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薦給醫學生的書

2007年,我進入大學,七年制醫學專業,這對我來說就是脫離那種按部就班生活的欣喜。從大一開始,我就在買書、借書、看書中度過。幾年下來,以醫學專業為基點 ,我的閱讀面不斷擴展。

因為不斷同學來找我推薦書看,2011年我就做了一個書單《推薦給醫學生的書》,當時流傳挺廣的。幾年過去了,我覺得當時的書單做得太過粗糙,不免生出了做一份的心思,也算是對這幾年閱讀的梳理和總結。

現在看來,我在閱讀上走了很多彎路,在大一、大二時,不知道什麼書好,什麼書值得讀,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在一些粗製濫造的書籍上。所以,重做這份書單,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真正優質的閱讀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因為一本好書往往會成為認識很多本好書的橋樑。

這次的書單一共推薦了50本書,一共分為10個系列,每個系列5本。在書籍選擇過程中,我盡量選擇同類中最優秀者,同時兼顧趣味性和可讀性。其中,絕大部分是正規出版物,也有個別是電子出版物或者地下出版物。

當然,由於筆者閱讀面和個人知識水平的限制,難免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以及有所偏頗和疏漏。

一、另眼看疾病

在醫學院的學習中,針對某一種疾病,我們會系統學習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輔助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等等。那麼,除此之外,面對疾病,我們是否有其他的視角呢?這五本書恰恰提供了不一樣的解讀和闡釋。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是對達爾文醫學的介紹,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審視疾病。

《病者生存》則通過對幾個疾病的分析,讓你更直觀地了解進化醫學是如何解釋當下的疾病。

《身體知道答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疾病和心靈、潛意識的關係。

《疾病的隱喻》是兩篇論文的合集,作者反思並批判了諸如結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在社會的演繹中隱喻化,並轉換成了一種道德批判,甚至政治壓迫的過程。

《疾病的哲學》是地下出版物,從社會、心理、文化、精神等角度綜合分析疾病產生的原因。

二、神秘的雙螺旋

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這一些列的書,都和DNA有關。

《DNA:生命的秘密》《創世紀的第八天》這兩本書講述了遺傳學、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史,當然這並不僅僅是對科學發展的介紹,其中也包括科學天才的故事,經典案例,甚至科學八卦,讀起來十分有趣。

《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通過在人類每一對染色體上選擇一個新近發現的基因並講述其故事,描繪了人類從生命誕生之初到成為地球上唯一有文化的生物的歷史,也探討了很多和基因有關的政治、倫理和哲學等問題。

《自私的基因》詳細介紹了自私基因的理論——基因是自然選擇的主要單位,而各種生物都是基因用來保存和複製自我的工具,此理論一提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上帝的語言》的作者柯林斯是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參與並領導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他闡釋了自己從無神論走向宗教的歷程,試圖提倡科學與基督信仰和諧共存的神導進化論,即生命羅格斯。作者的觀點也被不少人看成是「和稀泥」,引起很多爭議。

三、人這種動物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中的一員,你是否曾思考過這些問題——是什麼讓人類和動物不一樣?為什麼人類能創造出這麼絢爛的文化?文化對人類有何影響?如果你有這些疑問,那這一系列書也許會給你一點點啟發。

《裸猿》從比較動物學和生物人類學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為模式,涉及的主題有人類進化、性行為、育兒、探索、領地、進食、安撫以及人與動物的比較。

社會學家鄭也夫從1997年開始大量關於生物學的著作,2002年起開始講授課程「生物學給社會學的啟示」,並將課堂錄音整理、修訂成《神似祖先》。與《裸猿》相比,《神似祖先》討論的範圍更管廣。

《心智探奇》的作者平克教授是備受讚譽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他將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思維定勢都歸結於人類的演化結果,詳細介紹了心智計算理論和自然選擇理論,探討了人類心智對於現代社會以及人際關係的影響。

