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水包裝盒背面的成分表是香水的配方嗎?還是說香調錶是香水的配方?


首先,香水包裝盒背面的成分表,並不是香水完整的配方

這些成分的標示順序,是按照含量降序排列。一般來說,排在最前面的三項,是酒精(alcohol)、香精(parfum (fragrance))和水(aqua (water))。之所以會出現水,一方面是因為酒精不可能達到100%的純度,總是會有少量的水參雜其中。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香水整體的酒精濃度不能超過79%[1],因此如果是香精濃度較低的EDT或EDC,就必須增加水含量,使香水產品酒精濃度不超標。

而籠統的香精之所以列在其中,則是因為香水配方是允許保密的(而且配方本身也是握在香精公司手裡,而非香水品牌本身所有),除非是含量超過了0.01%的可能致敏成分,也就是水(aqua (water))之後的一大串成分名稱,常見的有例如芳樟醇(linalool)、香葉醇(geraniol)等。由於這些可能致敏的芳香成分在許多天然香材里都有存在,也能靠人工合成,因此光是看名稱很難說明其來源。另外,嚴格標示可能致敏成分約是在2005年左右達成全面實行。所以如果盒子背面有這一長串成分的話,可以大致推測該香水生產於2005年之後。除此之外,像色素、抗氧化劑等,也都會列在其中。[1]

- 左圖為2005年之前的外盒,所列成分只有酒精(alcohol)、水(aqua/water)、香精(parfum/fragrance)和防止紫外線破壞色素的成分(benzophenone-1),右圖為2005年之後的外盒,增列了一長串可能致敏的成分。圖片來源:raidersofthelostscent.blogspot.com


那麼香調錶和香水配方有沒有關係呢?

我們可以首先來看一個2017年上市的新興小眾品牌 - Perfume Sucks。這個品牌所使用的概念,是把香水配方整個印出來,甚至每個成分有多少克都標了出來,以示品牌的公開和透明化。

- Perfume Sucks 紅色瓶部分香水配方,圖片來源:Fragrantica

看到上述這個香水配方截圖,大家大約都會發現,這和我們平時熟悉的香調錶完全不是一個樣。而且雖然這個概念看上去是很有誠意,但面對那麼多普通人完全不熟悉的香材,絕大多數非專業的消費者根本想像不出香水究竟會是什麼味道。

所以我們常說的香調錶,並不是香水配方,而是品牌廣告宣傳里的一部分,來幫助消費者對香水的香氣有一個簡明扼要的概念

調香藝術的神奇之處,是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香材來組合模擬新的香氣效果。比如巧克力的香氣可以圍繞著可可凈油展開,也可以是廣藿香和香草等組合到一起的效果,就好像一幅畫作上有一塊綠色,畫師可以選擇使用綠色顏料,也可以是相鄰的黃色和藍色交匯而成。當然,這兩種方式達成的效果肯定會有細節上的差別,但這不妨礙整體上我們所感受到的,依舊是巧克力/綠色的嗅覺/視覺效果

- 圖片來源:espirited.com

因此,假設一支香水想表現的效果是海邊的一支玫瑰,與其列出一堆大多數人聽都沒聽到過的香材成分,不如直接在香調錶里列出海洋模擬香調、沙子模擬香調、玫瑰模擬香調等,更容易吸引到目標顧客群

當然,每個人對於香氣的感知各不相同,所以也經常會出現調香師和品牌方認為聞起來像A,但很多消費者反饋聞起來像B的情況。例如Jean-Claude Ellena在調配尼羅河花園的時候,有用到葡萄柚香氣成分來模擬青芒果。掃一眼網路上的香評,就能發現有的人聞到了整體的青芒果效果,而有的人則對單獨葡萄柚的特徵比較敏銳。還有的時候,則是品牌在寫香調錶時過於天馬行空,那也只能是默默地翻白眼了……

- Charles Allan Gilbert, "All is Vanity"。就像這幅插圖一樣,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圖案也不同。圖片來源:Wikipedia

之所以會出現關於香調錶和香水配方之間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源於香水行業建立在神秘性上的營銷方式,以及人們對於「天然」懷有的浪漫印象。

正因如此,品牌在市場營銷上經常將宣傳重點放在天然香材上,誇大其在香水中的作用。比如現代香水工業里的玫瑰、茉莉等,大部分都不再依賴天然提取香材的香氣效果,而都是模擬的香調。但品牌在決定香調錶時,還是更願意使用「大馬士革玫瑰」、「格拉斯茉莉」等字眼,而且往往暗示是「貨真價實」的「高級天然香材「,而非容易給人「廉價」聯想的合成分子模擬。

另一個造成困惑的可能原因,則是最近幾年消費者開始對人工合成香材的態度有所改觀。因此有的品牌也開始投其所好,在香調錶里列出幾個比較出名的合成分子,比如Iso E Super、Ambroxan等等,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香調錶列出來的就等於配方。

[1] Le Grand Livre du Parfum,2018,Nez La Revue


都不是。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香水包裝盒背面的是什麼:

