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後果】大冬天穿薄睡褲出門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說說Elly和女兒小美的故事。
我們10分鐘後要出門,和小美的好朋友培培會合,去遊樂場玩。可是,小美此時還穿著睡衣,對「出門」這件事看起來毫不放在心上。她拿了今天第3本《卡梅拉》,讓姥爺繼續給她念。
我插話:「我們要出門找培培玩,你先到卧室換衣服吧。」姥爺也說:「不念了,姥爺也累了,而且咱們馬上要出門,回來再念吧。」
小美磨磨蹭蹭地過來,我把她抱起來放在床上,脫了睡衣,問她:「想自己穿還是媽媽幫忙?」她不回答,哼哼唧唧地全是不情願。我又問了一遍,她還是不理我。這個時候「給選擇」顯然不是個明智的做法。
我也有點生氣,開始把兩件T恤衫套在她身上。小美哼唧地更厲害了。雖然她沒有哭鬧,可是那個抗拒、不情願的態度,帶給我的怒氣,一點不比哭鬧小!我放下手裡的褲子:「我在幫你穿衣服,你確是這樣的態度,這讓我很不高興。」
小美也生氣了:「我不要換衣服,我要念書!我要姥爺給我念書。」
「念書的時間已經結束了,咱們要準備好出門。你不想和培培見面了嗎?你不想和培培一起玩嗎?」
「我不想和培培玩了,我要念書,我不要換衣服!」果然,小美直接把我推進了「坑裡」。
顯然她說的不是心裡話,是氣話——這時候「正面管教」在我腦子裡培養的力量起了作用——「我在幹什麼?和孩子戰爭?不論我強迫她換衣服,還是繼續念書,我都輸了。」我在心裡跟自己說。
我緩和了自己的口氣,停下給她換衣服,平和地問她:「我知道你其實想和培培玩,但你不想換衣服,對么?」她想都沒想,點點頭。——到底是孩子,多麼單純!多麼誠實!
「好吧。那你是願意換上外褲去找培培,還是不換外褲,穿著睡褲出門?」我深呼吸後,給了一個真正的、由她自己做主的、完全和我的意志無關的選擇權。
「睡褲!」其實我知道會是這個答案。
「好。」這時我已經做好了讓小美承擔「自然後果」的心理準備。穿睡褲出門的自然後果是什麼?1、不好看;2、會冷,她可能會生病。
看著小美穿著兩件T恤衫,一條薄棉睡褲,姥爺不放心:「這樣不行吧?太薄了。」
我建議小美到陽台上感受一下溫度。她出去了一下,回來要穿上襪子、帶上圍巾。然後自己挑了雙單皮鞋。我當時多麼期望她選的是靴子,但她沒有,身上穿的依舊是睡褲和兩件T恤衫。
我和姥爺穿著保暖衣和棉外套。我悄悄在包里裝了一條厚褲子。她如果等一會兒改變主意,還有衣服穿。
走到外面,冷風呼呼的。小美不停深呼吸。我問她:「你覺得冷么?」小美把圍巾又圍了一圈:「對,媽咪,我覺得冷,但是沒關係,我有圍巾。」
我告訴她:「媽媽包里有厚褲子,如果你想穿,就告訴我。」
這個4歲的小女孩說:「媽媽,不用。謝謝。」
一路上,我沒有再問她「冷不冷」,也沒有就「穿衣服」的話題繼續。我們聊和培培見面後要玩什麼,午飯吃什麼,這些快樂的話題。姥爺時不時不安地看我們,我對姥爺悄悄點頭,小聲說:「爸,你放心。不會有事兒的,我心裡有數。」
到了室內遊樂場,小美和培培玩了兩個多小時。離開遊樂場時,培培媽媽也覺得小美穿得太少,拿出培培多餘的外套給她穿,但是小美拒絕了。
在遊樂場玩的時候,兩個孩子都脫了襪子,穿遊樂場的襪子。離開時,脫了遊樂場的襪子,小美說:「我不要穿襪子,我要光腳穿鞋。」
我說:「好。」小美穿著睡褲、兩件T恤衫,光著腳,穿著皮鞋出了遊樂場。就這樣,度過了一整天。她非常開心,我非常輕鬆。而且,她沒有生病。我知道她健康,但不知道她這麼健康,哈哈,多大的驚喜。
這次的經歷,我們沒有戰爭。她的小身體更加強壯,也讓我對她的信心再次增強,孩子的智慧和力量,完全有能力分析,應對「自然後果」,這更讓我的「媽媽心理」再次成長。
另外,我心裡也做好準備,即使她生病,也沒關係。我們家對「生病」,有個有趣的經歷,這個經歷讓我們對「生病」的看法與大部分人不同:幾個月前,小美學校流行秋季感冒。
有天放學回來,小美有點發燒,我對一位鄰居媽媽提起我的擔心,她笑著說:「啊,那小美就可以不用上學,和媽媽一起依偎在沙發上看電視咯。」
我恍然大悟:是啊,生病並不僅僅意味著痛苦難受,除了難受、吃藥以外,還是個過慢悠悠生活、和媽媽依偎的好時機呀。多棒!
另外,從小美很小起,我們就樹立了一個「孩子生病觀念」:不能因為怕孩子生病,而不讓孩子經歷生活和大自然。生病,不等於「生重病。」生病是對孩子免疫力的最好鍛煉。
我們再回到「自然後果」這個工具上,其實,「自然後果」總結為兩個詞:閉嘴、放手。這兩個行為,最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態度。
英文中用「laid-back」形容這樣的態度。從字面上看,是描述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的姿勢:後背踏實地靠在椅背上。而不是:坐在椅子上身體前傾,或者坐在椅子邊沿全身緊繃。
只有我們「靠在椅背」上,和孩子之間才能出現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孩子的成長自由;這個自由,再加上信任,就是孩子得到獨立、力量、理智的堅實基礎。
擁有這樣的態度,需要我們對自己點點滴滴的提醒、點點滴滴的練習。不用一開始就對孩子的整個生活放手,而是找到我們自己能夠接受的小事情,小步前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