《天生的煩惱》提出人類進化延續至今,並且探討了人類最近的進化導致社會行為和社會性質改變的可能性,認為人類種族的進化是理解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

《機器人叛亂》幫助讀者重新認識理性思維在人類生存境況中的關鍵作用,理解理性思維運作的機制。 通過本書,可以看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不甘於做基因的奴隸,可以超越模因(文化)的控制,成為自己的主人。

四、最好的告別

作為醫生,不可避免地會陪伴一些患者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在工作中常常面對死亡。這一系列的書,與死亡有關。

《直視驕陽》的作者歐文·亞隆是非常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在本書中不但描寫了他如何與有死亡焦慮的來訪者工作,同時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對內心的死亡恐懼進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

《超越死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婚禮前期,妻子被查出患乳腺癌,在接下來五年的艱難歲月里,兩人共同攜手,與病魔鬥爭,最終腫瘤惡化,妻子去世。在此過程中,夫妻雙方有痛苦、恐懼,也有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令人動容。

《天堂的證據》一書的作者埃本?亞歷山大醫生罹患腦膜炎,陷入昏迷,最終死裡逃生,奇蹟般地清醒過來。他詳細描述了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經歷和感受,並對此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

《最好的告別》以一個醫生的視角,記述了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老,梳理了美國社會養的方方面面,並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思考醫學、疾病與老年,告訴我們可以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抵達生命的終點。

《預約死亡》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見聞和體驗,作者觀察醫院裡的醫生、護士、病患和家屬,並對他們的內心進行探索。

五、醫生醫事

這一系列的書是醫生、護士的傳記。《我是曠野的小花》《對生命的敬畏》《德蘭修女傳》《林巧稚》分別是南丁格爾、史懷澤、德蘭修女和林巧稚的傳記,相信大家對他們都比較熟悉,故不再贅述。

閱讀這些傳記,我們會看到他們人生的起伏,事業的艱難,情感的糾結……讀這些偉大人物的傳記,彷彿看到他們鮮活地立於眼前,與我們對話。

《協和醫事》不是個人傳記,而是講述了協和建校的歷史,如何培養醫生,怎樣服務社會,以及協和在這九十年間的發展、沉浮、傳奇故事,展現了專註、內省、慈悲的協和醫事之道。

六、行醫者說

這一系列的書是醫生在學習、行醫過程中的記錄。通過這些書,可以看到作者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對醫學的理解,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

田吉順是婦產科醫生,知乎紅人,「健康」話題下的最佳回答者。他在《行醫者說》中,除了介紹一些醫學常識,還談到了對醫療制度、體制,醫患關係的理解,真實展現了醫生在工作中面臨的倫理困境

艾倫?漢密爾頓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神經外科教授,他在《別忽視上帝的提醒》中回顧了他行醫多年來驚心動魄的真實故事,詳細刻畫了他的所思、所想,告訴我們:人的思想是一切醫學秘密所在,治療並不是通過腦袋,而是通過心靈。

威廉·奧斯勒是臨床醫學的泰斗,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被尊稱為現代臨床醫學之父。《生活之道》收錄了他20篇關於生活、求學、行醫等等的演講,通過本書,可以看到他濃厚的人文氣質,深沉的人道精神,特立獨行的學者思想。

阿圖?葛文德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他在《醫生的修鍊》中分享了八年外科訓練生涯中遇到的各種案例,從中可以清晰看到一個醫生的成長軌跡。

《因為是醫生》是由北京協和醫院的內科醫生陳罡執筆的小說體原創作品,他以小說的形式,展示了醫生的工作狀態,包括醫生處理病患、醫患溝通、醫患糾紛、職業暴露、醫生過勞、醫生情感等。

七、患者如是說

看了醫生的手記,不妨來聽一聽患者的故事。

《重生手記》記錄了作者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後,他與家人如何多方求醫,搜集信息,辨別真偽,最終選擇了最佳的治療方案,走出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此生未完成》作者在確診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的病中日記,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作者反思生活細節,講述了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是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

