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V拉黑刪評可全站封禁,微博治理杠精有什麼可怕的影響?最新論文用數學模型給出了答案
一
最近微博推出新規,被大V(部分關注者超過十萬的用戶)在評論區刪評、且拉黑者,可能會被全站禁言。
我在知乎上看到有很多種意見,支持的、反對的都有。一些支持者認為,評論區實際上是半公開的私人場所,而且被拉黑的都是少數;而反對者則認為,這可能會導致「抱團」的現象更為嚴重。
這篇文章專門來探究一下,這種策略會不會使得「抱團」的現象更為嚴重。
二
所謂抱團,從圖論的角度來看,就是整個社交網路中存在很多社區,而社區之間的連接又非常至少。
比如上面這張圖,就使用了「社區檢測」技術,把一個海豚社交網路劃分為四個社區。社區內的個體,交互非常頻繁,而社區見的交流則相對較弱。
如果一個大型社交網路出現明顯的社區,就意味著存在「抱團」。
抱團有幾個負面的後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想會越來越極端」。因為身邊的人、關注的人,他們的思想都與自己類似。
這樣自己之前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就會越來越被強化。
已經又社會學研究者注意到了這些問題,而且早期的「投票模型」也預測到了這個現象。
不過上面的這些結論,包括思想極端化,都又一個前提,那就是:
社交網路中又明顯的社區(或者叫團簇)
微博的結構是怎樣的?存在明顯的社區嗎?
我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但最近的一篇論文告訴了我們,社區結構會怎樣形成。
三
最近的一篇PRE(Physical Review E),使用了一個非常簡潔的數學模型,顯示了一個社交系統如何從均勻(沒有團簇)狀態轉變到「抱團」的狀態(Avetisov, V., A. Gorsky, S. Maslov, S. Nechaev, and O. Valba. 「Phase Transitions in Social Networks Inspired by the Schelling Model.」 Physical Review E98, no. 3 (September 20, 2018).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E.98.032308)。
這篇文章將一個經典的「隔離模型」應用到了網路上。上圖是就是這個經典的社會學模型——謝林模型。早期用來研究美國的種族隔離問題,比如同種族聚居區是怎樣形成的。
謝林模型的假設非常簡單——人會傾向於和自己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這個模型就假設:如果身邊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的比例過高,自己就會選擇搬家。這裡會出現一個閾值,即「身邊相同的人的最小比例」。
這個閾值不需要很大,達到30%就可以產生明顯的社區。
其實這個模型,已經能夠對新浪微博新規的影響,有一定的預測能力的。因為用戶並不總是理性的,也會意氣用事,拉黑一些友善,但意見不合的人。這就會使得用戶更傾向與自己意見相合的人交流。社區也就會越來越明顯。
但是,社交網路畢竟與二維空間的模型不太一樣,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基於網路的謝林模型。
在這篇文章(Avetisov, V., A. Gorsky, S. Maslov, S. Nechaev, and O. Valba. 「Phase Transitions in Social Networks Inspired by the Schelling Model.」 Physical Review E98, no. 3 (September 20, 2018).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E.98.032308)中,作者做了兩個非常簡單的假設:
- 網路的總連邊數不變;
- 假設有兩種節點A和B,A-A/B-B的連接有一定的能量ν,而A-B/B-A的連接則具有能量μ。而後系統就會向著能量更低的方向去運行。
所以這裡的兩個係數,ν和μ,就代表著用戶的傾向。ν更大,則用戶傾向於與不同的人連接;μ更大,用戶則傾向於與相同的人連接。
這個模型最可怕的地方在於,ν和μ的比例,存在一個閾值——ν/μ超過1,整個網路就會有大量不同意見的交流;而若是ν/μ小於1,整個網路就只剩下抱團的交流,每個人看到的就都是同一種聲音。
這張圖顯示了模型的模擬結果。顏色越深,表示不同人之間的交流越多;顏色越淺,表示「抱團」越嚴重。
更重要的是,這裡存在一個「相變」的邊界:在ν、μ大於一定值之後,只要μ比ν大(也就是稍微傾向於只看認同的用戶),那整個系統就會趨向於抱團。由於是相變,所以隨著系統的增大,相變點處的轉變也會越來越「硬」。
四
這個時候,就可以回答標題的問題了:微博治理杠精會有什麼影響?
很顯然,這個問題要分情況來看。
如果系統已經「抱團」了,也就是處於上圖中白色的區域,那這個策略的宏觀影響並不大;而如果系統沒有「抱團」,處於圖中的藍色部分,那這個策略很可能會造成整個社交網路的相變!從先前的自由交流,變為同種觀點抱團的結構。
在這種結構中,用戶的觀點會越來越偏激。這可能不是微博所考慮的問題,但對於中文互聯網的危害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問題就來了,微博現在處於哪個狀態呢?
我沒有數據,所以這部分的後面只能是猜想。
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我會更傾向於關注與我觀點類似的人,或者至少是興趣類似的。這確實會有各種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觀點偏激的問題。
但這樣確實爽啊!不會看到很多「異端邪說」。
我相信大部分網民的關注邏輯也是類似的。(雖然我也見過關注別人只是為了第一時間懟人的人,不過這個應該是少數……)
五
所以從前面的分析看,整體影響不大。
畢竟,已經壞到底了,沒有退步的餘地了。
但問題沒有完。
整體不會變壞很多,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很多噁心的事情。這些事情的受害者都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比如有的頭部用戶,管不住自己的手,或者就是玻璃心,看到不同意見就拉黑。
這就很麻煩了,被封禁的用戶怕是有吃X一樣的感覺……
我就見過一些運營微博的人,別人提出一些質疑,就覺得像是在說:
「不只是這個事情錯了,你整個人都不是好人!」
然後就炸毛了。發空間、發朋友圈掛人,然後拉黑之。
雖然我會說這種人不適合幹這一行,但這種大V號(背後的人)確實是存在的。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目前我還沒看到有什麼抑制大V濫用這個權力的條款。畢竟這個權力是可以用來做一些事情的。
六
總結來說,從宏觀的社交網路來看,我不覺得這個新規會造成什麼「抱團」。
因為大家早就抱團了。
更需要關心的,是個人用戶的權利。如何保證好人不被誤傷?面對玻璃心、亂拉黑的大V如何處理?
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很明顯,微博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而且這個新的問題似乎更難解決……
參考文獻
- Schelling, Thomas C. "Dynamic models of segrega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2 (1971): 143-186.
- Avetisov, V., A. Gorsky, S. Maslov, S. Nechaev, and O. Valba. 「Phase Transitions in Social Networks Inspired by the Schelling Model.」 Physical Review E98, no. 3 (September 20, 2018).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E.98.032308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