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擇偶過程中,女性更挑剔?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Robert Burriss博士在研究中發現,隨著人們在網上消耗的時間越來越長,利用手機軟體配對和約會已經非常普遍,尤其是在18至24歲的年輕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曾在某個時候使用過約會軟體。

雖然網上約會不再是難以啟齒的行為,但仍有很多人認為,使用約會軟體找朋友,更適合那些想尋求短期交往(yue#¥pao)的人。 2015年,有黑客黑了一家專門找婚外情的網站——阿什利?麥迪遜(Ashley Madison),數據顯示網站上女性用戶人數佔比極少。

嚴格講,阿什利 · 麥迪遜網跟約會軟體 Tinder 或者 bumpble並非一類,但綜合看確實男性更傾向於建立短期關係,那是否可以說,這種男性策略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約會應用程序的使用呢?

進化心理學家在研究配對行為時經常強調性別差異。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羅伯特?特里弗斯首次提出「親代投資理論」: 當一個性別不得不在生育後代上投入更多的時候,屬於這種性別的個體應該對他們的伴侶更加挑剔。

通常,人類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 首先對比下精子和卵子的大小(沒有顯微鏡,卵子是唯一可見的人類細胞) 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然後女性要忍耐九個月的孕期,然後更漫長時的哺乳期,而男性在這個過程中的"投資"則是交配中提供精子。

親代投資理論認為,相對女性來說,男性應該更不挑剔。男性更有動力通過與多個伴侶交配來最大化他們的生育能力(子女數量)。 而女人不能通過和幾十個男人睡覺來增加他們的後代數量。 一旦你「中獎」了,就有漫長的孕期和哺乳期等著你。

所以通常男性對不加承諾的短期關係更感興趣,而女性則對堅定的長期關係更感興趣。但我所指的是通常情況。 雖然男女性對配對的選擇傾向存在普遍規律,但同性之間和個體也有差異。

社會性行為研究的就是這些個體差異,衡量標準為社會性取向指數,英文縮寫為SOI。 如果一個人渴望、贊同或者實際上擁有短期關係,那麼就可以有不受限制的性行為。 當然,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有不受限制的或受限制的社會性行為(贊同或不贊同跟多個人有性關係)。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在他們感到無聊的時候刷約會軟體,但男性更傾向於使用約會軟體來尋求性愛,而女性更傾向於使用約會軟體作為一種感覺良好的方式。這或許能解釋女性經常在網上發美顏自拍或者曬美照行為。

我的這篇文章只是從一個側面解釋為什麼女性在選擇配偶時更挑剔。行為心理學跟現實中的愛情一樣複雜,我也不擅長的領域就不詳述了。

推薦閱讀:

TAG:行為心理學 | 情感 | 擇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