《九月里的三十年》以女醫生的視角來寫了從大學軍訓到女友死亡之間她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從中國到美國,從壓抑的軍訓到對音樂的追求喜愛,如一首散文詩般流轉。

近年來,抑鬱症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實際上很多人對這個疾病仍缺乏足夠的認識。財新傳媒編委張進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他在《渡過》里,結合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講了大量關於抑鬱症的深度科普,可以幫助其他患者更好地與抑鬱症相處。

《拯救乳房》是一部以心理治療為內容的長篇小說,心理學博士受一家製藥公司資助,面向社會招募乳腺癌病人,組成心理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帶著自己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在小組內溝通互動,相互支持,碰撞成長。

八、學習之道

這一系列的書與時間管理、學習方法有關,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采銅是知乎大V,他把知乎上幾百個答案,梳理整,合併延伸寫了成了一本《精進》,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七個側面展開論述,提出了提升自我的方法。

《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關於心智成長、時間管理,文字淺顯易懂,很多觀點引人思考,告訴我們如何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是《紐約客》雜誌專職作家,他的《異類》是一本研究如何成功的書,分析了成功背後常被人忽略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發生作用的,有助於我們了解成功的本質,抓住機遇,調整前進的方向。

劉未鵬就職於微軟,他在《暗時間》里告訴讀者,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遊、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本書還幫助讀者總結思維中的盲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功學」通常都被視為雞湯,而《成功心理學》告訴讀者:成功意味著一生的個人成就,個人成就來自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本書實際上是幫助讀者找到目標,培養一系列好的習慣和品質。

九、科普力作

這一系列的書選擇了國內外優秀的科普讀物,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他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本書一經出版,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的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寫醫患關係的書很多,《醫事》之所以備受推崇,就在於它的客觀與細緻,探討了和醫療有關的方方面面。同時,還涉及對我們為什麼會生病的探討,對如何選擇中西醫的建議,告訴我們如何聰明的管理自己的健康。

《眾病之王:癌症傳》是一部關於人類和癌症較量的歷史,是非常精彩的跨學科研究,作者悉達多?穆克吉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歷時六年,憑藉翔實的歷史資料、專業文獻、媒體報道、患者專訪等眾多信息,向讀者闡述了癌症的起源與發展,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鬥爭史。

萬維鋼曾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現已辭職,專職從事寫作。他在《萬萬沒想到》中,用有趣的實驗、數據來解讀感性的事物,涉及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物理等許多學科,以前沿的科學視角解讀生活,告訴讀者什麼樣的方法才有助於認識世界。

《萬物簡史》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本書還從科學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命題作了極為精當的闡釋。

十、當下的時代

這一系列的書,涉及這個時代的一些前沿內容,如互聯網、大數據等,告訴我們未來時代可能的走向。

《失控》成書於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書中提到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等,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出發,對人類社會、科學技術、人工智慧等有一些超前的預測和思考。

《失控》的作者2016年出版《必然》,提到了未來20年的12種必然趨勢:指明了科技新物種不斷變遷的12條道路。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阿姆赫斯特馬薩諸塞大學隨機科學系教授,一生專註於研究運氣、不確定性、概率和知識。他在《反脆弱》一書中告訴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的法則,即具有反脆弱性,避免因為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本書夾雜著經濟學、統計學、社會學、政治學、醫學諸多領域知識。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用遊戲觀重新審視自然、歷史、性、宗教,提供了一種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新維度:世界上有兩種遊戲,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有限遊戲是競技模式,目的是戰勝對手,無限遊戲是生存模式,目的是延續下去。

《智能時代》指出由於不斷積累的海量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的漸漸成熟而將會迎來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當中,2%的人將在這場變革中成為幸運兒,成為他們或是被淘汰將成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選題。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