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和莊子的「無待」差別何在?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莊子提出的「無待」並不是單純的繼承老子的思想,他們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甚得我心。

鑒於道家思想之深奧玄妙,筆者學識之孤陋寡聞,下文所述,均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敘述,力求平易通俗。

一、起:破題。

從字面上講,「無為」便是無所為,什麼都不要去做的意思;「無待」便是無需待,什麼都不需要依賴的意思。

表面上看,這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問「無為」和「無待」的相似點在哪裡,反而去問有何差別?

妙啊,妙啊!

想必這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已然被諸位掌握。

是的,從根本上講,或者說,從道家哲學觀念上講,這兩者本就是一脈相承,息息相關的。

二、承:起講。

在說差別之前,一定要先說相同之處。其實,相同之處本身也暗含著不同之處,這就是道家的「相對論」,一切對立面都可以相互轉化。

「無為」是《老子》中核心思想,也是道家哲學核心思想。但需要知道,《老子》不僅是一本哲學著作,而且還涉及政治、軍事、兵法等方面。

於是,我們可以推斷出,早期老子所說的「無為」思想,未必就是個人修身之道,而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

此時的「無為」,可以理解成「不妄為」,即不胡作非為——不苛捐賦稅,不大好喜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政治主張,是臣子對君王的懇懇請求,或者說是,百姓對君王的殷切期望。

眾所周知,老子的願望便是實現「小國寡民」,政府小,不輕易勞役人民。

正如文中一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這便類似於堯舜社會時期,領導人「垂拱而天下治」【2】,什麼都不用做,卻能使四海安康。

三、轉:入手。

而「無待」並不是莊子個人思想,而是後世學者根據「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3】這句話,以及老子的「無為」思想,經過改造加工,匯總而來。

在莊子文中,朝菌和蟪蛄、冥靈和大椿、蜩和學鳩、宋榮子和列子都不是真正的逍遙,因為他們都需要依賴,需要寄託,需要憑藉。

甚至於鯤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天地間,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率性而為。正所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4】,大鵬需要的便是風,即「六月息者」。

我們畢竟是人,也不是神話傳說,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無待」,無所依賴呢?

莊子認為,人之所以需要依賴,都是因為被某種外界條件束縛了,可能是金錢財富等物質,也可能是愛情友誼等精神。這些我們都無法擺脫,畢竟做不到聖人那般「不拘於時」。

但是,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無限的空間,比如心境,比如思想。要知道,這些都可以穿越時空,做到所謂的「無待」。

而什麼樣的心境和思想才可以穿越時空呢?

莊子做出了設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就是說要順應自然。

用陶淵明的話來說,就是「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5】活在世上還有多久?為何不放下心來,順其自然地走完生命歷程?知足常樂,安天樂命!

看似很消極,實則是豁達之至。也只有這樣,才能「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忘掉自己,忘掉功名,忘掉世俗間的一切煩惱紛爭。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忘我」就是一種「無為」,自己都忘了,那還需要做什麼呢?

四、合:束股。

如果說,老子是哲學家,莊子是夢想家,那麼道家還有一個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政治家楊朱,在戰國時期和墨子齊名的一個政壇大人物。

可能諸位不是很熟悉,但是他有一個典故,絕對婦孺皆知。如今卻成為貶義詞,實則可悲啊,具體表述就是下文。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6】

想必已經看出來了,沒錯,這就是成語「一毛不拔」的原出處。姑且把它概括為「無損」思想吧。每一個人都不違背自己意願地付出,每一個人都不違背他人意願地索取,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設想啊。保全自己,尊重他人。

「無為」、「無待」和「無損」,一脈傳承,同為道家思想的真諦,分別側重於君王、個人、天下所有人;也可以看成,分別體現在政治、精神、行為舉止。

參考文獻。

【1】《老子》第八十章

【2】《尚書·武成》

【3】《莊子·逍遙遊》

【4】李白《上李邕》

【5】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6】《列子·楊朱》


無為是指道自然而然地運行,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意志,就可以讓萬物各安其順。所以人也要像道一樣,清凈自然,順其自然。這是老子的思想。

而無待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意思。馮友蘭總結莊子的思想後提出,幸福有兩種,一種叫相對幸福,一種叫絕對幸福。前者指的是天性得到滿足,比如說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因為吃魚吃肉打怪獸是它們是天性,現在它們有魚吃有肉吃有怪獸打,它們的天性得到了滿足,所以它們會感覺很幸福。但是這種幸福是相對的,因為它「有待」,它有所憑藉和依賴。小貓必須有魚吃才能幸福,所以它的幸福建立在對魚的依賴上;小狗必須有肉吃才能幸福,它的幸福建立在對肉的依賴上。一旦失去這些外在條件,它們的幸福就不存在了,這就是相對幸福的局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莊子提出了「無待」,即無所憑藉和依賴就可以幸福,這就是絕對幸福。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是人力無法掌控的,而你真正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境界達到道的高度,這時候你就會無所憑藉與依賴了。這就是為什麼真正幸福的人往往都是對生活沒有太多要求的人,因為他們的幸福來自於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建立在外在條件之上。

