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再苦也有希望
在看到《你好,之華》之前,我一直以為,無論哪個國家的牛逼導演,到了中國就會被同化,拍出完全水土不服的東西出來。他們不了解中國,自然也拍不出讓人信服的故事。
但是岩井俊二的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如果一個導演在用心講一個故事,無論在哪個國家,這個故事的力量和美都是不變的。《你好,之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很多人拿這部電影和《情書》作比較,如果一定要做比較,我只能說,歲月在岩井俊二的身上烙下了很多悲傷的影子。這些悲傷讓他意識到愛情、親情、友情都不是單純的,這是他所痛苦和絕望的,可即使是這麼不單純的東西,卻依舊讓人產生無限可能性,這又是他所嚮往的。如果說以前的岩井俊二從不把情感說透,是因為害怕這種單純被玷污,那麼現在,他清楚了這點,《你好之華》就呈現出了一種令人眼前一亮的自然感,而這搭配以岩井獨有的影像風格,以及大連這座城市特有的荒涼感,營造出一種獨有的影片氣質。縱觀世界,能將絕望的悲傷蘊含在無限的生機里的,大概只有岩井俊二了吧。
我不知為什麼有人會用溫暖形容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從來不是溫暖的,而是徹頭徹尾的快樂的絕望。
即使他用很多小細節掩藏了這種他想呈現的絕望,卻依舊讓這種悲傷滿溢出來。
整部電影從通信這個角度出發,用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故事。幾封書信,幾個人的糾葛,就讓人痛徹心扉。對於之華來說,信是逃避現實的希望;對於尹川,信是彌補遺憾的自欺欺人;對於袁睦睦來說,信是尋找母親死亡的鑰匙。而這信的分量又比情書重了一份,情書里的信,也許只繼承了一個秘密,一段青澀的喜歡。在20多年後的岩井俊二看來,這封信里藏得卻是他尚未揭曉的20多年的人生。在這封信里,有袁睦睦的尋找尹川,有尹川的尋找之南,有之南的無所寄託,還有之華的一聲嘆息。看似充滿戲劇性的書信傳遞,最後卻落在一封遺書上,而那遺書里只寫了一段看似毫無意義的話。
但那段毫無意義的話也許才是人生,年少的時候,我們總給自己想像了無數種可能性,總覺得世界總會是自己的,無論未來怎樣,都會按照自己的軌跡行駛,只要聽從自己的心,也總能如願。這也許是死之前的之華想起的事情,她想起很多年的自己,在那個禮堂里做的那段演講,那段演講是她喜歡的男孩子給她寫的,這大概就是她要的人生的全部。
其實人們總說長大是件幸運的事,幸運到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即使選擇的人生不是正確的,但總是自己的選擇,放在很多年以前,我會和以前的岩井一樣覺得,經歷過、戰鬥過才是人生的意義。可是之南,知道最後才明白,原來生活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旦做過一次選擇,人生就會萬劫不復,你會想起當年你最難忘的瞬間,然後選擇死去,不是否定自己的一生,而是你已經無顏去面對曾經的自己了。
就把曾經那個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一封信里。那便是她曾經存在這個世界最美好的證據。
便也是一種此生無憾了。
這種絕望被岩井隱藏的極好,之南的死被當作一種符號,但在我看來,在最後那封信出現的時候,其實才是影片最絕望又最溫暖的時刻。
一個人死去,就是重生。該找她的人,終於重新找到她了。她大概會永遠活在尹川的心裡。
對於尹川來說,他大概是整部電影里第二可憐的人。
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個故事,那個故事的主角叫之南。他的人生除了一本叫做之南的小說,一無所有,他從南到北,參加那場毫無意義的同學會,只是為了看那人一面。
其實對於尹川來說,整個人生其實都是一場錯誤,準確的說,只是一個配角。
在年輕時,他被之華騙了,他以為自己是之南故事的主角,卻發現自己原來從未出現在故事裡。當他終於成為了故事的主角,卻成了之南尋找自我的絆腳石,他成了之南人生的干擾者,從那之後,他徹底成為了之南生活的配角。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你以為自己是主角,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一個配角。當他面對張超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這件事情,無論自己以為自己對之南有多重要,自己在之南的世界裡,依舊只是一個配角。自己在之南在那本叫做《之南》的書之後一無所知,就只是陌生的而已,所有的不舍,大概都是以為,自己一直都是故事的主角。
他以為自己寫下這個故事就可以忘記之南,卻發現,這個故事成為了自己人生的墓志銘。
也許是因為失去所以才會忘不掉,也許是因為忘不掉,才會待在回憶里。
他不怪之南,因為感情沒有對錯,喜歡一個人就該待在他的身邊,不喜歡一個人,就應該離開他。但似乎,最後之南依然是殘忍的,如果你忘不掉一個人,就該去見她,而不是留給她一個絕望的結局。
