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活在幸福家庭什麼都不缺的人有什麼人格特徵?


可惜我不是成長在什麼都不缺的家庭,但是我這麼多年觀察了很多人,凡是性格開朗、待人包容而且事業有成的人,往往出身都不錯,即使不是大富大貴書香門第,至少有個沒有強烈資源稀缺感的童年,所以對一切事情都可以泰然處之。

瀟洒,這種態度是裝不出來的,因為童年的印記會在潛意識裡影響你一生。

所以現在我也努力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盡量什麼都不缺,當然不是慣著孩子要啥給啥,只要不讓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正常人都可以得到東西,我相信這會讓他長大之後更樂觀自信。


優點:真正在有愛幸福的家庭中成長,父母關係融洽互相愛戴尊敬包容,孩子也會在父母生活的言行舉止中學會了尊重他人,有善心,身心靈會變得非常健康,三觀正確,對待任何事情抱有大度寬容的一面。因為這是孩子在父母身上學到的真善美。一個幸福的家庭定義,必定建立在真善美的心靈層面上,才會讓孩子感受溫暖與和諧,才能更加以優雅善良真誠的一面去對待他人。

缺陷:因為長期熏陶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雖然知曉真善美的世界有多麼重要。但是如果在艱辛,經歷背叛,痛苦,絕望,與他們的美好世界想像不一致,心理無法承受打擊,沒有強大的內心的話,他們就會開始沮喪,或者選擇逃避。如果沒有融入痛苦的人群當中,不經歷風雨,沒感受過痛苦,也就不會有同理心,不會有感同身受的慈悲去幫助更多的人。

總之,幸福的家庭定義很多,父母言傳身教的教育尤其重要。對我來說,真正幸福的家庭,源於一對身心健康快樂正能量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更多的接觸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環境。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僅僅能夠提升自己,也能幫助他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幸福的家庭。


從小到大,爸媽感情都特別好。我媽媽不下班爸爸就和我一直等她才開飯。兩個人從來沒有正面吵架過,都是一個人發火了,另一個就開始哄對方。家裡每天飯後都會一起聊天,家裡有大事小情也是我們三個獻計獻策一起討論解決。每次對話都喜歡三人輪番感慨,生活真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實我家沒有啥錢,但是就是很知足的三個人)。

中考前夕,我喜歡畫畫,爸媽就直接就送我去加拿大學畫。因為年紀太小,天天哭。爸爸又聯繫學校把我接回來接著參加中考。後來985研究生上一半,心血來潮要出國。爸爸媽媽就全力支持。每天和爸媽煲電話粥,家裡雖然沒啥錢,但是就連感恩節七天假期爸媽也捨得掏機票讓我回家。

現在個性就是,做決定從來沒有被眼前利益或者錢左右過。很注重體驗人生。我老公的話就是,想不通你為啥總是對錢對未來那麼有安全感,從來不怎麼焦慮。

看任何人都看別人的優點,大大咧咧對錢沒啥概念,樂觀開朗,喜歡和人交流,無條件相信別人(吃了不少虧,但是我覺得哪怕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相信)。喜歡幫助別人,因為說實話我也老被很多人幫助。不怕吃虧,不是很計較得失。

原生家庭的態度也帶到現在家庭,我老公要是火了我就服軟嘻嘻哈哈哄他,心裡想著等他火氣過了我再削他。但是老是不記仇,等到他心情一好我就忘了為啥生氣。因為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但是缺點也特別明顯,什麼事情都喜歡依賴別人,因為我真是從小到大事情老有爸爸解決。上研究生宿舍里,正好同舍友都是大我一屆。開始了舍寵的路子,姐姐都把我當親妹妹寵著還操著親媽的心,直到現在懷孕了幾個姐姐來千里迢迢來看我。出國了後舍友又是愛操心的小公舉,朋友更是沒的說。還得到好多陌生人的幫助。所以不是很獨立,遇事情第一反應不是我自己咋解決,老是想誰能幫我扛事兒啊。老是抱著僥倖心理。大概這樣吧


我是從自己和身邊的同學上找共同點,因為初中讀的國際班(一年學費比普通班多個零),高中直接出國了,身邊的人都是家裡條件比較好的。可能說的有誤差,我把我能想到的都寫上去了。

另外有一個回答里說共同點是茫然,我自己是有共同特徵的,聽了深以為然,但是我身邊的人里不全是,甚至有些人已經規劃好了自己未來十幾二十年的路。

有些人是仗著自己家裡條件好覺得自己下輩子生活無憂到處浪,有些人是覺得花家裡錢總是有心理負擔希望自己能夠掙到一樣多的錢而努力,有些人被家庭影響有著長遠的眼光和大局觀,有些人專註於滿足於當下的生活。