你看現在有很多人,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內心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們的幸福是有待的,必須建立在對物質財富和社會資源的佔有之上,但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得不到他們想要的財富和資源,很多人即使暫時佔有了也怕有一天會失去,這些他們控制不了的外在條件決定了他們的幸福,他們一點也不自由。

莊子說列子雖然會飛,但那並不算什麼,因為他飛是有條件的,他必須憑藉風才能飛,半個月不起風,他半個月就飛不了,所以他也不自由。

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來源於無待,而真正的無待又必須建立在體道的基礎上,所以要想真正地幸福,只能靠提高精神境界,而不是對外在條件的依賴。


老莊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借用不同的比喻來描述罷了。

就好像 一個舉例說 6=2x3 ,一個舉例說8=2x4。

看起來有點一樣,又有點不一樣,實際都教你乘法法則而已。

無待,粗看一般人的理解是「無所憑藉」。

然而我認為並非指的是 不依靠任何東西,而是不被某某東西限制。

假如我造個句:「無所吃」。這並非指 一個人任何食物都不吃,而是指可以吃任何食物,只要能補充身體物質和能量的食物都行。

莊子說 列子雖然不被行走所拘束,但待于飛行。

並不是說列子 要達到「無待」就也不要飛,而是 該走時走,該飛時飛,該游時游。

這在老子所說的「善行 無轍跡,善數 不用籌撤」一樣。

並非說,善於走的人 走路沒有痕迹,善於算數的人不用算盤。

而是說,能遵守道而行走的人,是無相對性的去行走,它走路不局限於 有沒有前人走過的路跡。有路可走時,走路。前人未走的路,他也可以走。半路碰到山河,他可以翻山度海前行。

他去行走,不依賴不局限於行動的形式。

能遵守道而算數的人,是無相對性的去算數,它有算盤的時候用算盤,沒算盤的時候用手算心算,有電腦的時候 用電腦算。他去算數,不依賴不局限於算數的形式。

這就叫 無相對性的去做事。

【無為】,就是指 無相對性的去行動。

【無待】而為,就是【無為】。


這是兩個不同的方面。

無為是對存在者存在狀態與存在本質達成一致的界定。事物的存在是有,有的內容千差萬別,基於「有」的動態的「為」的表現,即是無為,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由於是因任其己的為,所以無為。這一界定的意義不僅在於賦予個體的合理性,也賦予了群體的政治意義,就是無為之治。

莊子的有待相當於老子的無為的基本界定,只是老子的無為在其基礎上涵蓋了更多不同層面意義,比如工夫義或政治理境,都同樣使用無為的概念表達,顯得較為雜亂。有待則就其基本的界定單獨歸納了出來,好處在於,使無待的概念相較有待有了上升的向度,也就是體系更為清晰了。老子中滌除玄覽等工夫義的存在,也說明他有上升的向度,但對概念的使用不如莊子更為清晰,他統歸交給無為、玄德、而不進行解釋,莊子則解釋了很多,不同概念間的關係也羅列的很細緻。

無待作為有待的上升,不是摒棄有待這一基礎,而是在有待的必然中做到與物偕行,這是乘天地之正的境地。至於支道林的無待義則太佛化,摒棄了道家無為這一基礎,換成了色空觀發出點。


談一點個人膚淺的理解:

老子的「無為」,是世界觀,核心是順其自然地「為」,是天地的無為為。

也就是老子的「無為」是講不要太刻意、目的性不要太強,但是無為並非碌碌,放任自流無所事事。我個人歸納了6個字來指導自己——「順自然,不得已」。就是順其自然,但也要順勢而為,就像農民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要積極地去順其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得已」,很多的物質和精神都會「不得已」地自動給予我們。就像一個人,因為人品和技能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更多的人會主動給他很多的機會,我就是我理解的「不得已」。

比如莊子講列子御風而行,雖然是有待,但是如果自然有風,我們就應當御風而行,沒有風的時候也不用等有風才行,我們可以用腳向前走,而不是停下來。我認為這就是老子的「無為」。

莊子的「無待」,是人生觀,核心是不依賴外物地「為」,是主體的逍遙。

莊子講「無待」強調的是「物、我」,即我應當不待物。比如鵬在負青天而絕雲氣,必須要風厚;比如列子只能夠御風而飛,這裡的風都是物,都是所待之物。所以莊子以為這是有所待的,不是真正的我,頂多算是物我,有物才有我。

因此,莊子講的是如何成為獨立的自我,盡量減少對外物的所待。比如個人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生存技能,簡單講就是自己有價值。比如列子如果能夠做到像孫悟空那樣自己想飛就飛,想走就走,而不依賴於風。這認為莊子講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就是要努力地去做一個少待或者無待的我。

怎麼做到呢?「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這又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法自然。

綜上,老莊都講的是道,都講的是道法自然,但又有所區別。

我並不研究老莊之道,膚淺,請勿見笑,歡迎拍磚。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國學 | 道家 | 莊子人物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