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為慣性,利用晚上8點-11點的「差距時間」
時間是採取行動並取得收穫的必備要素,也是每個人都擁有相同數量的唯一公平要素。
除去睡覺時間,和工作時間,即跟著組織的車輪往前運轉的進程,每天下班後的晚8點到11點這段時間,是我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原本的自己拉開「差距」的一個重要時間單位。
這段時間有什麼用,為什麼重要呢?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們應該都知道,但一直沒有細琢磨。
可能是覺得一旦認識的更清醒,就要直面以往逝去時間所帶來的無力感,並且少了一些今後能夠繼續朦朧著心安的理由。
但如果繼續拖著,自責和遺憾感只會越推越高。
最好的改變時間就是現在,現在就開始思考,這段時間為什麼難以利用?
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好好利用?
先一起通過估算的方式,更加直觀的建立一個對組成收穫單位的時間的數量概念。
先不算周六日,假設周六日用來做兼職、陪孩子、郊區游。工作日,按每天下班後有3個小時的時間單位,相當於每周15小時,每月60小時,每季度180小時,每半年360小時,每年720小時。
這些時間能做什麼呢,只是數字也沒什麼感覺。
為了幫助想像,非常粗略地列舉一些對標事件(完全不能作為實際事項的用時參考):
1門在校課程的學習和考試:150小時
學習並通過一門出國英語考試:120小時
吉他入門:120小時
顯著提高一個記憶力水平等級的訓練:30小時
看一本書:6小時
看一部電影:2小時
(想一下你想做的事情大約需要多少個小時)
假如,有些朋友,在看完這篇文章的今晚開始,採取了行動。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堅持使用每個工作日下班後的時間為目標做點事,到明年的今天,他們做到些什麼呢?
有一個單身青年,名叫何撈,想在工作幾年之後出國留學,於是從這個念頭萌發開始,他每天晚上回到家後,利用這兩到三個小時備考,準備申請材料,順便自學吉他。
半年之後,何撈考過了GRE和雅思,通過了面試,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吉他學習到了能自彈自唱的水平,同事為他組織的散夥party,他還上台彈唱了一曲《消愁》,結果因此和一直互有好感的人產生了電光火石般的對視。後來,他就和女友一起出國了。
收起小桌板,踏上歐洲大陸之後,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周末和假期,不重樣地逛著從前只能隔著屏幕看看的各大藝術博物館,兩個人那是真的開心。
再過半年之後,一個普通的晚高峰,何撈的同事張魚魚,從望京站下車,被換乘5號線的人群裹挾著,移動在可能有十公里之長的換乘通道里。
魚魚一邊用餘光靈敏地躲避著前後左右,左衝右突的著急的行人,一邊點開朋友圈。當刷到何撈和女友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拍的照片時,忽然覺得有些失落,雙擊home鍵,切換到消消樂。
魚魚回到家,推開吃完的外帶麻辣燙餐盒,把自己投擲到沙發里,點亮屏幕,第225關消消樂。旁邊堆滿了雜物的寫字檯上落著一層土,裡面丟著幾本嶄新的雅思教材。
這個故事裡,你和我,大部分時間是魚魚,但是也有辦法變身成何撈。
我說說我是如何變身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和魚魚一樣,並且為此感到著急,自責。於是我和自己談了個deal,設定了這麼幾條規定:
每晚,當我在沙發上刷手機的時候,一旦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時,停下來,邀請自己移步到書桌旁,但是不需要自己工作或者學習,只需要坐過去。
然後拿出日記紙(A4紙),寫幾筆,隨便什麼想法都行。可以寫今天受了什麼委屈,有什麼新想法,或者想買一個什麼新物件。
因為只有自己看,所以毫無顧忌,想到什麼寫什麼。
這時候,在物理位置上,我已經離書桌上的電腦/課本,一拳之遙了。
然後在紙上寫兩句鼓勵自己打開電腦/課本的話,想像一下通過努力工作/學習,自己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同時,許諾給自己一點小獎勵,比如:只需要打開電腦寫PPT1頁,就繼續回去刷手機。
接下來,一旦我開始了擺弄ppt里的圖片和文字(作為一個強迫症,非要對齊),就變成是我自己不願意重新履行停下來去「刷手機「的承諾了。
