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積木寶貝分享】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些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知道嗎?

我們一直強調,0-2歲是孩子安全感建構的核心期。而整個0-7歲,都是安全感建構的關鍵期。這兩個不同的時間段,裡頭其實存在一個遞進的、發展的關係。

最早的時候,孩子完全仰賴媽媽才能夠存活。媽媽的陪伴和回應,會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的信任。然而,安全感的建構並非到此為止了。它還要繼續向前,去藉由生活中一些事件和小細節去推動、去加固。

比如,1歲半前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覺醒,他們需要脫離跟媽媽的共生關係。他們可能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斷奶。一方面,孩子希望離開媽媽的乳房,一方面又擔心自己離開乳房後會不會死掉。畢竟那是從一出生就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呀。

然而真正斷奶以後,孩子會發現,原來我並沒有因此死掉,媽媽也依然會愛我。於是「斷奶」這個事,最終變成了由「失控」重新恢復到「可控」的可貴體驗。

這樣的體驗讓孩子的安全感變得更加牢靠。而且,這個安全感已經不再是單純仰賴媽媽而給的,而是孩子調動了自己的內部資源,去克服焦慮,然後內化到自己核心人格中去的。

再比如,媽媽擔憂的孩子入園問題。剛入園的小孩內心會有許多憂慮,比如:

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爸爸媽媽說會來接我是不是真的?

這裡的老師和小朋友是可以信任的嗎?

當父母堅持每天送孩子入園,到點準時接孩子回家,回到家後如常去好好陪伴孩子,孩子就會發現,爸爸媽媽沒有拋棄我,他們仍然很愛我。

他們還會發現,哪怕離開了爸爸媽媽,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這個世界依然是安全的。至此,孩子的心理空間開始拓展,他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度也越來越高。

孩子的安全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升級、加固的。

孩子安全感的建構很難,要破壞,卻很容易。譬如下面這幾句話,就非常有殺傷力:

破壞力NO.1——「再鬧,媽媽不要你了!」

幼兒對成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往往是通過對成人面部表情和外部行為的認知,去感受成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

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用過的,最好別再用了。

破壞力NO.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也開始對生命的起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破壞力NO.3——「再不聽話,我揍你!」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或者引起孩子模仿,讓他們學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