我目前比較佩服的一個人,和我不同年級的學妹,還有四年才要考大學,已經找好了自己想去的大學和專業(哥倫比亞大學,常春藤名校),現在往那個大學的招生要求拚命努力。規劃好自己暑假裡學SAT(簡單來講就是類似美國版的高考),以後要報多少門AP(加拿大高中五年,8-12年級,每門課12年級上完了之後就是AP,每門AP都值一些學分,有些大學申請需要一定數量的AP課程),還有要報名去常春藤學校里的夏令營(這種學校里的夏令營要是能進去了就離考進去不遠了,每年也都有無數人申請報名)。以及規劃好了自己讀研後工作幾年積攢經驗然後創業。她成績平均分93左右(加拿大成績86+就是A了),現在在往95+到98努力。我就是被她刺激的現在準備發奮學習了。

另外科普補充一下我這邊的課程,每年總共七節課的位置,十年級開始逐漸可以自己選課,到十二年級基本可以自我選擇自己所有的課,十一年級及以上會開始可以選一門Spare(自修課),也可以選擇多修一門課。AP課是在12年級之後的,也就是說這門課想要上AP就得至少跳一級。每年最多最多修七門AP(如我之前說的,只有七節課的位置),但是一般是不會全修AP的,因為作業會多到寫不完。建議是一年修三門及以上的AP課就最好留一節Spare去寫作業,意思是不要因為貪學分就把Spare也拿去報一門課,不然作業寫不完。我聽說我們學校的記錄是有人修了12門AP……不知道是從十年級開始就跳級學了AP還是十一十二年級報了一大堆。

所以國外的系統是你要很早就規劃好自己以後的事情,八九十年級就要開始為自己的AP課程鋪路。

然後我之前說到的那個學妹很有志向的說她想要報15門AP。我覺得她可能會累死。

可能有點跑題。

其他的先不說,有一點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後如果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樣優秀的人會怎麼辦。總是注目於更優秀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焦慮於自己的未來卻又無法更進一步。想著要努力的同時又被自己的懶惰拖著。甚至周圍的人會說你已經怎麼怎麼好了,你的時間還多,你還小還早……但是我們不滿足於只是現在的這個樣子,我們總是希望成為更好的。

———原答案———

開朗樂觀不自卑不陰暗,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會晚一點步入社會(性格方面),做事比較單純,做人比較大方,會比較有主見比較自我。對這個社會仍然抱著很多憧憬。不一定會有優越感,但肯定有自己的驕傲,可能更稜角更鋒芒畢露一些,少些圓滑少些能屈能伸的特性,也同時少些畏首畏尾畏手畏腳。處事可能會更淡定一些,不會有各種多餘的擔憂。

其餘的再加上自己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會有所不同。

(比如其他答案里說的生活作風上細緻嚴謹或是優雅知性這些不算是共同點,只能說是看各個人家庭背景的深厚)


我的同儕里,很多都來自所謂幸福家庭。因為我們是一批赴台就學的大學生,會考慮來台灣讀書,首先家裡是不缺錢的,認識的人中確實也是如此。

各種人都見過,有人瀟洒,有人懦弱,有人堅韌,有人生性孤獨,有人就是個樂天派。

性格特徵還是跟成長經歷有關。比如受了情傷的,成為了一個孤獨的攝影師。心寬的人,成了一個快樂的大胖子。有個內向的女生,自己拚命讀書,實習,去了倫敦大學,想必前景廣闊,,,

每個人都過著不一樣的人生吧,好像跟幸福家庭沒太大關係,即使誰真的在缺什麼的家庭里生活,擁有的特徵在好家庭里的人也會有吧。

非要說共同點,我想是有些共同的迷茫吧。我們的父輩是成功的,他們有事業,有家庭,有能力。而我們呢?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未來到底往哪裡走?什麼都不缺,心理缺好像總少了點什麼。。當我們成功的時候,我們會注目更成功的人,便嫌自己不足,當我們失意的時候,我們怕永遠的失意。好處總是嫌不夠的。所有人不都是這樣嗎?哪來的家庭之分呢?

迷茫,太迷茫了。


心態平和,生活有質量,善良知性,做事細緻認真。


不差錢的開朗性格。

說不卑不亢就不對了,那是不幸福家庭變為幸福家庭人的性格,我說的是幸福


推薦閱讀:

TAG:人格 |