故事的結局如果可以改寫,尹川一定會拼盡全力。
但最可悲的事情似乎是,之南一直把他當做一個夢,僅此而已。
張超其實是另一個可憐人。他的一生並沒有目標,他是隨性的人,隨性對於自己來說是一種恩賜,對於別人來說,是一種災難。他看不慣這個不善待他的世界,別無選擇,只有毀滅。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怨恨,他攻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完美,完美的故事,完美的人,哪怕自己遍體鱗傷。
他是可悲的,因為自始至終,他就只是憤怒的武器而已,他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從未得到,所以他根本就不會悲傷,不會悲傷的人,總是幸運的。
其實整部電影最可憐的是之華。
片名叫做《你好,之華》,其實是有深意的。他刻意地在呼喚之華,我們在跟一個人說你好的時候,往往是這個人是一個旁觀者,或者在我們的生命里無足輕重。
之華便是如此。
在這場糾葛了很多人的過往中。她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已,她從來都不是主角。她是可憐的,姐姐並不愛她,姐姐只愛自己;父母不愛她,父母只愛姐姐;姐姐死後,對於姐姐的孩子百般討好,卻永遠都被當做旁觀者;就連重返故土的尹川,也只把她當做一個故事的旁觀者,禮貌而又客氣。
她抗爭過,欺騙過,勇敢過,放棄過,努力過,彷徨過,卻一無所獲。
其實我們都是之華,在屬於別人的故事裡拚命圍觀,卻發現,一個人只能在一個故事裡當主角,如果一個故事不屬於你,你就算多麼努力,也永遠只是一個需要被打招呼的對象。
在一個明知不會有我愛你這種對白的世界裡,你永遠只能是那個被說你好的人。
之華最後才明白,原來正如自己的婆婆一樣,其實你只要明白,生活的真諦其實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逐漸忘記過去,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和解,就沒有過不下去的人生。
人生就是不斷和自己旁觀的故事告別,即使它曾經痛徹心扉,曾經難以忘懷。
我記得全片我第一次觸動的是周迅在聽到那段旁白的一個回眸,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可能原來早已經被姐姐吞噬了,包括現在的生活也是如此。她必須敢於面對。
永遠做一個別人的影子,也許會上癮,但是當她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可悲,大概就是成長,這大概是整部電影最有生機的部分。
學會放下,無論何時都不晚。
這大概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主要原因,影片給青春和遺憾的定位都很迷糊。青春里沒有遺憾,在青春里,他們在一起了,也有了好結果,但不一定所有好結果都能走到最後,就像最後所有的故事,也都不會有一個戲劇性的收尾。
最後的結尾,大概就是我們的生活。
所有人回到各自的軌跡,面對各自的生活。這場死亡除了在每個忌日會在大家心上割上一刀,終究都會銷聲匿跡。這大概就是之南不想面對的人生。
所謂生機,大概就是,當一群人老去,選擇妥協生活的時候。而新一代的人,已經成長起來,開始憧憬生活了。
所謂絕望,大概都被這磅礴的生機隱藏了起來。似乎沒有人去關心之南的死因,這大概就是岩井俊二給我們留下的最好的對於生活的諒解。
人生的苦,再苦也有希望。
在技法上,它是無可挑剔的,無論是幾重人物的相互映照,還是典型的日本電影的拍攝手法,亦或是十分接地氣的中國風貌和台詞,以及關於情書幾次轉折的戲劇性處理。
更難能可貴的是完全中國化的日式幽默,讓一部本來應該很沉重的電影變得輕鬆了起來,這大概就是陳可辛的功勞。
在這部電影里,意象被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最後要說的其實是演員,周迅真正的征服了我,將一個處在邊緣的人物處理地充滿生機,靈動無比,就好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真實。相比下,秦昊有些用力,而杜江則令我驚喜,他的那個人物極其真實,像極了身邊的很多人,明明嘴硬心軟,卻裝作無比的大男子主義,杜江演繹的無比真實。胡歌雖然短短露面,但是演繹渣男卻依舊演繹到讓人深惡痛絕,也是盡顯功底。另外需要吹爆的是兩位小演員,張子楓演繹出了兩個看似相近卻又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在人物的處理上也更成熟了,尤其是作為年少之華的幾場戲,極其精彩。而另一位鄧恩熙,就真的是太美了,那種帶有一絲迷茫的美,似乎就是為之南這個角色而生。
如果讓我挑一部幾乎沒有什麼缺點的電影。
大概就是這部吧。
我回憶我的一生,發現了難以彌補的遺憾,不然就去死,不然就走下去。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需要無比的勇氣。
這大概就是岩井俊二想告訴我們的。
謝謝岩井俊二
謝謝周迅
謝謝你好之華的所有演職人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