當下的感受就是,不要打斷我,不要控制我干別的,哪怕是去做看起來更想做的事。
看起來像是一技「調虎離山」的小把戲,但是好用,不過,需要也遵守這個遊戲的規則:
要允許自己,有時候,坐到寫字檯旁,寫完了日記,也打開了電腦,做了一點點工作之後,仍然有選擇停止的權利。
我們允許的實質是,有些時候,那一天確實是情緒非常低落,或者身體不舒服、熬夜後特別困。對這些情況的體察,同意,和關懷,雖然是當天的「努力中止」,但也是未來日之里每一次從沙發挪動到書桌前的力量。
反之,就是對自己的失信,這個規矩就不成立,下次連去書桌前都不肯了。
那麼,這個方法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首先,每晚回到家就窩在沙發里,這是一種行為慣性,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而當我們意識到的時候,我們首先的反應是沮喪,失望,然後破罐破摔,期待明天的自己不再這麼做。我們認為明天的自己會表現的更好,這是我們對於未來自己的錯誤預期。實際情況是,今天怎麼表現,明天還會怎麼表現。
其次,刷手機提供給我們的是當下滿足,或者甚至都不是滿足,而是給我們的「獎勵承諾」,承諾我們再下拉一下,就會有新消息,或者就會看到一個捧腹大笑的短視頻。
現代神經科學家提出大腦中存在一處「獎勵」系統,即負責驅使人類採取行動的最原始的動力系統,當大腦發現有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就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再去告訴大腦的其他部分,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就能得到獎勵。
通過這個系統,保證我們人類會去積極地找食物,找伴侶,維持生存和繁衍。
什麼情形會促使這個系統開始工作呢?
任何我們覺得會讓自己高興的東西。
美食,大減價,漂亮的小哥哥/小姐姐,體育彩票。
當我們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分泌多巴胺,並且,被它控制。因為多巴胺會控制你的注意力,讓你一心只想著如何得到,或者重複得剛才看到的那個東西。接下來,你就會被這種對快樂的承諾所驅動,去採取行動。
隨著智能手機,4G網的普及,我們發現,我們的手機里,到處都充斥著上面所說的那些「可能會讓自己高興」的東西。
朋友圈裡的美食、美景、美顏照片。微博就更不必說,以及現在短視頻app里更加高頻出現的,一個又一個能讓自己開懷大笑的短視頻。
當我們看到這些照片、視頻的時候,我們大腦里正在不停地分泌多巴胺,於是我們就被這種物質按住,一直刷新,一直搜索,欲罷不能,廢寢忘食。
關於遊戲,則是讓我們輕鬆且不斷地得到「升級」和「勝利」,我們對於下一次升級和勝利不斷地渴望和期待,意味著那個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在不斷地被我們大腦分泌出來,然後控制我們的行為,出現上癮的表現。
知道這個原理,是我們應對的第一步:
下一次,當你流連在微博上的美食9宮格,長腿歐巴9宮格,各種9宮格的時候,你能意識到,你正在被多巴胺挾持。並不是你自己沒有意志力。
然後,給自己一個停頓,回想一下上面這個科學原理,10秒之後,面前這個當下滿足的影響力就會顯著漸弱,你就可以「冷靜」下來。然後,我們反過來利用一下多巴胺,為我們的目標服務:
拿出你的日記本,重溫一下你的目標。然後把目標和你接下來要做的行為聯繫起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把「實現我的目標」變成一個激發多巴胺分泌的想法,接下來就能心情愉悅地開始相應的工作/學習。
以上這個,停頓,回憶目標,自己給自己安排工作之後的獎勵承諾,利用多巴胺激勵自己幹活的方式。可以結合另外一篇,有關在誘惑面前,取消「道德許可」,從而抵制衝動的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你會發現,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你誠心誠意的想改變,就有大量的方法提供給你。
加油。
關於「道德許可」:
如何堅持久一點,不再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與柿無爭的文章-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43340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