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未來100年後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是交通、建築、語言和經濟等各個方面。政治波雲詭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覆無常,這裡拋開政治只談技術。


黑暗版:

權貴躲在現代化永備防禦工事組成的巨大圍牆之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只知道享受在也不願意發展科技。

30%普通人生活在各個圍牆的周邊,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用微薄的薪水勉強果腹,還要忍受超高的犯罪率。黑幫、義警、警察和秘密社團控制了這個區域。

在其他地區則爆發著不同宗教之間、宗教教徒與無神論者之間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人類文明被鎖死在資本主義內卷化階段。


謝謝邀請。

我覺得與今日相比,最顯著的變化莫過於世界各地區人口比例和人口流動方向的改變。基本可以總結如下:

人口比例方面:

1. 東北亞、中南半島、歐洲大陸、前蘇聯地區人口佔比進一步降低,在亞歐大陸當中的人口比例大體恢復到公元1000年之前的水平。

2. 南亞、中東地區人口佔比進一步提高,在亞歐大陸當中的人口比例恢復到公元1000年之前的水平。

3. 非洲、美洲、馬來群島、澳洲的人口佔比進一步提高,在世界人口當中的比例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 不列顛地區比較特殊,在世界人口當中的比例有所減小,但在亞歐地區的人口比例仍然保持遠高於中世紀的水平。

人口流動方向方面:

1. 美洲、澳洲大概率仍能保持人口凈流入狀態,蓋因其人均自然資源相對於其他大洲優勢過大,100年的人口遷移和出生率差異恐仍難以抵消其優勢。

2. 東北亞、中南半島、歐洲大陸、前蘇聯地區均變成以接納外來移民為主,達到人口凈流入狀態。其中歐洲大陸、前蘇聯地區目前已經進入人口凈流入狀態,未來只是繼續保持,而其外來人口替換本土人口造成本土人口比例降低的根本原因,是地理大發現後人口向新大陸遷移而造成的工業化加速(這在 @林霄 的多篇關於人口問題的回答當中都有提到)。但東北亞、中南半島(尤其是越南)的人口未來達到凈流入狀態,其原因則有所不同:恰恰是因為在地理大發現的關鍵時期,其本土人口已經因為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而接近環境承載力上限,但卻沒有參與殖民新大陸而沒有造成工業化進程加速,導致本土停留在「發達農業社會」的時間過長,工業化開啟之前積攢的人口壓力過大,進而造成工業化的大門打開之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過快(超過了歐洲大陸、前蘇聯地區工業化開啟之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其中很多國家「計劃生育」的實施本質上也是因人口壓力過大而導致的混雜了理性思考和情感焦慮的應急反應),「人口壓力上漲-&>工業化入門並加速-&>人口壓力消解」的周期過短,而以超快的速度接近了歐洲大陸、前蘇聯地區的後工業化社會形態。

3. 南亞、中東、非洲、馬來群島在未來幾十年會長期保持人口凈流出狀態,這幾個地區在100年之後是否仍然全部保持人口凈流出狀態尚難知曉,但這四個地區均轉入人口凈流入狀態的概率很低,因為由1、2兩點可知,除這四個地區之外的地區大概率均已轉入人口凈流入狀態。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可以解釋為其農業社會的繁榮程度尚未達到窮盡其環境承載力的地步(或達到得較晚),因而其尚未發展出足以支撐高速工業化的「社會精細度」,從而仍然停留在「較高出生、較高死亡、較高增長」的人口增長模式下,直至某種臨界點的到來才能有所轉變。

在這種人口比例和流動方向的改變下,國際輿論環境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顯著的改變幾乎是必然的,目前想到的大概有以下幾點:

1. 東北亞和越南地區不再是人均自然資源最緊張的地區,或者其人均自然資源的劣勢及其影響力顯著縮小。人民告別了「精打細算,摳摳縮縮」的形象,在其他人民心目中不再是「內殘外忍,溫順狡猾」的代名詞(即使仍然存在強勢輿論的惡意引導和見風使舵的煽動,也會孤掌難鳴而無法產生如今日這般強大的效果)。但人口壓力的消失和「社會精細度」優勢的喪失,也使其產業升級的速度優勢喪失。

2. 南亞、中東、非洲、馬來群島的人均自然資源優勢顯著減小。與上條類似,目前其人民擁有的刻板形象也會明顯弱化直至喪失。其「社會精細度」劣勢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彌補,其中某些地區出現或者經歷產業升級的狂潮,是大概率事件。

