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觀感
前兩天,應該是在微博上面看到了《國家寶藏》的一點兒視頻,所以打開看了。感覺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介紹的國寶,每一個經過解釋和演繹之後就印象深刻。之前總是陪人去或者被人陪著去,沒有專註地去了解一些知識,遊客一樣的走馬觀花看熱鬧,看稀奇。所以想靜靜地待一天,哈哈。
今天去國博,先奔人類進入文明第一階段的產物——青銅器專題常列館,遇到了一個志願講解員,長相非常有大大的風範,是今天遇到的講解員當中最有熱情的。所以,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對這些文物的認識:
自己在一堆綠不拉幾的青銅中間站了許久,看著這些銅綠遮蓋了外表的文物,突然想到:這些陳列的青銅器,都應該是銅的本色呀。是黃色的銅!
果然,下圖中露出來字體的除銹之後的樣子,下面是圖示沒生鏽的時候的效果圖。
這樣再想想,像後母戊鼎這樣大的東西,剛做出來金燦燦的,是多麼漂亮和有氣勢。
講解員講大盂鼎,那段侵華和國共戰亂時期,一個叫潘達於的女士為了守護這幾件國寶,歷盡艱辛,和一些人迂迴盤旋,過程之艱難和講解員滿是教育的情緒導致好幾次我眼眶裡都溢滿了淚。後來因為怕自己太感動失態,沒有跟著那個講解員繼續聽下去。
《國家寶藏》中一集介紹了皿方罍的器身和器蓋的合併的艱辛歷程,想到上周在圓明園的殘垣斷壁當中看過,內心裡覺得當年西方那些國家過來侵略的時候,掠走了那麼多的中國的東西,擺在自己的櫥櫃里,居然還覺得很自豪,這種炫耀武力的方式真的不能理解。尤其是英法兩國最為甚。想想真的是蠻野蠻的,即使現在歐洲看似顯得很文明,但是真的無法認同。
階級享受和地位的象徵:
總結中國前面很多朝代的發掘品,基本上都是在比較能夠保存時間長的東西上面進行刻字或者是製造造型出來的器物。比如說,甲骨,青銅器、玉器、音樂類的(編鐘、磬、銅鼓)等等上面。
這是當時那些朝代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好愛喝酒,好喜歡喝酒。此外還有很精美的生活用品,盛酒用的,祭祀用的,冰箱一樣的保存食物的,器型優美的油燈,甚至痰盂,燒烤用的,《曉說》裡面提到的涮火鍋用的,等等等等。一句話概況:你們城裡人真會玩兒。
我觀察到同時期,也有些平民百姓使用的東西,但是藝術價值真的沒有很優美,還有就是典型的只要是重要的文物,無一不是權貴階層留下的。
階級一直都存在,這種物質上的代表區分也一直存在而且被需要存在著。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有點悲哀,人性如此。但是換一個角度,就是這種極致的地位象徵的追求,導致了大量的頂級藝術平的存在,產生了大量頂端水平的需求,產生了人類前進的動力。
閱讀過數學史的人都知道,在拿破崙開創對科學家的系統訓練之前,大部分搞數學的都是權貴階層,有錢有閑的人。現在其實也是,搞科研能做出比較好的成果來的。一類人是二代,不管是什麼二代,除了遺傳基因很重要的因素之外,就是那些物質需求都滿足之後,只有無底洞的更高的一些追求才能夠給夠刺激,這一類人的代表在歷史上占絕大多數,比如曹雪芹,比如我男神陶哲軒;一類人是超越時代的人,不管再怎麼窮困潦倒、生活不如意,都不能埋沒他,這一類人里的代表有很多,拉馬努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歐拉。相比之下,現在那些二代確實壓力大,你要不比父代更棒,那真是low的有點不忍直視。
我覺得現在很高等的學府裡面很典型的分為這麼兩類人:一類人家庭條件好到不得了,還有屬於第二類的,果第二類的來到了繁華的大都市,見到了和自己認知差異太大的社會現實,也不用太苛求自己。恍惚一下是當然的,然後找到歷史當中自己的路才是最便捷的。畢竟,焦慮和比較,都沒啥用,走自己的就好了。就像雲夢睡虎地秦簡的那個小吏一樣,感動了後人。
我覺得紙的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文化的方向。
中國的權貴階層也從那些比較耐保存到的介質的興趣轉移到了書法、繪畫、詩歌、文章等等的方向。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的文化的傳播,離不開紙,科學的興起離不開紙。曾國藩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覺得還是挺能夠代表一些追求的。
不是墓葬里埋珍貴的東西,而是追求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所以現在呢?大家的興趣又轉移到了新的東西上面,現在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可能除了亘久不變的生物特性離不開的土地豪宅、美女等等,我想更關注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其他的象徵。那是什麼呢?奢侈品?愛馬仕、LV、香奈兒?其實跟古代一樣,把物質品打磨到極致。
從文化傳播方式上來說,又到了一個文化轉折點,大家都是用鍵盤打字,紙質的承載力也明顯下降,都是依靠網路和數字存儲方式。所以,以後的人死了之後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啥?總不能是雲盤吧?物質的探索基本也到了該有的都有了。去過火星,太空旅行?從物質變成經驗?maybe.
關於美學這件事:
因為國慶,母親親自提出要求,要去看龍門石窟,自然提前希望做一些文章。但是那些佛造像藝術,說實在的,歷史價值可能能夠反映統治階級利用佛教來保持社會穩定,來對被統治階級進行治理,這個道理能懂。但是藝術價值,除了是金子做的之外,說實在的,面色上面感覺都差不多,真的是看不出來。
現在的生活當中還是傳承了很多傳統文化當中的美:
紋路借鑒——國家大事和設計當中使用的各種反覆的紋路做底的設計。比如說新版人民幣上的獸首紋、饕餮紋。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火炬圖案來源於祥雲,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了;造型來源於中國傳統的捲軸。
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的設設計——
背面。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
掛鉤。我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
絲帶。由機織而成,工藝精美,朱地雲紋,喜慶祥瑞。
包裝盒。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木製漆盒。四方造型,天地蓋四邊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滿之意。
比亞迪的車標設計上,採用的幾款車,「秦」、「宋」,我覺得還是挺好看的,當時感慨,終於有車企走出了字母或者圖標的路,走上了一條中國自己美學的路。車好不好先不說,這個方向的開闢還是不錯的。
里約奧運會上,中國自行車隊鍾天使和宮金傑兩位女將的頭盔,簡直不能再美。
但是應該說感到慚愧的是,我們現在設計東西的時候,大部分還是習慣於一般都是跟著西方的時裝設計走,我們自己的美學就像是斷代了一樣,沒有看到發展的跡象。當然,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那本書沒有讀完,而且自己也沒有太關注這方面的東西,可能回頭髮現打臉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也不怪自己,其實很多使用的東西,起源已經不在我們這裡了,像汽車這種本就來自於西方蒸汽機時代的產物,我們沒有這個歷史審美的過程也是可以原諒的。
美這件事情,應該說和國力和自信有關係。以前的時候是我們自己設計和傳承,現在做什麼是事情,基本上都是先觀望西方的設計,然後,抄。比如說手機這件事,簡直不能再吐槽。這個習慣還是不好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