如果你詳細查過每個INGREDIENT的內容你就會發現,有很多是各種酒精、添加劑、防紫外線成分……etc.當然也時常有某些芳香物質如香茅醇、芳樟醇等等。然而香水實際含有的成分遠遠比這些要多得多得多,根據CFR的規定,INGREDIENT列出的只是其中含量最高的物質,對於香水這類存在「商業機密」的產品,芳香物質可以直接籠統的標為PARFUM(FRAGRANCE)。至於剛才提到的是香茅醇、芳樟醇屬於香水中最最常見的幾種材料,基本不存在泄露配方的問題。

找到一份CFR對化妝品標籤的指示法規,可以看看:

CFR -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

第二個是香調錶的問題,香調錶算是為了讓消費者更便捷地了解氣味而生的一個工具,對於沒有專業學習過化學的消費者來說,看到「桃子」「青草」等香調就能直接聯想起它們的味道,私以為甩給普通人一堆「γ-十一內酯」「順式-3-己烯醇」大家會瘋的吧。除此以外很多天然原料構成成分極其複雜,而且「重合率高」(你就找找有多少乙酸芳樟酯和苯乙醇吧……),用玫瑰、茉莉、依蘭……去指代實在是一個非常簡明方便的做法。

當然還有很多商家給出的note就是逗你玩的,比如什麼「灰燼」「沙子」「陽光」,無非只是用某些不相關的物質去營造這種氛圍而已,但我個人倒並不反對這種做法,香水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物品,本來就應多給消費者留點想像空間,有些無傷大雅的事實沒有必要戳破。最後,說是「配方」那實在是太誇張了,配方這詞可是指的很具體的原料,香調錶只是個粗略的表達。


香水和背面的是香水的成分表,酒精,水,防晒劑,抗氧化劑等等,但是核心的「香基」(所有香料的總和)不會寫上去,以fragrance統稱。或者零零散散寫幾個最沒「參考價值」的香料,相當於沒寫。

由於香水只依靠芳香物質,其中的酒精、水等等只是作為沒怎麼有氣味的溶劑,芳香成分是關鍵。

所以香水後面的配料表,遠不如飲料啊食品上面的配料表來的有料。

儘管食品上面的芳香物質也以「食用香精」統稱。

生產食品的廠家也不知道這個食用香精的配方,對不對。

香精是從香精公司買的,配方是人家香精公司的,食品公司也不知道呀。

第二個問題,香調錶。

香調錶,是個半真半假的東西。

有一些香調錶會把明顯是香料的東西寫上去,什麼是調香用的香料?

小花茉莉、小蒼蘭、黑醋栗,這些只有名字的,都不是香料,因為花草樹我又不能拿來直接用來調香。

把香料寫上去的比如「小花茉莉凈油」(看到沒多加了凈油兩個字)「iso e super」,這樣看起來真一些。

但是也不一定真。

為什麼,都這樣寫了,如果還不真,那真是涉嫌欺騙了。

對,就是騙,就是故意的。

香調錶的作用就是讓讀者有個大概的香氣把握,但是不能暴露關鍵信息。

iso e super是香水常用香料,告訴大家無妨;

小花茉莉凈油,多半是給讀者「真材實料」的暗示。可能有可能沒有。

再舉個例子,給大家分析一下寫香調錶的人有多「調皮」

我們熟悉的愛馬仕大地香水,多次提到了「燧石」「打火石」的概念。

怎麼可能有燧石呢?

根據我的猜測,JCE創作的時候也沒想著模仿燧石。

其實,是想用燧石這個概念掩蓋一款當時比較新穎的專利香料。

你看,如果當初如果如實宣傳——一款帶有火焰氣味的木質香,會發生什麼?

普通大眾可能不知道,調香師可能就猜出《大地》香水的特色香料是什麼了。

很多時候,這一兩個關鍵香料就是一款香水的內褲,把幾個關鍵香料不小心泄露了,就容易在行業內裸體了。

所以,燧石這個概念,有三個作用:

  • 洗腦消費者
  • 標新立異
  • 誤導同行

有款香水號稱只用了iso e super一個香料,

別信就對了。

如果換我寫香調錶,我也會實話不全說。提出一個概念,首先要把自己感動了,然後寫出來,就不算欺騙了。


謝邀。

不算是。。。

很多時候上面寫的,只是為了方便備案。

香調錶只是簡單的表現方式罷了。

西瓜酮的氣味,寫成西瓜,哈密瓜都可以。

還有的是為了營銷。

香調錶,沒大用。

以上


只是大致告訴你這隻香的走向是清新還是花香還是木質。

比如你在網上看香水又沒有試香給你聞的時候,看成分能規避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味道的香水。像護膚品看成分能規避自己過敏的產品。


背面的成分表才是。你看看寫在ingredients那欄里的那些化學分子


怎麼可能呢,只是為了讓顧客知道這款香水是表現出什麼氣味罷了,至於配料,肯定是要添加各種雜七雜八的化學品啦


對於盲擼來說可能看香調錶更直觀,但是對於某些有特殊癖好的(比如跑個薄層打個氫譜碳譜……)我還是覺得成分表更友好一點


推薦閱讀:

TAG:香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