3. 美洲澳洲的情況較難預測,蓋因其新大陸優勢會顯著減小,卻很難完全喪失。這一方面會讓其在相對從容的狀態下提升「社會精細度」,但另一方面仍然難以達到舊大陸的水平,也即大概率仍然保持比舊大陸更「粗放」的狀態。此外,由於其吸納的新移民越來越多地來源於南亞、中東、非洲、馬來群島這幾個地區,其社會能否從舊有的移民模式(亞歐東西兩端人口移民美洲澳洲,拉美人口移民北美)向此種新模式順利轉變還難以預測,這又平添一層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新大陸的「樂土」形象的顯著弱化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4. 中期(約30年後,也就是一代人的時間)尺度下,南亞、中東、非洲、馬來群島佔世界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從而向西歐北美傳統移民目的地移民(或輸出難民)的趨勢仍然會保持甚至強化,且因「社會精細度」提高而造成的出生率下滑和本土產業升級的效果尚未凸顯,也即其向外移民的浪潮尚未出現減弱的跡象,因此西歐北美傳統移民目的國靠「自由主義價值觀」統治/拉攏/排擠第三世界國家的歷史很可能就此結束(概因其無法承受「看不到盡頭」的移民潮和「人口置換潮」)。由此,以中國和前蘇聯地區為代表的「反自由主義」堡壘受到的「意識形態飽和攻擊」很可能就此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可能出現的第三世界(南亞、中東、非洲、馬來群島)產業升級趨勢給所有已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包括此時的中國)帶來的競爭壓力。這同時也可能造成西歐北美傳統移民目的國在放棄「自由主義武器」後,較大幅度回歸保守主義思維,甚至反而變得「以人口太少為恥」(只不過這種思維對提高人口增長率到底有多少作用就更難預測了)。

5. 國際輿論環境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會深重改變各大文化圈的相對影響力。即使假設100年後人工智慧技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仍然難以撼動各文化圈固有語言和生活方式對人的深刻影響,因此各大文化圈的對外輻射力的消長,仍然是世界發展方向的重要參數。也就是說,各個文化圈對外輻射力的大小,仍然具備反向影響國際輿論和政治經濟格局的能力。總結起來就是:即便在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的干預下,國際輿論環境/政治經濟格局與各大文化圈對外輻射力的循環影響仍然難以打破。

先答到這裡。感謝所有看完的人^o^


簡答一發。

處於起源於2050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後期,部分行業達到該次科技革命瓶頸。第四次工業革命:可控核聚變、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開啟宇航時代、人工智慧、生物技術。

全太陽系成為行政管理區域,各礦業作業單位分布於各行星、衛星表面。開始大規模對太陽系以外空間進行有人、無人探索。

得益於對太陽系能源、物質的利用,以及核聚變發電等技術的成熟普及,人類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然而答主還是單身狗。


未來100年是本世紀,從現在到本世紀末22世紀初這段時間。

先說現在,信息化進入我們的生活後人手一部弱人工智慧(智能手機),不論是社交、生活、娛樂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進行參與,但這只是信息化的初級階段。因為困擾城市發展的許多通病依舊存在,例如堵車。未來10年,大概2020年到2030年,進入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我們將開始經歷一場質變,許多疾病如艾滋病癌症都將可以有效的進行防禦,但依舊無法根治。若要根治需要更全面的發展,待2035年量子計算機進入商用階段,諸多問題都可以通過量子計算機算出結果解決或避開。

此時我們已經可以在全球範圍的任何角落使用5g網路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也已成熟,你的身體任何變化產生的數據都會通過可穿戴設備上傳到醫院中的量子計算機進行評估,疾病得到預測人類平均壽命提高。更安全更經濟的第四代核電站投入使用,人類環境日益接近君主專制時代的樣子。人類出行除了汽車、飛機、輪船又多了一種交通工具叫真空管道超導磁懸浮星際列車,時速超過一馬赫。這種交通工具不同於往日的交通工具,它更安全更快更清潔低成本。

在2035年,我們每一個都可以通過網路參與到社會發展中,這也標誌著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完成,順便提一下,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不需要傳統資源就可以發展,因為在信息化時代下社會發展不再是機械式的,而是人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因為稱它為信息化革命,最重要的是它在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做準備,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最後一次工業革命,若要完成最後一次工業革命僅靠幾個發達國家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全球兩百個國家一起參與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化的基礎上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在2035年你會感覺到國家意識越來越模糊,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因為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機、石墨烯、磁流體發電、全球無線輸電技術、人工智慧、常溫超導的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參與才能完成,比如國際空間站和現在的iter。而且信息化會讓我們所有人突破語言障礙比如谷歌翻譯,未來甚至可以翻譯動物的語言,人人都可以成為伯樂。

從2035年開始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範疇將開始全面展開影響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2050年可控核聚變進入商用階段,第一座高校、清潔、安全的核聚變發電站投入使用,為我們改造這個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常溫超導可以應用在一切電器上面,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事物都會有常溫超導的身影。量子計算機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我們人類想要實現古代的那些夢想,依靠量子計算機都可以幫我們實現。石墨烯最智慧的材料,配合人工智慧。磁流體發電可以讓現在的發電效率從百分之三十提高到近乎百分百。

待到21世紀末,我們甚至可以隨意自然的控制全球範圍內的天氣,地震則可以還需要再等一段時間才可以得到控制。

需要寫的太多了,歇會。總之呢,80後往後的人都有希望看到馬克思想要看到的那一天。


科技一日千里,無法想像。

不是衝出地球,就是在地球上毀滅。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未來 | 科技 | 中國 | 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