅提升,江南的家家戶戶搞紡織。【傳說中的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江南地區紡織行業棉布產量產值驚人。奠定大局。

清康熙,江海關(四大海關之一的江蘇海關)從連雲港遷到上海,外貿出口發達。

清乾隆,四大海關關掉3個,只剩廣州海岸通商,上海受到打擊,但是紡織業還是發達,內貿通暢,所以還是很有錢。【所以廣州口岸對外貿易最發達,這也直接導致1840年鴉片戰爭在廣州爆發。。。1942年打到上海吳淞口】

1832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他是一個禁煙的人,上海(松江)在其轄內,倖免荼毒。

1840年鴉片戰爭,後簽署南京條約,上海口岸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包括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上海是唯一一個縣,可見外國人早就瞄準了】

結果就是,內外通暢的上海變成了第一大港口。。。

太平天國,依賴湘軍曾國藩,導致曾國藩李鴻章崛起,曾國藩李鴻章崛起以後搞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為了募資,於是上海又成為了好去處。又造就上海金融中心地位(銀行總部多)。

1937淞滬會戰,後面8年抗戰時期。

1945-1949解放戰爭。

1949年之後,陳雲操刀,上海率先進入計劃經濟【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讓給了香港,剩輕工業和商貿】

這之後經過一五建設重工業,二五大躍進,1964-1980「三線建設」,上海一直是輸出產能資金和人才,不屬於計劃經濟下的重點投資區域。

but,在這個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市一年上繳120多億,廣東則為10億。【不是因為廣東弱,是因為收繳基數低,此處只是表現一下上海還是發達地區】

這之後,我認為上海的發達只是延續了過往,是一種慣性。一直被管著,有新政策(特別是金融貿易政策)也可來一試。在高基礎上保持發展趨勢,就顯得發達了。


1.根基,深厚的根基,來自大清朝的根基,租界那些東西開始,規模化效應逐漸起來。

2.政策,各種優惠政策,各種傾斜政策,各種優惠政策,商人是逐利的。

3.法治,民主法治全國前兩名吧,真正的法治社會(相對其他地區)!

4.猥瑣,上海本地人比較WS,本地人對外地人只是刻薄,而在我老家,本地人欺負外地人包括強行借錢,黑社會訛詐,在對面做你同行排擠你等等暴力不堪的行為。(本地外地都是針對部分人,不表達全部)

5.遠見,領導班子的遠見,不是拍馬屁,上海轉型全國模板(東三省失敗的屍體就在腳下),產業轉移和升級的陣痛可不是開玩笑,工廠邊緣化和轉移的決心可是真金白銀稅收流失,政績流失。領導班子發展目光長遠是能拿到掌聲的。

6.輻射,整個長江流域都在直接或者間接支持了上海發展,江浙皖豫川。人口勞動力或者資源市場都是直接間接的支援上海發展。山洞裡長不出參天大樹,陽光空間都不夠,超級都市需要足夠的輻射空間


經濟發展


推薦閱讀:

TAG:上海 | 生活 | 城市 | 上海工作 | 上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